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观应之乱 |
释义 | 室町(足利)幕府第一代将军足利尊氏消灭其弟直义的事件。足利幕府初期实施的是拥有军事最高指挥权的足利尊氏和直属执事高师直以及足利直义管理政务的评定方的政军二元体制。但是,作为希望建立新秩序的武士代表——高师直,希望打破当时的庄园体制,与寻求恢复原有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的评定方的矛盾日益激化。随着南北朝初期南朝方著名的将领:楠木正成、楠木正季兄弟;北昌显家;新田义贞等相继败亡,1339年(延元四年)后醍醐天皇驾崩后,畿内渐趋稳定,高师直势力逐渐减退,足利直义从而推进了其对国家的治理。 南朝军再燃战火,高师直建功立业1347年(贞和二年),南朝楠木正行起兵,兵锋直指京都。足利直义派的细川显氏、岛山国清讨伐失败,山名时氏对京都的救援也以失败告终。不得已,再次起用高师直兄弟。翌年,即公元1348年(贞和三年)高师直在四条畷之战大破南军,乘胜追击,南朝首都吉野陷落,南朝后村上天皇逃亡贺名生,建立贺名生朝廷。由于显赫的战功,高师直派发言力大幅上升,而直义势衰,两派的矛盾已经不可避免。 高师直遭到罢免,直义派小胜一筹1349年(贞和四年)6月,上衫重能和昌山直宗以及神僧妙吉的进言,直义向将军尊氏请求,罢免了执事高师直(后任高师直之甥高师世)。直义并同时向北朝光严上皇请求颁下讨伐高师直的院宣(即圣旨)。 高师直起兵,直义派退出幕政1349年(贞和四年)8月12日,高师直率领河内军队上洛(特指进京),并与兄长高师泰一起讨伐足利直义。13日,直义逃入幕府将军足利尊氏官邸,高师直包围官邸,要求交出上衫重能,昌山直宗。在神僧梦窗疏石的调解下,以流放上衫重能,昌山直宗,足利直义出家,并退出幕政为条件,高师直退兵。该事件是尊氏与高师直一起谋划的迫使直义推出幕政的阴谋。根据议和条件,足利直义的职务由派驻镰仓的足利尊氏的嫡子足利义诠进京,担任政务官告终。虽然事件和平解决,但是由于该事件,直义与尊氏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 1349年(贞和四年)11月,足利义诠进京。12月,足利直义出家,法号【惠源】。同月,上衫重能和昌山直宗流放途中遭到高师直属下暗杀。两派的矛盾再度急剧恶化。 观应之乱爆发1350年,北朝改元【观应】。1350年10月,足利直义的养子,也就是足利尊氏的庶子——足利直冬在九州叛乱。足利尊氏派兵镇压。途中,足利直义逃出京都,并与南朝议和,投降。足利直义受颁纶旨,南朝要求足利直义讨伐足利尊氏。直义派山名时氏、细川显氏等纷纷出兵。足利尊氏返还备后国,高师直兄弟加入。观应之乱正式爆发。1350年(观应元年)11月,足利直义向全国以讨伐高氏兄弟为名征集全国武士,北朝光严上皇颁布讨伐直义的院宣。 1351年(观应二年)1月,直义军进军京都,足利义诠逃走,但是上皇和朝廷既落入直义派手中。2月,足利尊氏军与足利直义军会战。史称【播磨·光明寺合战】和【摄津·打出浜之战】。北朝军2万人,直义军1万2千人,但是在士气方面,由于直义蓄谋已久,因此北朝军大败,尊氏向直义求和,并以高师直、高师冬出家为条件,双方和睦。高兄弟从摄津向京都护送途中,在摄津的武库川(兵库县伊丹市)被等待好的直义派的上衫能宪(高师直所杀的上衫重能的养子)的军队杀害。直义作为义诠的辅佐重归幕政。 尊氏归附南朝,南北朝暂时一统虽然直义派获胜,然而内部的直义派与反直义派仍然存在,两派武将各自行动,冲突不可避免。近江佐佐木道誉以及播磨的赤松则祐私通南朝,起兵反叛。尊氏和义诠分别向近江和播磨征剿。然而,尊氏与道誉签订密约,出兵的真正目的是急袭京都。1351年8月,直义派武将山名、斯波等率各自武将沿北陆、信浓向镰仓聚集。直义派占据关东、山阴、北陆,足利直冬的势力不断扩张,尊氏与南朝谈判,希望颁下讨伐直义、直冬的纶旨(即圣旨)。 1351年(观应二年/正平六年)10月,幕府将军受颁南朝纶旨,南北朝暂时统一于南朝。史称:【正平一统】。 直义降伏,壮志未酬身先死1352年(观应三年)尊氏在【骏河·萨埵山之战】和【相模·早川尻之战】战役中击败直义,进击镰仓,直义降伏。 1352年(观应三年)2月,人称“半将军”的幕府将军之弟·足利直义被足利尊氏毒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