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爱,刚刚来过 |
释义 | 《爱,刚刚来过》由著名作家胡弦执笔,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于2008-7-1出版,全书281000字,定价:¥24.80。生命是脆弱的,但我们还是要坚强地去爱。因为,爱,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献给在灾难中罹难的同胞们、坚强的幸存者以及珍惜生命的人们。 作 者: 胡弦 著 出 版 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08-7-1 字 数: 281000 版 次: 1 页 数: 270 印刷时间: 2008/07/01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5724341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定价:¥24.80 编辑推荐温暖,感恩,坚强,生命。 能够被心灵朝拜的不是王位,是爱情。 内容简介生命是脆弱的,但我们还是要坚强地去爱。因为,爱,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献给在灾难中罹难的同胞们、坚强的幸存者以及珍惜生命的人们。 不够被心灵朝拜的不是王位,是爱情。 《读者》签约作家、全国报纸副刊作品散文奖获得者,首次集百家新锐作品精华。 美文让我们距离丑恶越来越远,离美好愈来愈近,没问的主题,是生活,是阳光,是感动,是真、善、美,是人性,但也是疼痛…… 作者简介胡弦,《读者》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员。1966年出生。在《读者》、《人民文学》、《诗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大量作品,多次获诗歌、散文奖,曾在多家报刊开设专栏,作品入选多种年度最佳选本。 图书目录第一辑:阳光不锈 跑步 阳光不锈 凳子上的音乐 倒转的水车 卫生筷 圣诞老人与老寿星 动物园 品茶与吃羊肉 印刷体春联 病字 闲话饮酒 把枪口对准战友的士兵 精神的失血 篮球与成功 煮酒烹狗 人靠衣服 军大衣 闲话帽子 挤车 左转弯 说幽默 梯子上的人生 猫尾巴 怀旧 瘦体的副作用 第二辑:一只浪漫主义的鸟 碗记得 手套 一只浪漫主义的鸟 桥上的那些人 温情 大表哥 打零工的人 老三 噪音 螳螂 二叔 快乐老何 音乐家老倪 种花师傅 珍宝 行乞者观察 第三辑:丽人满街 爱情的医学分析 美女香车 情人的硬化轨迹 形式主义小妖 丽人满街 刀下美人 作女 情感软肋 哈桑爱情 狮子吼 女人的头发 花香袭人 男人看不懂 口红 手机里的爱情 美人拳 心锁 化蝶 爱情信物 爱情的根系 不同的幸福观 手织毛衣与爱情 玫瑰与围裙 成了木棉之后 第四辑:冬天里的春天 正在消失的事物 白菜在唱歌 马齿菜,安乐菜 红薯的踏实拥趸 萝卜与好心情 辣味深长 夜雨剪春韭 落叶之美 芫荽与荠菜 冬天里的 春风吹过 吆喝 第三只眼睛 春色烂漫 鸟鸣 感动的消失 第五辑:睡衣 遥控器坏了 梦 逃学 女儿生日 厕所里的秘密 还孩子一颗浪漫的心 家里挺乱 买衣记 睡衣 母亲就在那边 母亲的手 那晚的月饼 保健帽 粽子的滋味 萱草花 一个馒头 一块月饼 麦浪 第六辑: 屏幕的反面 红领巾 洋火枪 屏幕的反面 马刀 猪蹄甲儿灯 乡村乐手 另外的茶 偷西瓜 拉子 隐藏 罐头记事 柜台 塑料鸭子 泥巴 拾粪图 雪 书摘跑步 我有一个朋友是长跑爱好者,每天到一个学校的操场跑20圈。我说:你累不累呀!他说:跑累,不跑更累。这话有点玄机,像哲学家说的。跑,对朋友来说已经像一个原则。 但我不得不承认,现在,跑步的人还是越来越少了。 我也曾受过激发,练过一阵长跑。那还是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某次冬季越野跑,我们宿舍的一个同学得了第一名。该同学平时并不出众,但跑步那天意气风发、脚步轻捷,像飘,惹得几个啦啦队的女队员哇哇大叫。随后,他就傍上了其中最漂亮的一个。这事让我们大受刺激,纷纷买球鞋、运动服,大张旗鼓地练起长跑来。但一个月不到,全军覆没,又都变成了懒觉爱好者。 练长跑的经历使我获得了两条经验:第一,每天都要在黑暗中摸索着起床是艰难的;第二,与艰辛的过程相比,预期中的美好结果实在不算什么。相信这也是许多人的经验,但这经验实在是危害不小。 长跑大约可算晨练的一种。我曾去过我们小区晨练者的集中地“小广场”发现,来练习者大都是老人,一问,大都有病在身,所谓健身,更像是治疗的辅助手段,而且有能力从事长跑者几乎没有。到退休后才开始为健康奔忙,似乎是现代生活的一个规律。 其实,跑步是人类遗传中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人类的成长史,实际上是一部“跑”的历史。“飞土,逐肉”,说的就是奔跑着打猎。追赶野兽要跑,被野兽追赶要跑,争斗要跑,在古代,跑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我们现在所说的走,在古文中就是跑的意思。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跑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身体许多机能的衰退,比如心肺功能,比如内分泌系统。当初,古人在奔跑的时候,大概没想到他们的后代会终日坐办公室,或者以车代步,更不会预料到有高血压、脂肪肝之类的疾病出现。 跑对人类是重要的,即便是在可以乘着飞机作环球旅行和开着轿车兜风的今天,跑仍然重要。据说,野兔可以快速奔跑而家兔却不能,因为如果家兔也狂奔,它就会因心脏破裂而死亡。家兔是笼养的,不运动,心脏功能已严重衰退,这和人类的养尊处优有相似之处。在此,跑的意义凸现。 有时我想,所谓人类社会的进步,实际上就是人类能够更方便的享乐了,但我们的身体机能还处在很久以前的那个阶段,即身体的进化没有跟上,比如胡吃海塞,那在身体里越积越多的脂肪怎么处理?身体没招。其实也不是没招,是招数太古老,跑步就是了。但现在的人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那身体就真的没招了。 看过一个鼓励人跑步的公益广告:一个臃肿如熊的人,车坏在路上,他连弯腰修车的能力也没有,后来他就练跑步去了。很好的广告,可惜,我身边的胖子们没一个受到启发的。人们宁愿吃减肥药或降压药,也不愿去出出汗。腐朽的享乐观竟已如此深入人心。 阳光不锈 同事老赵讲的笑话:一农村老汉来城里,从某厂门前过,抬头看见牌子“汽车配牛厂”,惊曰,嗬!汽车配牛,能下拖拉机吗?老汉自有农民式的狡黠和调侃。此处之“牛”,当然是掉了一半的“件”字。 牛和件,哪跟哪。但幽默就此诞生。 还有一个与牌子有关的故事,说是某人经过某街,抬头看见某店招牌为“阳光不锈”,为其美好含义所感动。待走过去了回头再看,方发现由于角度影响,漏看了 “钢厨具”三字,全句应为“阳光不锈钢厨具”……此故事不幽默,但甚感人。生活就是这样,看全了太具体化,太实;看不全时,反有盎然的诗意袭来。 商业时代,任何一条街上,都是店铺林立,鳞次栉比的招牌,闲看,常有意外味,如前错读和漏读,皆可喜。串读时亦有可喜者,某饭店名“小白杨”,邻店为一照相馆,悬“圆梦婚纱摄影店”字样,串读则为“小白杨圆梦婚纱摄影店”,有童话境界。又某店招牌为“补品”,邻店为“纯净水”,连读为“补品纯净水”,大有讽意,如出自高人安排。亦有本身立意漏洞百出而可笑者,如某次到一浴池洗澡,其规模不大,两个池子,三四个房间而已,男女池当然是隔开的。洗罢出来,抬头看其招牌,为“×××洗浴广场”。小小如十六开本之浴池与望远开阔之广场有何相同处,想此间老板也是“汽车配牛”一党,生拉硬拽,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诗意的发现,依赖于发现者有诗心,亦即有童心,此中愉悦,不属腋下夹包在城市里疾走或耳贴手机无暇余顾者。成人长于发现,儿童则精于制造。前些年春节时,前院二爷嘱其上小学的孙儿豆豆写春联。豆豆先写“姑苏城外寒山寺”,字大,写至“寒”时纸尽,复取另一张写“夜半钟声到”。写好,贴上。二爷问我联意,我说,上联是说苏州冷,下联说半夜里敲钟。二爷颔首道,哦,敲钟,准是让我夜里别忘了起来喂牛。围者喷饭。又记起多年前我还在小学校教书时,让学生写命题作文《我的学校》,一生在介绍学校位置时写“我的学校在小镇东头”,复缀“它一年四季都在那儿”。文字太天真,反而变得调皮起来,读来令人莞尔。 前些天坐公共汽车,发现路两边的灯箱广告全换了新的,是某豆奶粉厂的招贴画。画上是毕加索头像,极大,下角有两袋豆奶粉,甚小,中间有广告词:“毕加索的妈妈说:‘这孩子想吃饼,还不会说,就能画……’画意暗示喝豆奶粉能出天才。只是引用吃饼的句子不妥,大约饼难咽,须用豆奶送服吧。可该厂的豆奶粉之于毕加索,用上海话说,实在是“弗搭界”。 这样的广告,也逗! 令人会意者,语义的错位也,妙在不通,像作了转基因处理,也该算一种高科技吧。通其变,笑意已浮上心头。前日在商场,遇一年轻母亲带着小孩子买衣服。小孩约三、四岁,见母亲所试衣服漂亮,嚷着要穿。母亲哄她说,太大,等我穿小了给你。接着给小孩试童装,小孩拍拍身上的花衣服对母亲说,等我穿大了给你。 迄今为止,关于如何处理儿童服饰,这是我听到的最好建议。 凳子上的音乐 每天晚上,银行大楼前的空地上,都会有一群女人跳健身舞。这是属于他们的时辰,活跃,充满生机;这也是城市生活的特征之一,让下了班的人又为健康奔忙。 我们的头儿曾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以此为素材写一篇文化报道,所以,我曾格外留意观察过他们。跳跳健身舞是文化吗?这样的质疑在心中只是一闪念。我一下子就想到了电视里盛大的集体舞表演场面。是啊,说它是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似乎已经有不容置疑的理由。 我看到了放在银行大楼厦廊下的那张凳子,和凳子上的录音机。那个录音机的后面没有扯线,它使用的是电池。当人群在流汗的时候,几节电池也在录音机里使劲儿。我还留意到,跳舞的人群,大都选择在半明半暗的地方,这样的光亮度,刚好能让人看清动作,又免去了流汗的脸近距离相对的尴尬。 因为是看客,我悠闲得多,不断重复着那几个动作的人群,也渐渐像从我心灵中消失了。面对着这样的喧嚣,我安静了下来。因为安静,我才格外留意到了这些“舞蹈”的背景音乐。不算太响的音乐,从黑乎乎的录音机里飘出来,是歌曲联唱,仔细听,有《咱们新疆好地方》、《茉莉花》、《北京的金山上》,等等。我就站在那儿一边听一边看,后来我发现,只有我一个人在留意歌声,跳舞的人,注意的只是歌曲里的节奏。 歌曲一联唱就没有什么听头,因为它们被相同的节奏控制,失去了个性,总是显得刻板。况且这盘磁带也有些老了,是的,人们在外面运动的时候,它就要在里面运动——它是注定要在运动中被消耗掉的东西,所以听上去不太清晰,唱歌的人像处于半睡眠状态,模糊,难以把握。 在一首歌中,歌词是主角,节奏和旋律是衬托。但现在不是,旋律,特别是歌词,在谦逊地后退,退到产生了历史感。——这就是一场健身舞深远而模糊的文化背景? 节奏凸现出来,虽然单调,但鲜明、清晰,成为舞者唯一的需要。这是属于节奏的夜晚,节奏主宰一切,它拍打着人群,使他们转动,不着痕迹地融入城市之夜。这一刻,我讶异于节奏的力量,讶异于它的单调是多么有力。我看见一位我熟悉的大妈,她平时走路都有些蹒跚,可现在,踏着节拍,竟显得敏捷许多,甚至有了轻盈的意味。 只偶尔在磁带打滑的时候,歌声呜咽,磁带里唱歌的人像突然醒了过来。节奏也乱了,跳舞者抬着手脚,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 倒转的水车 水车,翻水的工具。很久以前,咿呀转动的水车用小小的水斗兜起清水,渗入农事的骨节,缓慢的节奏,翻动漫长的农耕时代。但在现代社会,它古老的实用性已经消失。因此我觉得,在城市里看见水车,该算是一件稀罕的事。 我远远地看见了那架水车。它矗立在一家饭店的玻璃墙壁前,正转动着,撩起细小的水花。我觉得有必要再走近点,仔细观察一下。走近,看清楚了,它差不多有半间房子那么大,金色的木条看上去还是新鲜的,铆着暗青色的铆钉。水斗用竹筒做成,修裁得很整齐,露着精致的竹节纹理。水车下方是一个水池;背后,饭店的玻璃墙上,贴有“盱眙龙虾”、“活鱼锅贴”之类的美术字。墙内的餐厅窗明几净。 这一切都不足为奇,令我惊讶的是,一、这架水车是电动的,没有脚踏板及传动装置;二、水车是倒着转的。一个小抽水机把水从池子里抽上来,经一根固定在木杆子上的水管举在半空中,把水喷向水车,喷在水斗的底部。那些小小的水斗,离池水还远着呢。 而且,因为水是死水,大概又疏于更换,空气中散发着一股微微的腥气。……因为距离太近,它在远望中的许多美感已经消失了。 一架突兀的都市水车。 一架倒着转的水车。 一种我们茶余饭后一抬眼就能看见的乡村野趣。 明知道这不过是应景之作,我心中还是起了些微妙的变化。它缓慢的转动着,与街道上疾驰的车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得久了,感觉那种转动里透着从容。缓慢,古老,笨重,仿佛这样的转动,真的能使时间也变得缓慢起来。我内心里渐渐有了舒缓的感觉。 这样一架水车,留在此处必有深意。它是否真的可以调节城市的脉动,包括我们内心的节拍?一架城市水车是否说明,在一个匆忙的时代,有许多人在许多时候,对慢节奏的东西重新充满了怀念呢? 由于这个水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次朋友约吃饭的时候,我提出把饭局设在那里。 这次是在晚上,透过玻璃墙,水车被灯光笼罩,它撩起的水花还制造出几小片明明灭灭的霓虹。于是我忽然想,在饭店前安装一架水车是对的,至少现在,这架水车看上去自己就挺乐意的:咿咿呀呀转动,水斗不用再兜水,灌溉工具的实用性虽然消失,但它也藉此远离了那种古老的苦役———它已处在一个更新鲜更灵活的状态。 我甚至觉得,一架水车是在独自转动的,它在被安装好以后,就不再与任何人有关,甚至与店主人的如意算盘和餐厅内熙熙攘攘的食客无关。 是的,它另有方向,在急速朝前飞驰的时光中,它倒着转,像要转回古代去。或者,它是要试一试,看能不能把自己从水车这个古老的概念里摆脱出来。 卫生筷 每一事物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背景,卫生筷也不例外。它从人们思想深处一个叫做卫生的地方出发,来到讲究卫生的人手中。 这样说,我们作为顾客,也有掌握着主动权精挑细选的意思。其实这只是一种主动的假象,我记得十多年前(或者更久一点)的早点摊和夜市上,不由分说,卫生筷已塞在了每个人的手中。 最初的卫生筷是圣洁之物,那些小筷子,是装在纸袋或塑料袋中的,我们把它小心地抽出来,并虚心地在别人的指导下把它掰开——它的尾端是连在一起的。我特别欣赏掰开时的那咔的一声轻响,像打开一把锁,它告诉我们,一个筷子的新时代已经来临。咔,它和旧时代断开;咔,每一双都是新的;咔,分开成两根筷子,它不会再回到连体状态,它要一次把卫生的含义阐述个清清楚楚。 特别是,它有这样一个旗帜鲜明的名字:卫生筷,它已把卫生的名字与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 洁白小巧的卫生筷,又一次改变了我对生活的态度:对任何细节均不得马虎,包括熟能生巧地吃饭,包括使用了几千年的筷子,随时都有反思的必要。 在使用卫生筷最初的几年,我发现它的包装是不断变化的,装在精巧的纸袋或塑料袋里,上面印有“讲究卫生”或“祝您健康”等语句。小小的卫生筷,像一本简装的卫生教科书。那时候每当吃完饭,当要把卫生筷丢进垃圾桶的时候,我心中总有些不忍。一次性,仅仅一次,卫生筷不仅献出了卫生,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它像是在用牺牲来阐释生活的要旨,也使我对“卫生”二字产生了真理一般的信仰, 忽然见到大批的卫生筷是在小商品批发市场里。前些日子,我偶尔去那里,意外地看见它们成堆地垛在一起,有的盖一张塑料纸,有的裸露着,无一例外都蒙着灰尘。其中一捆绳子断了,散落在地上,摊主把它重新捆扎起来,又码进大堆里。我忽然心生疑虑:这就是我们平时使用的卫生筷吗? 再次吃早点的时候,感觉不一样了。端详手中的卫生筷,它已不复当日的洁白,棱上尽是毛茬,包装纸也变短了,只能包住筷子头。掰开它的时候,也已享受不到当初那咔的一声轻响带来的愉悦,因为总是掰不成平均大小的两根,有时一根掰断了,连体部分还完好无损。最担心的还是:这上面会有多少肉眼看不到的细菌呢? 轻飘飘的卫生筷,每当它再来到我手中时,都会带来一个喧嚣的批发市场,带来飞舞着灰尘的另一个世界,那忙碌而杂乱的场景在我脑袋里轰隆隆滚过。 原来,卫生筷早已经在悄悄改变,而我们对此一直浑然不觉。 十多年了,也许连卫生筷自己都已觉得,它已走了足够长的路,已有资格满面灰尘。 十多年,我们栖息在对卫生筷当初的美好印象中,栖息在这个奇特的名字里,安适而且懒惰。有时,我们甚至会诗意地联想起它们最初的来路,那些青青的树枝或者竹枝,却忽略了,作为商品,这些小巧的器具,有着狡猾而善变的另一面。 它渐渐改变,渐渐呈现出制造者和销售者的品质,而附着在其上的“卫生”概念,从最初的引领者变成了需要被拯救者。 ——卫生,成了“卫生筷”这个词的牺牲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