词条 | 羊肉粉 |
释义 | 羊肉粉是贵州省的民间小吃,是当今贵州人早餐的主食。羊肉粉起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早些时候是很少吃羊肉的,羊一般都只用作民间祭祀用,人们不吃羊肉,是因为嗅不惯羊的那种膻味。八十年代初以后,人们逐渐摸索出用芫荽和蒜避膻的方法,羊肉粉的生意才开始红火起来。滚烫的羊肉汤,火辣辣的油辣椒,细腻的肉片,再配以白玉般的米线,一碗羊肉粉,直叫吃粉人一身大汗淋漓,意犹未尽。 简介羊肉粉是贵州地区,特别是遵义地区的一种著名小吃。以新鲜羊肉,配以爽滑的米粉,加入鲜羊肉汤,及各种调料和具有特色的油辣椒其特色为香、鲜。米粉入口即化,老少兼宜,羊肉肥瘦适中,油而不腻。羊肉粉具有祛风除湿的作用,对贵州这种高寒地区的人来说是一种非常适宜的小吃。贵州各地均产羊肉粉,唯有遵义羊肉粉驰名。遵义的大街小巷,羊肉粉馆栉比鳞次,食客之多,首屈一指。 遵义羊肉粉早在清代中叶就名扬遐迩。凡来遵义品尝过遵义羊肉粉的人,无不交口称赞。遵义人特别爱吃羊肉粉。尤其在冬季,吃一碗滚烫的羊肉粉,浑身暖和。去饭馆进餐的十分踊跃。 许多走出遵义的人,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吃羊肉粉! 羊肉粉的主要原料是羊肉和米粉。其作法是:先将米粉在开水锅里烫三次,除去米粉本身的酸味,盛在瓷碗中。然后在米粉上放一层薄薄的羊肉片,这种羊肉片是煮熟后榨压切成的,最后浇上鲜红的辣椒油,撒一些花椒粉、香葱、香菜等。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十分诱人。 讲究吃羊肉粉最讲究的是吃原汤味。一般说,遵义居民喜欢选择思南县一带产的矮脚山羊,因为这一带山羊肉质细嫩,腥臊味少。当天宰杀剥皮,不用水洗就可放入锅。熬羊肉汤时先将鲜羊肉放入锅中,小火慢炖,羊肉汤清而不浊,鲜而不腥。除去肉和骨之外,再用一两只母鸡,佐以少许冰糖,这样的汤尤为鲜美。 营养价值羊肉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还含尼克酸、核黄素、硫安素及钙、磷、铁等成分。每100克羊肉含热量334千卡,比牛、猪肉高得多。中医认为:羊肝能明目,羊肚补胃虚,羊骨补虑劳、羊肉能安心止惊。尤其是隆冬季节,吃一碗热腾腾辣呼呼的羊肉粉,有全身暖和之感。 制作原料原料:精米粉125克、带皮熟羊肉30克、熟羊杂20克、羊肉原汤100克、猪羊混合油20克、酱油8克、精盐5克、煳辣椒面20克、胡椒粉2克、花椒面3克、葱花4克、芫荽6克。 制作方法1.将去净肉的羊骨头洗净放入锅底,加清水烧开后,把备好的羊肉分数次下锅煮熟捞出(用小锅煮,保持汤鲜),晾至还有余热时,用纱布将羊肉包成长方形,每包约为1000-1500克,并用重物压干后取出,切成大薄片待用。 2、取精米粉用凉水淘散,去掉酸味,捞入竹丝篓内,放入开水锅中烫熟烫透,盛于大碗内,将羊肉片、羊杂碎盖于粉的上面,舀入原汁羊汤,加混合油、酱油、煳辣椒面、花椒面、精盐、胡椒面、葱花、芫荽等即成。 制作关键: 1.遵义有“没有原汤不煮羊肉粉”的谚语。选用肉质鲜嫩、肥瘦适中的带皮烫毛黑山羊。在清水锅中垫羊骨后,辅以干辣椒、生姜、陈皮等,文火炖汤并分数次加入,以保汤鲜。 2、米粉有三种制作方法:将精米淘洗浸泡,用机械加工成米剂,再制成圆柱形或扁条状米粉条;或用磨浆→掺芡→蒸制→晾晒→切条的方法制得;也可用磨浆→掺芡→漏勺挤压→沸水烫熟的办法做成。 风味特色羊肉片软而不烂,色泽红润、鲜香不膻。米粉雪白如玉,爽滑微韧。汤汁清澈,不浑不腻,原汤、原汁、原味的特点突出。各种调料提鲜增香,辣香味浓。为遵义地区的名小吃,获第二届“中华名小吃”称号。 遵义的小吃品种繁多,到街头随便一看起码不下百种,哪一样想着都会让人流口水。管它外地外国的,只要有人喜欢,就会有人做。 羊肉选料遵义的许多大人小孩都爱吃羊肉粉,有些人像是吃上了瘾,一年四季离不开,每天必须去吃一碗才打得起精神。许多人为了喝到原汤,吃到羊肝、肚、肠、脑、腰等杂碎,要起个大早,天没亮就赶去吃粉。遵义有“冬至吃碗羊肉粉,整个冬天都不冷”的说法,人们养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惯,每年这一天,粉馆里外挤满了人,交钱长队一直排到街上,没有坐处,就端起碗站着吃。到了夏天,吃羊肉粉也大有人在,就图个酣畅淋漓的爽劲。 羊的一身都是宝,好处不容置疑。据记载:羊肉性味甘、温,有补气益血、固本培元之功效,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热量比牛、猪肉高得多。中医认为:羊肉能安心止惊,羊肝能明目,羊肚补胃虚,羊骨补虑劳。如今几乎没人去关心羊肉粉究竟起源于明代还是清康熙年间,遇到问“怎么来的”、“多久的历史”、“为什么爱吃”、“为啥会名扬省内外”几个问题,答案数不胜数。一说黔北遵义自古以来是中国西南的交通枢纽要冲,人口流动大,天南地北的饮食工艺经常汇集;二说遵义属于高原山区,湿度、温差较大,有“下雨当过冬”的说法,需要常吃些暖身驱寒、滋补健体的食品,本地的优质山羊无疑是最佳选择;三说遵义是黔北粮仓,盛产大米,正好可以加工米粉。我想,还应加上羊肉粉十分讲究的制作技术。 遵义羊肉粉的羊,讲究十分挑剔的“精”字。遵义山高坡多,苦涩的药材、荆棘丛生,适合本地矮脚山羊生长,这些山羊在野外放养,有肉质鲜嫩、肥瘦适中、膻骚味少的优点,由于产量不大,一直供不应求,必须到较远的偏僻山区去搜买。另外,还有对公母、老嫩羊肉在口感、味道、功效上的讲究,如颜色一般首选黑色,有“一黑二黄三花四白”的偏爱。 遵义羊肉粉的汤,讲究原汁原味的“鲜”字。羊必须是及时宰杀、烫皮去毛洗净及时下锅,有条件的要用砂锅,加入泉水、羊肉、羊骨和杂碎,辅以独家配制的秘方香料,先大火煮沸,然后用文火慢熬,汤的味道又香又鲜。 遵义羊肉粉的肉,讲究实惠大方的“美”字。将煮熟而不烂的羊肉捞出,晾至有些余热,用纱布包紧,再扣上木板,压上大石头等重物,榨干水分,羊肉切得成片有形,厚薄一致,大小整齐,嚼起来有滋有味。 遵义羊肉粉的粉,讲究新鲜味足的“新”字。遵义人所说的“粉”,是用大米加工的一种圆条,像粗一点的“米线”。以前,本地出产的米很糙,煮饭不好吃,但做成粉就特好吃,因为“粉”的制作工艺特殊、复杂,除了要有设备,还要有力气和经验,于是有“羊肉易得,一碗粉难求”的说法。要先将大米淘净、泡涨,再磨浆、发酵、去水、揉团、上蒸,然后是压榨、下锅、煮熟,有近十道工序。特别是榨粉环节,需要好几个人同时在四五米高的木榨上下翻飞,轮流扳撬木杠,绞拉绳索,一小桶一小桶地榨。新鲜的粉结构松散,易入味,进嘴即化,有特别的酸味,时间稍微久一点,就易断、融化,一般是现做现吃,根本不可能隔夜。 发展历史1、据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中国南方自秦代已经开始食用米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当时是采用北方人的办法将南方的大米制作成条状煮食,叫做胡饭。 羊肉天生丽质,有一种特殊的香气,早时南方人还不太习惯,不以羊肉作佐料。北方人酷爱羊肉,而历史上却以面食为主。都与羊肉米粉失之交臂。 最初的时候,遵义人和南方其它地区一样,也是以猪肉作为米粉的主要佐料。遵义蹄花粉至今水平依然很高,就是用猪脚掌精制后作佐料。 遵义,又称播州,是唐宋两朝于西南地区抵御高原部落国的边境重镇。由于唐朝兴于太原,当时的播州也主要由太原军事集团驻守。大历五年(770年)年,山西太原人罗荣率师入播“平叛”,据有播土。罗荣封播州侯。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大理国酋龙自称皇帝,派兵入侵播州。罗荣五世孙罗太汪被驱出走,居泸州。咸通元年(860年),安南都护府光复播州。咸通十四年(873年),南诏联络彝人部落再次攻陷播州。乾符三年(876年),山西太原杨、穆两个军事世家联兵再次光复播州。据今遵义穆氏宗谱记载,杨氏军团的首领杨端设计谋杀了穆氏军团的首领穆星天,独取了战功。(2007年穆氏后裔还向遵义市历史研究会出示了族谱及相关资料佐证。而遵义老城一带确曾有穆家庙、穆家川、穆家林、穆江、穆家湾、穆家巷等众多以穆家姓氏为名的地方。)杨氏与随杨端一起入播的令狐、成、赵、犹、娄、梁、韦、谢八姓山西子弟继罗荣之后开始定居播州,并开启了历29代725年的播州杨氏汉领土司时代,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西南的政治格局与习俗文化。 这些较早进入云贵高原的山西移民,是放羊长大的,是吃羊长大的。在这片莽莽苍苍的陌生土地之上,他们发自内心地明白:羊肉是香的,而不是膻的。而且他们还掌握着加工羊肉的传统技能。但是南方在历史上主要出产和食用大米,于是今天远近闻名的遵义羊肉粉就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为什么今天的遵义羊肉粉中的羊肉仍然是典型的北方风味,南方人还是觉得味道比较重,而遵义人却浑然不知?为什么一些南方的新生代羊肉粉品牌采用完全除膻的工艺而获取了相当的市场空间,而遵义羊肉粉却依然故我、自得其乐?也就是这个原因。而且遵义人已经形成了这种口味,很难象别人那样说改就改、说变就变。这个现象又恰恰证明了遵义羊肉粉的原创和正宗。 由此可见:遵义羊肉粉的历史,或始于盛唐罗荣家族入播时,距今已有1230多年。最晚始于唐末杨端及八姓乡人入播时,距今也有1100多年。 2、明朝末年,四川惨遭八大王张献忠残酷屠戮,“弥望千里,绝无人烟”,惟遵义府和背靠遵义的两个小县得以幸存。四川人口锐减,导致清代湖广填四川。战乱中大量四川难民逃到遵义一带,战后有一部分回到自己的老家,也将吃羊肉粉的习惯带到四川各地。到清代中期,遵义羊肉粉已经闻名遐迩,享誉西南。清朝末年,遵义羊肉粉和四川羊肉粉之间还发生了一个故事。晚清遵义羊肉粉最有名的是杨记和廖记。一天,杨记羊肉粉店来了一个人,想要做徒工。而杨家正需要请一个人,但一看来人是个驼背,就有些嫌弃。于是说:你做我们这行不会有前途的,还是另谋高就吧。来人并不放弃,说洗碗、扫地的杂工也愿意干。杨家见他很有诚意就让他留了下来。俗话说:十个驼背九个聪明。这个驼背不是一般的聪明。加上机会难得,所以更加处处留心,细细揣摩。几年后,告辞而去。驼背自己开了一家羊肉粉店。那就是名振川北的朱老拱羊肉粉店。朱老拱,真名朱明清,顺庆府人(今四川南充人)。用南充人的话讲:朱老拱“堪称川东北乃至川渝地区米粉的开山鼻祖”。川北羊肉粉与遵义羊肉粉的关系,颇类似于杨氏太极拳与陈氏太极拳的关系。可以并称中国地方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两段异曲同谱的佳话。 3、上个世纪,随着北方城市也开始食用大米,羊肉米粉也开始在北方一些地区流行。敦煌羊肉粉或受川北羊肉粉的影响。贵州南部、广西北部、和湖南西部的很多地方在上个世纪尤其是八十年代之后,也习惯采用羊肉粉作为早餐食品的选择之一。并且产生了很多味道鲜美、声誉良好的地方品牌。遵义人也开始在西南、华南、华东等地开设羊肉粉馆。各个地方的人都结合当地习惯,创造性地发展了羊肉粉的风味。今天中国的羊肉米粉产业开始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4、事实上关于遵义羊肉粉的确切记载仅有清代中期曾经兴盛的情况,或有明代已有面市的情况,再往上的情况都是本人的合理推证。为什么会这样呢?明末平播战争,不仅摧毁了播州杨氏土司政治集团,而且摧毁了这片土地的文化记忆。官邸、庄园、文献、资料,通通焚毁,连杨氏历代祖墓均被掘毁。甚至到了昌明的今日,在那些曾经被播州土司统治数百年之久的部分贵州南部州县的官方资料中,宁愿缩短数百年精耕农业开发史,也会刻意地抹去这段其实不算短的历史记忆。1957年偶然发现的播州13代土司杨粲墓,规模宏大,雕刻精美,是宋代建筑雕刻史中的瑰宝。而这座墓葬内的石刻和出土文物,以无可争辩的实物证实了“播州盛世”的存在。今天播州杨粲墓与播州海龙囤遗址均被列入贵州省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化,重庆郊外的“播州界”摩崖石刻遗址也被列入重点保护文物,显示在国家层面和山外视界里,对播州杨氏土司700多年在戍边、移民、垦殖、开发等方面的功绩是正面评价的。值得欣喜的是,遵义羊肉粉现已获评“中华名小吃”称号,还被遵义市列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每年冬至日,中国人一般吃狗肉、吃饺子,也有吃糯米饭的。而我们遵义人是吃羊肉,更多的人是到街上吃两碗羊肉粉。在那浓烈的香气里,在那浓郁的氛围中,再一次品位唐宋的恢弘,元明的庄重,中原的质朴,云贵的辛辣。深情地缅怀历史上所有曾经在这片高原上战斗和耕耘过的中国各族民众。 6、上个世纪50年代,全城只有七八家羊肉粉馆,后来改为国营饭店和集体合作饭店,馒头、包子、面条、米皮什么都卖,羊肉粉反而成了稀罕物,加工“粉”的物件和手艺都快失传了。60至80年代,最出名、最有实力的两家粉馆都在遵义县城南白镇,饭店成群地养羊,榨粉设备齐全,一条龙生产作业,生意十分红火。改革开放后,个体经营户如雨后春笋,南白的羊肉粉馆还兴起了月票和年票。 现在,一些怀旧的人常批评说,羊肉粉过去只卖早上几个小时,成了通宵营业的快餐,不晓得什么时候去才吃得到鲜汤和羊杂碎;用机器加工的粉,韧性强了、保存的时间也长了但不入味;肉放在冰箱里冻,切得比纸薄,到碗里就化成了细渣。 如今,羊肉粉这道遵义名吃,体现了时代的特色。从经济上看,养羊、屠宰、做粉、卖粉全都独立了,既分工又合作,形成了一条产业链,遍及贵州城乡,正在走向全国。从文化上说,这种饮食滋养着人们的热情,正在给这片火热的大地带来吉祥和兴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