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宁茶业有限公司 |
释义 | 公司介绍凤庆县三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1998年,注册资本552万元,红茶、绿茶和普洱茶为我公司的主打产品,主要产品有“三宁”牌系列红茶、绿茶和普洱茶 ,是临沧市重点扶持的农业产业化的私营龙头企业,现公司占地面积10828平方米,有固定资产1600万元,员工86多人(其中有从事茶叶加工多年的茶艺师、技术员20多人),员工多数为农民工和下岗工人。2007至2008年加工和销售能力均在800至1000吨,销售收入近1600至1800多万元。 公司从成立至今始终坚持依法生产,诚信经营,根据茶叶饮品的特殊要求,从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实施科学管理,坚持科学种茶,认真制茶,诚信卖茶,让广大消费者健康饮茶。公司始终把“博采众长、精益求精、信誉至上、客户第一”的经营理念贯彻落实在生产、加工、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上。大力弘扬视品牌为生命,为打造“三宁”牌而不懈的努力,“三宁”牌商标2007年11月至2010年11月被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2006年11月夺取“云南省工商企业诚信单位”三连冠的桂冠;公司所生产的三宁牌金芽普洱茶(熟饼)普洱茶在2006年第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名优茶评比中荣获银奖;“三宁”牌“明前春尖”普洱晒青紧压茶在2007陕西“3.15”商品及服务博览会上被评为银奖。产品不仅销往上海、北京、吉林、辽宁、新疆、内蒙古等12个省市。并且通过经销商销往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 经过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知名品牌; 增加山区农民收入,增加财政收入和增加社会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目标,较好地发挥了企业的社会作用,市政府授予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三宁”商标通过几年的培养,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至今无任何商标专用权纠纷。 为使公司得到长足发展,2007年底我公司获得了中鉴认证有限责任公司“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 公司法人他叫周志荣,乳名“老三宁”, 1998年创办了凤庆县三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现在是凤庆县三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法人。他的大名并不被大家所熟知,而“老三宁”却是他众所周知的代号,到凤庆要找他,只要问“老三宁”或“做茶叶的老三宁”,肯定有人给你指路,因为“三宁”既是周志荣的乳名,又是“凤庆县三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商标。关于乳名和品牌的含义,周总经理是这样解释的:“老”字是凤庆人对人称呼的通用字,“三”是因为自己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关键是“宁”字,因为在凤庆方言里,“宁”和“林”同音,是他自己在申请茶叶注册商标时推定的,含有“安宁祥和、宁静致远”之意。他属羊年生人,刚刚步入不惑之年。他眉宇间蕴含着豪气、眼神里传递着睿智、胡茬子里凝结着憨厚、语气里渗透着刚毅、举止间表现着坚定与和蔼。就是这样一个靠 “赶山街”起家的、祖祖辈辈生活在德思里阿里侯大山中的农家后生,凭着自己对理想的执着和对故乡的热爱,凭着激情燃烧的梦想和对富裕生活的热望,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一路走来,他成了党的富民政策的见证者、实践者,他靠着自己的坚韧和执着,靠着一根扁担、两只麻袋、一身臭汗,走出了阿里侯寨子、走出了德思里大山,他用超乎常人想象的毅力,从事着前辈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用青春激情催开了他人生的亮丽之花。在事业的征途上,他曾有过孤立无援的无奈,遭遇过幸灾乐祸的冷眼,然而,耕耘的汗水没有白流,勤奋代价注定只有小学文化的他在创业的道路上“笨鸟先飞”,如今他已经是拥有2200多万元固定资产,有“三宁”牌系列的红茶、绿茶、普洱茶三条生产线,麾下有 80多名员工,年加工销售茶叶2100吨以上,销售收入近2000多万元的私营企业当家人。在“阿里侯”乡亲们的印象里是一条勇于向命运抗争的汉子,是一个敢于做梦、言行必果、知恩图报、在致富路上只争朝夕的带头人。在同行和员工的眼里,他又是一个视品牌为眼睛、视质量为生命、以诚信为本、勇于“逐鹿”、敢吃“螃蟹”的弄潮儿······ 扁担起家,青春做本,汗里淘金梦有始青春的季节是多梦的季节。周志荣作为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后生,由于生活在交通信息闭塞的阿里侯大山里,与那一代同龄人相比,他的梦想注定不会脱离大山的实际,他的梦想注定只会萌芽在故乡的风雨里。1979 年,周志荣小学毕业了,论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上初中应该不是问题。然而,在那个靠挣“工分”吃饭的年代,一个兄弟姐妹5张嘴靠父母劳动挣工分的7口之家,穿衣吃饭都成了大问题,至于背着行李和书包到德思里街上去上初中,对周志荣来说就真的只能是梦想了。于是,为了帮父母减轻负担,多挣几个工分添补家用,只有13岁的“老三宁”,过早地开始了他的“入行”生涯。挑粪、挖地、收割、采茶等等农活都不在话下,身上的皮晒掉一层又一层,手上的老茧春天长硬、冬天裂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然而,人总是向往美好的,也就是在这个阶段,“老三宁”听到了这样一个能代表他美好心情的故事,说的是过去阿里侯寨子里有一个人会做生意,靠着自己年轻、有的是力气,每当春天来临,人们总是能在“二夹槽子”的大小街场看到他挑茶卖的身影,一根扁担、两只麻袋、两片脚板,上山下坝,风里来雨里去。后来攒了钱,卖了骡子搞运输,生意越做越红火,最后携家带口“走夷方”去了······故事总归是故事,或许根本就没有这么回事。然而,真所谓“说者无心而听者有意”,“老三宁”当真了,土地到户的那年,正值18岁的他挑起挑子做起了茶叶生意。先是东家出西家进,倒点差价,挣个工钱。后来与几个同村的合伙投资,把收茶的事交给别人,自己负责销售,风险共担,在乡亲们的面前展露了自己的生意天赋。再后来,他干脆带着大伙在德思里街上摆起了地摊,租到了铺面······直到1998年 “凤庆县三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成立。如今的周志荣在乡亲们的眼中是能人,在合作者眼中是强人,在大众眼中是名人。但是,他仍然是那样的谦逊、豁达、低调,在他的身上总是散发着阿里侯汉子特有的那股子不屈和深沉。 打造品牌,巩固信誉,增强市场竞争力作为私营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根,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呢?周志荣的做法是立足自身,求同存异,保证质量,创立品牌。为打造以总经理乳名注册“三宁”知名品牌,公司总经理周志荣首先抓基地建设,根据阿里侯村自然植被保存比较完好,又没有任何工业、生活污染的实际,茶园里不施化肥,不喷撒农药,确保茶园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云南大叶种茶的品质,建成了3000多亩以有机茶为主体的绿色食品基地,同时带动了阿里侯全村的生态茶园建设。其次是抓宣传。在广大消费者对茶叶饮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市场对茶叶的要求趋于苛刻的情况下,公司经常派人深入农村,就保正茶叶质量,防止茶叶的农药残留超标等,进行广泛宣传,让茶农真正认识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好处。通过深入浅出地宣传教育和公司对茶叶的回购,茶农在茶园管理上逐渐做到了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尝到了“两不”的甜头。到2007年底,“三宁”公司辐射带动有机茶、无公害茶园2万多亩,为强力打造“三宁”知名品牌定奠了坚实的原料基础。在抓基地建设的同时,公司针对员工绝大多数是农民工和下岗工人的实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注重大力培训从业人员。去年以来,先后送出20多名职工分别到临沧、昆明、成都等地培训,请浙江、福建等地茶叶工程师到公司授课,有1名职工参加了全国妇联举办的职业资格培训,获得了“农产品经纪人证书”;1名职工获得了茶艺师资格。同时,公司还请多年从事茶叶初制加工的老主任到公司传、帮、带,传授茶叶初制加工技术,坚持不懈地抓培训,抓提高,公司现有茶艺师4名;初级评茶员8名。他们成了打造知名品牌的中坚力量。常言道:人怕出名猪怕壮。产品知名度高了,质量提升上去了,这本来就是周志荣苦苦追求的。然而,一次东北茶叶市场的调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自己苦心打造的“三宁”品牌被人冒用了!惊恐之余他在想,在茶叶市场鱼目混珠的情况下,品牌既能载舟,也能覆舟啊。于是,他来不及考虑那么多,他日夜兼程南下广州,在陌生的茶商那里同样发现了打着“三宁”牌子的茶叶在出售。无奈之下,他暗暗展开调查,最终锁定了嫌疑对象,经过工商部门的介入调查,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未经许可实施故意侵权行为的居然是自己多年的同行、朋友。他只好撤诉,忍痛“私了”。茶叶作为国际三大饮品之一,在打造知名品牌的工作中,周志荣始终站在生产第一线,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标准监督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一丝不苟,如绿茶的精制加工,从鲜叶采摘起就严格执行标准,保证精制加工的“三宁”牌绿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在保质量、保卫生方面,把产品的生产质量、食品卫生标准与员工的报酬挂钩,按产品检测结果实施奖惩。根据土壤、气候、海拔的差异,公司分别制作“三宁”牌系列红茶、绿茶和普洱茶,尽可能地提升树势高大、生产旺盛的高山型生态茶的品质。如在普洱茶制作过程中,按照人工后发酵茶和自然发酵茶的要求制作普洱茶,博采众长,精益求精,“三宁”公司生产的红茶、绿茶和普洱茶均获得了较好的评价,2006年三种茶送云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检验均为合格,特别是“六六粉”、“滴滴涕”等10项农残判定为合格。在感官的检验报告上,送检红茶获得了“条索肥大紧实,色泽乌润、香气纯正、滋味醇厚、汤色红亮、叶底嫩匀而明亮”的评价。送检普洱茶获得了“外形匀称端正,压制松紧适度,香气陈香平和,滋味平和纯正,汤色红褐久亮”的评价。严把食品卫生关。关于食品卫生,周志荣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要对的起良心!”公司产品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2006年获得QS食品卫生标准认证。所生产的“三宁牌”竹签礼品盒(普洱茶)950g饼、砖、砣和云南七子饼(普洱茶)7×400g双双荣获2006年“临沧市第二届消费者喜爱商品”称号。产品不仅深受国内广大消费者欢迎和喜爱,而且受到美国、俄罗斯等国外消费者的青睐。在创品牌、保品牌的道路上,周志荣真可谓经了风雨,一波三折,但是,他最终也见到了彩虹。公司在连续3次被评为“云南省工商企业诚信单位”, 2007年11月“三宁”牌商标荣获云南省著名商标,这笔无形的财富又让周志荣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 知民疾苦,常怀乡情,为构建和谐山村尽力周志荣深知,他和他的企业能有今天,全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富民政策,得益于乡亲的启迪、教诲和支持,自己富裕起来后,不能忘记党的富民政策,不能忘记乡亲们。“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愿尽一份社会责任,力所能及地带动乡邻摆脱贫困,共同走上致富路。由于土地、人口、居住条件等原因,部分群众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如界牌村的杨文仅靠每天砍一挑柴卖维持家庭生计,这既破坏了森林,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困难。知道这一情况以后,周志荣在公司给他安排了工作,现每月工资收入1000元。又如新寨村彝族农民李增军在家无所事事,并时常酗酒闹事,其家长恳请公司把他招进公司,为维持山寨的宁静,他二话不说,将他招进公司,经耐心细致的教育帮助,李增军发展变化很大,现担负公司带班车间主任一职,工作认真负责,他每月工资收入1200多元。又比如郭大寨彝族白族乡团山村俐侎人李世香被吸收进公司后,家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几年来,公司除吸收勐佑镇部分富余劳动力外,还吸收了新华彝族苗族乡和郭大寨彝族白族乡的少数民族群众进公司务工,共为65名山区农民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由于企业改制或撤并,我县云保公司、凤庆纸品公司一些职工下岗,它给政府、社会增加了压力。为给政府分忧,我们敞开大门,吸收下岗职工就业,并优先解决零就业家庭,如王正书父母下岗,爱人又没有工作,2004年他本人也从原云保公司下岗了,家庭生活举步维艰,经有关部门介绍后,公司吸收了她。徐佳娥等人下岗后又再就业,他们十分珍惜这份工作,又如杨春荣不仅下岗,而且还患有肾衰竭,对其本人真是雪上加霜,鉴于此,公司适时伸出救援之手,发挥他的一技之长,为他提供公司会计的岗位,并根据他本人的病情,每月给予1000多元的工资,现在他身体好多了,如同变了一个人。几年来,“三宁”公司共为15名下岗职工提供了再就业岗位,帮助他们解决了一定的家庭困难,为建设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凤庆尽了一份力。知恩图报,任重道远,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回报社会公司能够逐步发展壮大,除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精心培育外,还离不开社会各界,广大客户,离开他们,我们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此,公司虽仍处于艰难地创业时期,但我们尽微薄之力,回报社会。一是为修桥铺路出资出力,2009年我们出资15000元支持修理德思里至阿里侯的五公里乡村公路;二是积极响应县级有关部门的号召,为受洪水灾害、身患重病的小学生捐款,2007年至今,我们为遭受洪水袭击的大寺乡群众和掉进砖窑的洛党镇箐头村一小学生捐款2000元;三是发挥自身优势,无偿为有关庆祝活动和接待嘉宾提供茶艺茶道表演。2006年至今年3月底,公司累计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捐物40000余元。为我县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尽了微薄之力,而各级党委、政府却给予我们较高荣誉,2006年以来,省、市、县先后表彰我们为“先进私营企业”,2008年1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优秀农民工”称号。周志荣也好,“老三宁”也吧,远远地望着他的背影,比起过去,他又多了一样东西——从容!对事业的从容,对岁月的从容。相信他在未来的茶叶行当中,“逐鹿”的英姿会更加矫健,凭他的认真与倔强,让我们在千帆竞发的涛声中,静听“三宁”的高歌。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