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禅寺
释义

福建泉州东禅寺

简介

东禅寺,位于泉州东门仁风街东禅村凤山,全称镇国东禅寺,是南少林庞大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又称东禅少林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禅少林寺的缘起,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说始建于唐。

唐乾符间(874—879)郡人郭皎、卓怿所建,僧齐固居之。广明元年(880年)赐名镇国东禅寺,为泉州少林寺的附属建筑之一,又称东禅少林寺。据史载,乾隆二十八年秋诏焚少林寺后,泉郡董事会于咸丰年间在少林寺遗址上重建纪念性小寺,它只是历史上三兴三废的南少林寺之一的小部分遗存,与古少林寺的规模不可比拟。

现“东禅少林寺”,是泉州文物部门按照旧址遗留下来的唐代构件,于1992年重新修建的。当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其题“东禅少林寺”匾额。寺内,还有部分保存完整的唐代柱础、墙体,以及至今仍能打出清水的少林古井。寺的周围,还散有古代的大石槽、练武的石板凳、金刚池、刣狗池等,现已被建为东湖新村了。

已故的泉州文史界专家陈泗东认为:“东禅寺有两个名称,一是正式的,名为镇国东禅寺,……另一个是俗称,叫少林寺。”(见陈泗东《泉州少林史迹考》)东禅寺即南少林的说法在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说始建于宋,原称“护安功德院”。

据《武荣傅氏宗谱》 收录北宋康定元年(1040)十二月积溪尉杨拯文撰的《仆射招讨公泉州护安功德院记》载:护安功德院原为宋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傅实的府第,文载,该地在“郡之郊东,俯郊之翌,揖照湖湄,坐抵林秀,沧溟一盼,阡陌四冲。”

皇祐初,妙逢禅师在泉州一带弘法,有意筹建护安功德院,看中傅实的尚书第。他对傅实说,宅第所处之地,虽风景优美,但形势险要,扼泉城之入口,乃兵家必争之地。若在此兴建禅院,可防挡北方南来之寇,使泉城免遭战乱之苦。请以社稷及百姓安宁为重,易地另建贵第。傅实慨然应允,在武荣州(即今丰州)莲花峰下,另建尚书第。随后,妙应禅师就将傅实尚书第改建为护安功德院。

文载护安功德院有五堂一殿:“曰法,曰祖师,曰十三,曰罗汉,曰玄女,其堂五焉”(即法堂、达摩祖师堂、十三武僧堂、罗汉堂、玄女堂);一殿即大雄宝殿。此外还有庑廊、厨库等附属建筑,俨然一大丛林。此后改称东禅寺,即东禅少林寺之前身。

今南拳尚有罗汉拳、玄女拳诸名目,则护安功德院应为少林寺之一部分,当属事实。

江西南昌东禅寺

东禅寺 --位于南昌县幽兰镇东南南湖岘山,岘山原名凤凰山,唐高宗咸亨年间(670- 6 73年),唐代名臣魏征之四子出任洪州刺史,因杯念其父魏征葬在长安岘山,逐改凤凰山好岘山,并建寺以资冥福。该寺环境清雅之极,南宋绍兴年间,进士戴孔目有诗赞云:“天别一区寺院深,苍松万树古如今。疏枝漏影开幽迳,雅韵飘空当典琴。鸟过无知风雨避,人来哪觉霜雪侵。禅关隔断红尘世,凤在岗头鹤在阴。”清乾隆皇帝亲题“岘山禅林”寺匾。民国二十二年(1933),改名为岘山念佛林,并礼请南海行宫兼佑民寺方丈定恒法师讲经,惜寺院毁于“文革”。

1989年,云居山真如寺妙法法师重修,2001年明果法师升座,为南昌正规的禅宗道场。

江东禅寺

概况

东禅古寺位于松江区松江镇东门外的华阳桥镇东明星桥东堍离松江东门外

一公里,傍沪杭铁路而东。地属松江车东墩东门村七队,地处松江镇东城乡结合部。曾为松江城厢“八寺香火”之一。八大寺即为普照寺、超果寺、广化寺、龙门寺、东禅寺、西禅寺、南禅寺、和北禅寺。郡守知县每岁春节行迎春之仪,必于此驻节进香礼佛,自明至清,长期领梵宫地望之先。

历史

东禅古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当时蜀僧云游至此,见该处小桥,流水,桃柳掩映,十分宜人,便建庵居憩住持,应景起名桃花庵。过不多时,僧道因在其地建寺。绍兴六年(1136年)寺成,赐额为“宝胜禅院 ”。后改名为“宝胜禅寺”。因松江府衙东西各有禅寺,

该寺居府衙之东,故又名“东禅寺”。元至正六年(1346年),僧文友于寺西筑清溪亭。亭临于水,栽有花竹,过者常游访于此,士大夫均于此赋咏,杨维桢曾为之作记,一时寺名天下。松江历史上有烧八寺香之处。住持僧天霞偕僧圆济建天王殿、青莲阁(慈应阁)。万历年间(1573—1619年),僧壁空重建西方殿。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寺宇重光。乾隆四十八年(1786年)僧玉泉有募捐重修。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兵燹。同治十年(1871年)僧普信重建殿宇三楹,又使东禅寺古刹全碧辉煌,庄严非凡。首埭是天王殿,二埭是大雄宝殿,三埭是青莲阁。东厢有伽蓝殿,西厢有三圣殿。寺东寺后有竹林,僧塔,布局整齐。

清末民初,东门战事频繁,游勇散兵入寺捣乱,寺宇倾毁,香火衰微。民国六年,僧庆纯只得把三埭庙舍改为二埭。后由圆觉法师住持。日寇侵华,松江遭灾,东禅寺西铁路口设卡严重,百姓逃难,寺僧星散,围墙被毁,竹木被砍,庙舍破落,至解放时只剩下智能法师一人守舍。

建国初,东禅寺得到党的宗教政策的保护,并在松江县佛协支持安排下,请来雪相法师到东禅寺讲经7天。一时东禅寺又佛徒云集,梵呗嘹亮,成为解放后松江佛教界的一大盛况,1953年智能法师圆寂,东禅寺一度沉寂。至文革横行,寺内佛像被毁,庙舍先后成草包下、食堂、大队办公室、仓库、拖拉机停放站等。

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县宗教办和佛协努力下,于1993年初佛协会收回了东禅寺庙舍。并在县佛协会长性修方丈主持、传贤(新邦)师太奔走下,集资修复了东禅寺尚存的二埭二厢房舍。尊供佛像,更名为东禅古寺,于1993年农历七月初一对外开放,重新恢复了东禅古寺佛教道场。道场尊拱玉佛五尊。

目前,东禅古寺黄墙围绕,十分幽静。寺内晨钟暮鼓,梵呗声声不时传出围墙。每逢初一、十五及佛诞,越来来越多的香客居士,虔诚前来敬香礼佛。今寺院住尼2人占地4.6亩,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1995年农历八月,常定师太晋寺任监院,发愿以毕业精力重光东禅古寺。

江苏昆山东禅寺

东禅寺,古名为荐严资福禅寺。唐天佑三年(公元906年),吴越镇遏使、尚书左仆射刘璠舍宅创建,位于昆山市玉山镇集街,匡禅师开山。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改名为“昆福禅院”;五代后梁贞明五年(公元919年)重修。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敕建“慧严禅院”以奉成穆皇后香火。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主僧惟已请慧元禅师住持;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秋至元丰二年夏,建法堂、寝室共21楹;南宋高宗南渡,特为书“普照堂”三大字,故御书有阁;参知政事范成大读书处有紫藤,称之曰“范公藤”;

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乃锡金字额;南宋咸淳间(公元1265—1274年),僧道元创七石塔于寺门之外;元代文人黄溍《佛殿僧堂记》中云:平江昆山故州治之东三百步,有大伽蓝[注:即僧院]曰“荐严资福禅寺”,以居城之东隅,谓之“东禅”。“东禅寺”之名由此而来。

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寺毁于火。元后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悦堂法师希颜继为住持,首辟山门外大路,徙七石塔于官河之南,重建大殿,合邑建置尊容。释迦、文无量寿及弥勒当其阳,诸菩萨大弟子侍其侧,左右环以十八阿罗汉;其阴为文殊、普贤及观世音三大士,涌现壁间,金地砥平,绀宇山立,妙相端拱,花鬘四垂。

元末复毁于兵火,惟大殿犹存。

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注:清《康熙昆山县志稿》记作永乐元年],僧道良重修,内有毗庐阁。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巡抚侍郎周忱因御书阁故址建毗庐阁。明正德初,知县方豪改题曰“四空阁”,后又易名曰“周公阁”。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又建东西两殿,廊庑俱全。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十月寺毁,阁尚存。

公元2004年,经昆山市佛教协会申请,昆山市宗教局及昆山市人民政府批准,重建东禅寺,于公元2005年工程告竣。东禅寺自此中兴,此乃佛门之荣、社会之福、苍生之幸!

马来西亚东禅寺

东禅寺,坐落在雪州瓜冷县仁嘉隆,占地14英亩。它本来是一间佛教学院,为星云大法师一手创建,俗称东禅寺,主要目的是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从修学佛法中,净化身心,题悟人生的意义,让法喜遍沐有情众生,为建设人间净土,实践人间佛教理念。

东禅寺获得郭建凤女士慷慨捐出二英亩地段,其後再征得周边园主象征式转售土地,於1994年杪动工兴建,1995年逐步取用。经多年努力经营建设,成为美轮美奂的寺庙,规模雄伟。

东禅寺拥有活动中心、大雄宝殿、佛学院、五观堂、檀信楼、风景区的山门、成佛之道、观音许愿池及十八罗汉石像等,兴建的成本约数百万零吉。

该寺也计画兴建一座宏伟巍峨的大雄宝殿、古色古香的灵山塔、文物展览馆、佛光缘滴水坊,以及有机农场。

东禅寺规模宏大,景色优美,於1999年被雪州政府承认,并宣布成为国内主要宗教旅游胜地。

该寺院也申请开办周日儿童佛学班、假日修道会、佛光假期日、短期进修课程及断食疗程等活动。

不幸的是,该寺院於2001年2月14日晚上8时许发生一场火患,烧毁一座面积一百余平方公尺的礼堂大厦、礼堂内多樽价值不菲的入口佛像、佛台、经书、家具设备等,损失高达百万零吉。

该寺院住持满亚法师事后宣布该寺院计画在今年3月8日展开第一场法会,然後在全国10个地点,包括吉隆坡中心、蕉赖、八打灵佛光文物中心、巴生福建会馆、适耕庄、芙蓉、怡保佛光缘、关丹、马口、麻坡展开巡回筹款,著手重建工作,新建筑物楼高三层,估计耗资三百万零吉。预料星云大师4月9及10日莅临马来西亚时,受邀主持动土仪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3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