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安徽省无为第一中学
释义

安徽省无为第一中学始建于1951年秋,是安徽省示范高中,副县级建制。目前,学校设有58个教学班,其中高中45个教学班,初中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400余人。学校共有教职工212人,其中,高级教师45人,一级教师48人,卢立新、万家清、熊文玲等三人获首届省“教坛新星”称号,章腊华、万家清、唐世喜、阮方平、周云等获市首届“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称号。在业务比赛中,该校徐朴老师参加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洪雨华老师创新教学比赛获国家二等奖,童建军、谢露等老师参加中学美术、生物课教学比赛获省二等奖。

学校简介

安徽省无为第一中学始建于1951年秋,是安徽省示范高中,副县级建制,校长魏文生。学校北依芝山,南濒绣水,仿古长廊逦迤环抱,月牙池、文化名人群雕等文化景点与主体建筑交相辉映,校园环境幽美雅洁。学校占地面积约98亩,教学用建筑面积超过38000m2,其中,三幢教学楼超过5000 m2,科学馆、办公楼、学生公寓超过25000 m2。四个化学实验室、四个物理实验室、三个生物实验室、五个多功能厅及手工制作室、演示实验室、音乐美术教室设置齐全;图书室、阅览室满足了师生阅读需要;实物投影仪配备到教室,提高了课堂教学现代化水平。

学校现有59个教学班,其中高中47个教学班,初中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400余人。学校共有教职工212人,其中,高级教师45人,一级教师48人,省“教坛新星”3人,市 “学科带头人”1人,市“骨干教师”5人,全国高中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省高中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2人,师资力量雄厚。

经过几十年的拼搏创新,固本培源,学校素质教育正结出累累硕果—— 教学质量长期居全市前列:近十年来,高考二本达线数连年攀升,有12名学生相继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或吉林大学少年班,近十位同学获市、县高考状元。教学研究不断取得进展:课题研究国家级立项1个,省级结题3个,省级立项15个,我校老师独力撰写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交流获奖的论文逾百篇。学科竞赛不断取得骄人成绩:计有60余位学生在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王景昊同学勇摘全国化学奥赛银奖,填补了巢湖市学科竞赛一项空白。

目前,学校正形成“勤奋进取、求实创新、教学相长、文明和谐”的风尚,树立起“崇德、敬业、善教、合作”的教风,养成了“惜时、明理、博学、慎行”的学风。

领导班子

校 长:魏文生

副校长:卢立新

副校长:周 济

副校长:左其贵

办学条件

学校北依芝山,南濒绣水,仿古长廊逦迤环抱,月牙池、世纪鼎等十大文化景点与主体建筑交相辉映,校园环境幽美雅洁。学校占地面积约98亩,教学用建筑面积超过38000m2,其中,三幢教学楼超过5000 m2,科学馆、办公楼、学生公寓超过25000 m2。四个化学实验室、四个物理实验室、三个生物实验室、五个多功能厅及手工制作室、演示实验室、音乐美术教室等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2004-2006年,学校斥资100余万元购进44部实物投影仪,提高了课堂教学现代化水平。

办学思想

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育人为先,勇于实践、倡导创新,狠抓质量、科研兴校,追求特色、争创一流”的办学思想,确立了“育素质全面特长显著的人才,办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学校”的办学目标,形成了学校管理科学化,思想教育系统化,教学要求规范化,校舍设备标准化的工作思路。2002、2003、2004三年,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达线人数连年居全县完中前茅,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屡创佳绩。此外,春有文艺汇演和球类运动会,夏有“三小”(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竞赛,秋有田径运动会,冬有师生书画展等,课外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这一切,拓宽了学生视野,陶冶了学生情操,张扬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教学

学校一贯坚持教育与教学并举,教学与教研并重,确立了“育素质全面特长显著的人才,办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学校”的办学目标,形成了学校管理科学化,思想教育系统化,教学要求规范化,校舍设备标准化的工作思路。教学质量长期居全市前列:近十年来,高考二本达线数连年攀升,有12名学生相继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或吉林大学少年班,近十位同学获县、市高考状元,2004年、2005年连获巢湖市教学质量“贡献奖”、“进步奖”。在不断取得教学成果的同时,教学研究也不断取得进展,学科竞赛不断取得骄人成绩:魏文生、周云等主持或参与的三项课题,完成省级结题;卢立新、陈修云等的课题实现国家级课题立项;陈修云老师自制教具获国家一等奖;徐晓兵、唐世喜、章腊华、周云等老师撰写的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交流获奖的论文逾百篇;刘春涧、阮方平、汪邦根、李惠民等辅导的六十多名学生在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朱守友老师辅导的王景昊同学勇摘全国化学奥赛银奖,填补了巢湖市学科竞赛一项空白。

社会评价

目前,学校正形成“勤奋进取、求实创新、教学相长、文明和谐”的风尚,树立起“崇德、敬业、善教、合作”德教风,养成了“惜时、明理、博学、慎行”的学风。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国家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省“花园式学校”、省“电教设备一类达标学校”、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中等学校军训试点单位”、省“房改先进单位”、省“一级档案室”、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市“园林式单位”、县“文明单位”等荣誉。

历史沿革

1951年秋,学校创建,定名为“无为初级师范”,周骏县长兼任校长,郭善霆教导主任主持工作

1955年秋,学校易名为“无为初级中学”

1958年秋,学校更名为“无为第一初级中学”

1966年4月,学校更名为“大江中学”,其时,在泥汊建分校,后分校正式命名为“大江中学”

1969年,学校改名为“机械厂中学”,后又改称“农机厂中学”

1971年,学校恢复原名,称“无为县立第一中学”

1973年,学校设立高中部,改名为“安徽省无为第一中学”

发展记事

(1951.9—2009.6)

1、1951年秋,学校创建,定名为“无为初级师范”,周骏县长兼任校长,郭善霆教导主任主持工作。

2、1953年8月,庐江师范学校两个班并入该校初师班二年级学习。

3、1954上半年,周骏县长调任芜湖专署专员,8月,周专员辞去校长职,吕济生任校长。

1954年,第一届初师班毕业。

4、1955年秋,学校易名为“无为初级中学”。

5、1958年2月,县委宣传部派王振法同志以整风工作领导组组长名义来校协助工作。

1958年9月,季建华任支部书记并主持工作。

1958年秋,学校更名为“无为第一初级中学”。

1958年,第一届初中毕业生毕业。

1958年秋,无城民办第一中学(原力群补习班)并入该校。

6、1959年4月,王宝山任副校长并主持工作。

7、1961年12月31日,举行校庆十周年纪念活动。

8、1964年,中科院院长郭沫若为该校题写校名。

1964年,原教育部部长何伟来校视察。

9、1966年4月,学校更名为“大江中学”,其时,在泥汊建分校,后分校正式命名为“大江中学”。

1966年11月,王宝山率教师六人,学生六十余人赴京,并于11月26日下午在北京参加毛主席第八次接见红卫兵活动。

10、1968年春,开始“复课闹革命”。

1968年6月20日,成立革委会,王宝山任革委会主席。

1968年12月,杭圣福任革委会副主任并主持工作。

11、1969年,学校改为春季招生。

1969年,学校改名为“机械厂中学”,后又改称“农机厂中学”。

12、1970年4月,黄辉同志任革委会主任。

13、1971年,学校恢复原名,称“无为县立第一中学”。

14、1973年春,该校设高中部。学校改名为“安徽省无为第一中学”。

1973年5月,革委副主任许玉兰同志主持学校工作。

15、1975年元月,第一届高中毕业生毕业。

16、1976年,王永友任革委会副主任并主持工作。

17、1977年,兴建初中部教学楼东半部。

18、1978年,该校应届高初中毕业生第一次参加恢复高中考制度的开学考试,录取大学的12人,录取中专的87人。

19、1979年,恢复校长制,王永友任校长。

1979年,高中毕业班开始文、理分科。

20、1980年,省体委、教委授予该校“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称号。

21、1981年,兴建初中部教学楼西半部。

22、1982年,省教委主任朱仇美来该校检查指导工作。

1982年,高中二年制改为三年制。

23、1985年,召开第一届教代会。

24、1986年,郭登庆以总分622分的成绩获巢湖地区高考理科状元。在全省名列第五。

25、1987年,学校升格为副县级建制,成立党总支,王永友同志任党总支书记,第一副校长并主持工作。

1987年召开第二届教代会。

26、1988年,曹方宏任校长。

27、1989年10月,副省长杜宜瑾来校检查指导工作。

1989年召开第三届教代会。

28、1990年,《一中教研》创刊。

29、1991年,兴建第一幢教师宿舍楼

30、1992年,徐昶、袁春、陈诚三位同学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

1992年,兴建教研楼。

31、1993年4月,刘大宏任校长。提出“办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加特长人才”的办学目标。

1993年8月,叶然、鲁晋两同学被中国科技大少年班录取。

1993年,该校高考达重点大学分数线的学生数为地区重点中学达此线学生总数的1/2。

32、1994年4月,召开第四届教代会。

1994年4月,举行面向全县的第一个教学开放日。

33、1995年,县委县政府授予该校“文明单位”的称号。

1995年,兴建第二幢教师宿舍楼。

34、1996年,制定“无为一中校园建设十五年规划”(1996—2010)

1996年,万淑超和蒋婷婷两同学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郭晓艳同学被吉林大学少年班录取。

1996年,兴建第三幢教师宿舍楼。

1996年,召开第五届教代会。

1996年,卢立新、万家清、熊文玲三位老师获省首届“教坛新星”称号。

35、1997年,兴建高中部教学西楼。

1997年,兴建第四幢教师宿舍楼。

1997年,省教委主任陈贤忠同志来检查指导工作。

1997年,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

1997年,高考本科达线76人,名列地区重点中学第一。

36、1998年,县政府授予学校“花园式学校”的称号。

1998年,兴建第五幢教师宿舍楼。

1998年,召开第六届教代会。

1998年,无为一中首届德研会召开。

1998年省教委授予学校“电化教育设备一类达标学校”。

1998年,省政府授予学校“省房改先进单位”的称号。

1998年,省总工会授予学校“省模范职工荣誉之家”称号;

10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学校“模范职工之家”称号。

1998年春,校园教育局域网正式开通。

37、1999年,县委授予校党总支为“红旗党总支”。

1999年,县委县政府授予学校为“文明单位”的称号。

1999年,兴建第六幢教师宿舍楼。

38、2000年,兴建高中部教学东楼。

2000年,县委、县政府发文筹办无为一中五十周年校庆。

2000年,兴建第七幢教师宿舍楼。

2000年,巢湖学院德育理论研究会在该校召开。

2000年,该校高考有126人达本科分数线,创历年高考本科达线最高记录。

39、2001年,兴建教工之家。兴建南大门、仿古长廊。

2001年,巢湖绿化委授予学校为市级“花园学校”。

2001年,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团市委授予学校“巢湖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

2001年10月2日—3日,隆重举行校庆五十周年纪念活动。

2001年,郭旸、刘清秉同学分别考入中国科大、浙江大学少年班。

40、2002年,无为一中团委被授予省“红旗团委”称号。

2002年,无为一中高标准通过市“示范高中”验收。

2002年,王景昊同学参加全国化学奥赛并获银牌。

2002年,第二届德研会召开。

41、2003年,马星星同学获全县高考“文科状元”称号。

2003年,由无为一中教师参编的《研究性学习指南》《家庭教育热点疑难答问》两书分别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3年,王景昊、谌卓同学考入中国科大少年班。

42、2004年4月,许少春县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无为一中创建省“示范高中”列为本年度政府完成的十件实事之一。

2004年,科学馆、办公楼、学生公寓等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

2004年5月,第三届德研会召开。

2004年6月,由魏文生、周云、李先政等同志合作的课题通过省级验收。

2004年8月,魏文生同志任校长,提出“四个构建”办学理念。

2004年10月,无为一中首届教学工作会议召开,确立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43、2005年4月,袁之应县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承诺推动一中申报省“示范高中”。

2005年5月,无为一中申报工作通过市政府专家组评估审核。

2005年5月,该校被命名为巢湖市园林式单位。

2005年10月,召开第八届教代会。

2005年10月,程艺副厅长回母校指导申报工作,指示:“无为一中积极申报省示范高中”,推动办学层次提升应该得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应做到硬件建设与内涵发展并重。

2005年12月,无为一中第二届教学工作会议召开。

44、2006年7月,该校被省教育厅命名为“安徽省示范高中”。

2006年,高考达本科线316人,并在生源较弱的情况下,囊括县文、理科状元。

2006年,该校徐朴老师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青年教师数学优质课比赛并获一等奖。

2006年11月,该校被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

45、2007年3月,该校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

2007年5月,县政府启动无为一中高中部迁址新建工作。

2007年6月,学校倪婷同学以612分获县“文科状元”称号。

2008年6月,我校应届二本达线472人,完成指标率95%,超过兄弟学校10个百分点。

2009年6月,我校高考三本以上达线869人,二本以上达线723人,一本以上达线257人,二本完成指标率达130.24%。

2010年6月,学校高考理工类最高分624,文史类最高分609(徐虹羊同学)。

2011年6月,我校高考应届二本以上达线811人,一本达线426人,应届二本达线率86%,一本达线率56.5%,高考理工类最高分659,文史类最高分60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1: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