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殷微子祠 |
释义 | 殷 微 子 祠 《微子祠》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南部十二公里的路河乡青岗寺村。宋氏宗祠源出商殷王朝的大庙。宋国之后,其祠庙在都城之外的皇林中,以沿袭商殷祭祀的各项制度。唐代文人贾至,来到宋州居官,在他的《微子庙碑颂》中写道:“皇帝(唐玄宗)二十有一载,予作吏于宋,思其先圣遗事,求于故老与人,则得君庙存焉。盛衰纷纶,年纪超忽,乔木老矣,灵异俨然……”明代倪岳《重修微子庙碑》云:“旧归德儒学东偏,故有祠一所,自宋、元以来,祀殷上公微子,岁久祠坏,祀亦废缺。盖自赵宋,以王业所基建诸墓侧,后徙城内西南隅。国朝景泰间,知州席贵移植学东,后圯于水。天顺间知州蒋魁重建于学内之东偏,即今祠所在……”据族谱记载:微子墓周有古柏四株,墓前有石碑与石器,碑前有拜殿三楹,内设牌位和祭器。拜殿东有微子庙,大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前有庙门三间,殿内有微子塑像与三十二公的牌位,并有全套祭奠设备。四周有高大的围墙与宽敞的庭院。庙东侧是寺院,其僧人是管理庙院和负责祭祀微子的事宜,并有庙田八十余亩。宋、元以后祠庙迁移至城中,明嘉靖六年,提学副使肖鸣凤,改祠庙于今城西北隅。清康熙二十年,知府胡国佐重修,有记,石碑尚存,祠庙毁于20世纪50年代初。原有“殷微子墓”古碑一通,碑高2·23米,宽0·88米,厚0·18米,横额“仁参箕比。”为汉丞相匡衡所立,汉代著名书法家南昌尉梅福篆写书丹,碑阴有小字,难以辨认,此碑后被移走。康熙皇帝御赐祠联一副:官箴三命凛 家学一经传 2002年,微子启后裔,爱国华侨、慈善家宋良浩先生捐资四百余万元人民币重修微子祠。新建大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祠堂庙门三间,殿内有微子塑像。东院建有先贤堂三间,堂前有东、西碑廊各七间,后有展厅五间,东西会客厅各三间。西院是微子墓陵园,微子墓前有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归德知府郑三俊书丹的“殷微子之墓”石碑一通,现修建有碑亭。神道两边有石像生以及碑林。祠堂正门匾额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书丹。 如今的《微子祠》,是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商丘市睢阳区政府和宋氏文化研究商丘总会共同管理。 (宋英泽) 殷微子墓在微山岛西北部的一个小山上,此山海拔91.6米,山虽不高,却是全岛的最高点,这山因微子墓而得名,湖又因山取名,县也因山而冠名。 微子,名启,是殷帝乙的长子,殷纣王的同母庶兄,孔子及宋襄公之祖。因反对纣王的暴政而出走,周成王时受封于宋,死后葬于宋国留邑(留县治,今微山岛西湖内)东山上,即今微山岛上。现在,该墓为山东省重点保护单位。他的后裔,以殷为姓,依墓而居,启为殷始祖。主建筑有正殿,偏殿,碑亭等,已形成了仿古建筑群。拜台上方砖铺地,上置供案宝鼎;正殿内雕梁画栋,古朴典雅。高 3.5 米的微子塑像栩栩如生给人以扑面古风。 微子墓呈圆形,高10米,底径7.5米。墓前有石碑4幢。墓上翠柏丛丛,滴翠凝绿。 这里还保存了很多珍贵的碑刻,中间主碑(高2.23米,宽0.88米,厚0.18米)正文为汉丞相匡衡题字:“殷微子墓”,南昌尉梅福篆写横额:“仁参箕比。”语出《论语.微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碑阴有小字,难以辨认,但是价值连城。陵园一隅还醒目地树立着一块侵华日军留下的墓碑,上书“殷微子墓”,“丰田部队”等字样。这在全国来说,也是罕见之物。 大型壁画“殷微子世家图”活灵活现,以系列表现的夺人气势,再现了三千年前殷商时代的历史风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