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京保卫战
释义
1 抗日战争时期保卫南京的作战

南京保卫战,是1937年11月国民革命军在上海淞沪会战中失利后展开的一次保卫上海以西仅300余千米南京的作战。该战役由唐生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指挥15万国军与日军抵抗作战。由于国民党当局在战役组织指挥上出现了重大错误,战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后决定突围时又未拟定周密的撤退计划,更没有经过参谋作业,致使守军在突围中,自相践踏,争相夺路,损失惨重,国军的抵抗就此瓦解。12月13日,南京沦陷,不足五万人的日军入城,由此开始了连续八个多月对三十多万战俘平民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名称:南京保卫战

地点:南京

时间:1937年12月1日~1937年12月13日

参战方:中华民国,日本

结果:日方获胜

参战方兵力:中国80000人日本240000人

伤亡情况:中国军民35万人以上日本1万人

主要指挥官:唐生智 松井石根

战斗简介

1937年11月,国民革命军在淞沪会战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领后,日军趁势分三路急向南京进犯。中国方面就此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千米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由于下达撤退命令过于仓促,后方国防工事交接发生失误,加上中国抗战初期的军队训练素质极低,引致撤退演变为溃败,虽然锡澄线上的江阴保卫战对阻击日军海军逆江而上进犯内地有重要意义,但南部无锡的快速陷落使锡澄国防线基本没有发挥作用,使北路日军主力一路顺利到达南京。12月1 日,日军下达进攻南京的作战命令,南京保卫战开始。唐生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指挥15万国军抵抗作战。国民党当局在战役组织指挥上出现了重大错误。战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后决定突围时又未拟定周密的撤退计划,更没有经过参谋作业,致使守军在突围中,自相践踏,争相夺路,损失特别惨重,国军的抵抗就此瓦解。 12月13日,南京沦陷,不足五万人的日军入城,由此开始了连续八个多月对三十多万战俘平民震惊世界的大屠杀。

背景

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大陆命第八号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选自江苏古籍出版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面对日本方面在上海的不断挑衅,深感位于上海的日本驻军是对于整个东南沿海省份的巨大威胁,为了确保民国政府重要的财税来源和工业基地,决定在上海进行防御作战准备。

1937年8月13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开始进攻上海,民国政府随即应战,随后因战局僵持,中日双方均调集大量军队投入这一战场。民国政府前后共计投入70万部队。日本方面亦前后增援30万兵员左右,日军的杭州湾登陆表示战场主动权彻底易手,日本最终取得淞沪会战全面优势。

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领。国民革命军在面临前后夹攻因此下令全线撤退。

1937年11月9日,上海全部失陷。此时,国民政府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12月1日,日军下达进攻南京的作战命令,南京保卫战开始。

1937年12月10日日军发起总攻,12月12日唐生智下达突围、撤退命令,中国军队的抵抗就此瓦解。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开始了长达数星期的南京大屠杀。

战斗过程

简介

1937年11月,国民革命军在淞沪会战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领。中国方面就此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千米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了《大陆命令第八号》“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克敌国首都南京”,这标志着南京保卫战正式开始。南京保卫战打响后,蒋介石先后调集15个师10余万人参与南京守城战。然而此时参与南京作战的国军各部队不管是兵员素质还是士气已与淞沪会战之时不能相提并论,部队战斗力严重下滑。南京保卫战开始后,日军三路进攻势如破竹,南京外围战略要地相继失陷。很快日军就突破南京外围一线防御阵地。12月9日,日军进抵南京城下,并用飞机向城中投撒日“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致中国守军的最后通牒,进行劝降。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对松井的最后通牒置之不理,并于当日下达了“卫参作字第36号”命令作为回答。内容为:“本军目下占领复廓阵地为固守南京之最后战斗,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摇动全军,若有不遵命令擅自后移,定遵委座命令,按连坐法从严办理。(2)各军所得船只,一律缴交运输司令部保管,不准私自扣留,着派第78军军长宋希濂负责指挥。沿江宪、警严禁部队散兵私自乘船渡江,违者即行拘捕严办。倘敢抗拒,以武力制止。”企图以“破釜沉舟”的精神背水死战。

1937年12月10日,日军见中国军队拒绝投降,遂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第3峰等阵地发起全面进攻,战况较9日更为激烈。特别是城东南方面,因复廓阵地已基本丧失,日军直接进攻城垣,所以形势尤为严峻。卫戍司令部急令第83军的第156师增援光华门、通济门城垣的守备,并于城内各要点赶筑准备巷战的预备工事,同时将第66军由大水关、燕子矶调入城内,部署于中山门及玄武门内构筑工事,准备巷战;另以刚刚由镇江撤入南京城内的第103师及第112师由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指挥,负责中山门附近城垣及紫金山阵地的守备。当夜,第156师选派小分队坠城而下,将潜伏城门洞中的少数日军全部歼灭。雨花台方面,日军2个师团主力和步、炮、坦克及航空兵协同攻击,将第88师右翼第一线阵地全部摧毁。残部退守第二线阵地。当晚,日军第18师团占领了芜湖。12月11日,日军第16师团猛攻紫金山南北的中国军队阵地。紫金山及其以南地区,教导总队坚决抗击。激战终日,日军毫无进展,惟其右翼部队攻占了第2军团防守的杨坊山、银孔山阵地,进至尧化门附近。日“上海派遣军”为使其第16师团进攻容易及适时切断守军的东退道路,又从正在镇江等船渡江的第13师团中调山田支队(第13师团兵步第103旅团长山田指挥的步兵3个大队、山炮兵1个大队),从第16师团右翼加入战斗,向乌龙山、幕府山炮台进攻。日军第10军的第114师团及第6师团主力继续攻击雨花台。第88师的第二线阵地又被摧毁,守军被迫据守核心阵地。日军第114师团右翼部队开始攻击中华门,城门被炮火击毁。少数日军一度突入城内,但被第88师据守城垣的部队歼灭。日军第6师团左翼部队之一部沿长江东岸北进,在上新河击退宪兵教导2团的1个营,占领了水西门外的棉花堤阵地。日军国崎支队在当涂北慈湖附近渡过长江,沿西岸北进,向浦口运动。占领芜湖的日军第18师团因转用于杭州方面,不再参加进攻南京的作战。

南京保卫战期间,蒋介石所在的武汉大本营对南京的战况也极为关注,每日均有询问及指示的电报,当蒋介石发现撤至南京部队的战斗力及士气已远不如淞沪作战,南京外围主阵地带仅防守两三天即告失守,而复廓阵地立足未稳即在主要方向上又被敌突破、迫逼城垣时深感形势严峻;当得知当涂附近已有日军渡江时,更感局势危急。为避免南京守军被敌围歼,蒋介石于11日中午考虑令南京守军撤退,遂令时在江北的顾祝同以电话转告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顾要唐当晚渡江北上,令守军相机突围。唐生智由于自己曾力主固守,现在若突然先行撤走,怕今后责任难负,因而要求必须先向守军将领传达清楚最高统帅的意图后方能撤离。当晚,蒋介石致电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唐生智于当夜与罗卓英、刘兴两副司令长官及周参谋长研究后,决定于14日夜开始撤退。遂于12日凌晨2时许召集参谋人员制订撤退计划及命令。

口头撤退指示

1937年12月12日,日军第六师团先头部队长谷川部队在南京中华门外准备总攻击的一刻。视军令如儿戏临时给予口头撤退指示

12月12日日军5个师团对南京复廓阵地及城垣发动猛攻。中午前后,在日军猛烈炮火轰击下,日军攻破中华门,防守此处的第88师遂即撤走,南京失陷已成定局。当时大批逃难居民与溃退的散兵拥挤在街道上,城中秩序开始陷于混乱。南京守军已开始呈动摇态势。唐生智等决定改在当夜撤退。12月12日17时,卫戍司令部召集南京守军中师以上将领开会,布置撤退行动。唐生智首先简要地说明当前战况,询问大家是否还能继续坚守。与会将领无一人发言。唐生智遂出示蒋介石命守军相机撤退的电令(蒋介石曾在12月11日致电守军司令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即由参谋长周斓分发了参谋处已油印好的撤退命令及突围计划。命令及计划原文如下:

卫戍作战命特字第一号(地名参看三十万分一图)命令

12月12日15时于首都铁道部卫戍司令部

一、 敌情如贵官所知。

二、 首都卫戍部队决于本日(12日)晚冲破当面之敌,向浙、皖边区转进。第七战区各部队刻据守安吉柏垫(宁国东北)、孙家铺(宣城东南)、杨柳铺(宣城西南)之线,牵制当面之敌,并准备接应我首都各部队之转进。芜湖有我第76师、其南石炮镇有我第6师占领阵地,正与敌抗战中。

三、 本日晚各部队行动开始时机、经过区域及集结地区,如另纸附表规定。

四、 要塞炮及运动困难之各种火炮并弹药,应彻底自行炸毁,不使为敌利用。

五、 通信兵团,除配属外部队者应随所属部队行动,其余固定而笨重之通信器材及城内外既设一切通信网,应协同地方通信机关彻底破坏之。

六、 各部队突围后运动务避开公路,并须酌派部队破坏重要公路桥梁,阻止敌之运动为要。

七、 各部队官兵应携带4日炒米及食盐。

八、 予刻在卫戍司令部,尔后到浦镇。

右令。

计附表第一、第二两纸。

附表第一为“首都卫戍军突围计划”,其内容为:

(一)74军由铁心桥、谷里村、陆郎桥以右地区突围,向祁门附近集结。

(二)71军、72军自飞机场东侧高桥门、淳化镇,溧水以右地区向敌突围,向黟县附近集结。

(三)教导总队、66军、103师、112师自紫金山北麓、麒麟门、土桥镇、天王寺以南地区向敌突围。教导部队向昌化附近集结,66军向休宁附近集结,103师、112师向于潜附近集结。

(四)83军于紫金山、麒麟门、土桥镇东北地区突围,向歙县附近集结。

以上各部队突击时机为12日晚11时后开始,但83军为13日晨6时。

(五)第2军团应极力固守乌龙山要塞,掩护封锁线,于不得已时渡江,向六合集结。

(六)36师、宪兵部队及直属诸队依次渡江(另有渡江计划表),先向花旗营、乌衣附近集结,但36师应掩护各部队渡江(后),然后渡江。卫戍司令部突围计划的基本精神是大部由正面突围,一部随司令部由下关渡江。但在书面命令分发后,唐生智又下达了口头指示,规定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及教导总队(南京守军中的中央嫡系部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这就大大降低了命令的严肃性,也为不执行命令制造了借口,以致计划中规定的由正面突围的部队,除广东部队第66军及第83军之大部按命令实施突围外,其余各军、师均未按命令执行。有口头指示为依据的部队,必然一起拥向敌人尚未到达的下关,以便迅速、安全地渡江北撤;许多未接到撤退命令的部队因发现友军撤退而撤退。虽接到命令而并不知道撤退计划详情的旅、团长们也都认为上级既然要军队撤退,在下关必然已准备好大量渡江工具,因而亦皆拥向下关。

国军将领提前逃跑

自行决定由下关渡江的军、师长大多未按命令规定的时间开始撤退,而是在散会后立即部署部队撤退。有的单位在接到命令前即已撤走。如卫戍司令部第2军团负责固守乌龙山要塞以掩护其他部队撤退和突围,应最后撤退,但徐源泉于12日下午即率其第41师和第48师从周家沙和黄泥荡码头乘坐其预先控制于该处的民船最早渡至江北,经安徽去江西整顿。乌龙山要塞部队在徐源泉部撤走后,也于当晚毁炮撤去江北。有的将领只向所属部队打撤退电话,或回去安排一下撤退事宜就脱离部队,先行到达下关,随同卫戍司令部及第36师乘渡船先到江北。如71军军长王敬久、该军第87师师长沈发藻等根本未回指挥所;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回到富贵山地下室指挥所后告知幕僚撤退任务,即留参谋长邱清泉处理文件等,自己单独先去下关;其第2旅旅长胡启儒得知撤退消息较早,不等会议结束,即以奉命去下关与第36师联系为由,电话通知其第3团团长代行旅长职责,独自先去下关。

由于城中各部队多沿中山路向下关撤退,而挹江门左右两门洞已经堵塞,仅中间一门可以通行,各部争先抡过,互不相让,不少人因挤倒而被踩死。如教导总队第1旅第2团团长谢承瑞,在光华门阵地上曾英勇地抗击日军多次冲击,却在挹江门门洞内被拥挤的人群踩死。有的将领,如第83军第156师师长李江见城门无法挤过,就从门东侧用绑腿布悬吊下城出走。

下关情况更为混乱,各部队均已失去掌握,各自争先抢渡。由于船少人多,有的船因超载而沉没。大部官兵无船可乘,纷纷拆取门板等物制造木筏渡江,其中有些人因水势汹涌、不善驾驭而丧生。因乌龙山要塞守军撤走,原停泊于草鞋峡、三台洞(燕子矶南)的“文天祥”鱼雷快艇中队(4艘)也于12日夜驰去大通,12月13日拂晓,日军山田支队未经战斗即占领了乌龙山;日海军舰艇通过封锁线到达下关江面,日军第16师团一部亦乘舟艇进至八卦洲附近江面。大量正在渡江的中国军队官兵被日海军及第16师团的火力和舰艇的冲撞所杀伤。宪兵副司令萧山令即死于半渡之中。与此同时,日军各师已分由中山门、光华门、中华门、水西门等处进入南京城内;原在镇江的天谷支队已渡过长江,正向扬州前进中;国崎支队已至江浦,正向浦口前进中。已渡至江北的中国军队沿津浦路向徐州方向撤退。12月14日,根据中国大本营的指示,唐生智在临淮关宣布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撤销,撤至江北的卫戍军部队改隶第三战区。南京保卫战基本结束。

后卫部队提前撤退

自行决定由下关渡江的军、师长大多未按命令规定的时间开始撤退,而是在散会后立即部署部队撤退。有的单位在接到命令前即已撤走。如卫戍司令部第2军团负责固守乌龙山要塞以掩护其他部队撤退和突围,应最后撤退,但徐源泉于12日下午即率其第41师和第48师从周家沙和黄泥荡码头乘坐其预先控制于该处的民船最早渡至江北,经安徽去江西整顿。乌龙山要塞部队在徐源泉部撤走后,也于当晚毁炮撤去江北。有的将领只向所属部队打撤退电话,或回去安排一下撤退事宜就脱离部队,先行到达下关,随同卫戍司令部及第36师乘渡船先到江北。如第71军军长王敬久、该军第87师师长沈发藻等根本未回指挥所;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回到富贵山地下室指挥所后告知幕僚撤退任务,即留参谋长邱清泉处理文件等,自己单独先去下关;其第2旅旅长胡启儒得知撤退消息较早,不等会议结束,即以奉命去下关与第36师联系为由,电话通知其第3团团长代行旅长职责,独自先去下关。

由于城中各部队多沿中山路向下关撤退,而挹江门左右两门洞已经堵塞,仅中间一门可以通行,各部争先抡过,互不相让,不少人因挤倒而被踩死。如教导总队第1旅第2团团长谢承瑞,在光华门阵地上曾英勇地抗击日军多次冲击,却在挹江门门洞内被拥挤的人群踩死。有的将领,如第83军第156师师长李江见城门无法挤过,就从门东侧用绑腿布悬吊下城出走。

下关情况更为混乱,各部队均已失去掌握,各自争先抢渡。由于船少人多,有的船因超载而沉没。大部官兵无船可乘,纷纷拆取门板等物制造木筏渡江,其中有些人因水势汹涌、不善驾驭而丧生。

因乌龙山要塞守军撤走,原停泊于草鞋峡、三台洞(燕子矶南)的“文天祥”鱼雷快艇中队(4艘)也于112日夜驰去大通,12月13日拂晓,日军山田支队未经战斗即占领了乌龙山;日海军舰艇通过封锁线到达下关江面,日军第16师团一部亦乘舟艇进至八卦洲附近江面。大量正在渡江的中国军队官兵被日海军及第16师团的火力和舰艇的冲撞所杀伤。宪兵副司令萧山令即死于半渡之中。与此同时,日军各师已分由中山门、光华门、中华门、水西门等处进入南京城内;原在镇江的天谷支队已渡过长江,正向扬州前进中;国崎支队已至江浦,正向浦口前进中。已渡至江北的中国军队沿津浦路向徐州方向撤退。

12月14日,根据中国大本营的指示,唐生智在临淮关宣布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撤销,撤至江北的卫戍军部队改隶第三战区。南京保卫战基本结束。

参战部队

中国方面

第2军团(第41、第48师)第66军(第159、第160师)

第71军(第88师);师长孙元良,德械部队,时为中国最精锐部队

第72军(第87师);师长王敬久,德械部队,国民党精锐军

第74军(第51、第58师)

第78军(第36师)

第83军(第154、第156师);军长叶肇、副军长邓龙光

教导总队(第103、第112师);队长桂永清

宪兵部队三个团

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

副司令——罗卓英

约10余万人

日本方面

日本军队由华中方面军任主力,主要由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构成。此外,还有通信部队、铁道部队、航空部队、工兵部队、兵站部队等。

华中方面军 - 司令官:陆军大将 松井石根

上海派遣军 - 司令官:陆军中将 朝香宫鸠彦王

第三师团先遣队 - 联队长:陆军大佐 鹰森孝

第九师团 - 师团长:陆军中将 吉住良辅

第十六师团- 师团长:陆军中将 中岛今朝吾

山田支队(第十三师团一部) - 歩兵第百三旅团长:陆军少将 山田栴二

第十军 - 司令官:陆军中将 柳川平助

第六师团 - 师团长:陆军中将 谷寿夫

第十八师团 - 师团长:陆军中将 牛岛贞雄

第百十四师团 - 师团长:陆军中将 末松茂治

国崎支队(第五师团歩兵第九旅团) - 支队长:陆军少将 国崎登

战斗结果

中国方面军人约五万余人,包括平民估计超过三十万人丧生

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国军将领

萧山令:南京卫戌司令部参谋长,1937年12月13日牺牲于南京下关码头。追赠陆军中将。

罗策群:第159师副师长,少将,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保卫战。

高致嵩:第88师264旅旅长,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中华门。追赠陆军中将。

朱赤:第88师262旅旅长,少将,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中华门。

易安华:第87师259旅旅长,少将,1937年12月12日牺牲南京莫愁湖。

李兰池:第57军副旅长,少将,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太平门。

司徒非:第160师参谋长,少将,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保卫战。

姚中英:第157师参谋长,少将,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保卫战。

谢承瑞:教导总队第一旅二团上校团长 12月13日凌晨始受命撤往下关,在挹江门因身体虚弱被拥挤失控的人群踩倒身亡。后追赠宪兵少将。

以上将领尸骸无一从南京城中运出!

南京保卫战战果:

南京保卫战打死日军三千余人,打伤九千余人,合计毙伤日军一万二千余人。

殉国将领

萧山令

萧山令(1892年-1937年)宪兵司令部副司令兼代理首都警察厅厅长、南京市长(1937年12月担任)。湖南益阳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南京保卫战时负责防守上新河,雨花台,光华门等阵地。12月12日上午,萧山令率部与日军激战杀伤当日全部进攻日军,准备同日军巷战时,接上级命令撤退。该日夜于仪凤门外又指挥宪警与追敌激战,渡江时为日军汽艇机枪扫射中弹受伤,拔枪以最后一弹自戕,壮烈殉国。后追晋中将。

朱赤

朱赤(1900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少将旅长 。江西修水人。1925年7月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1937年11月奉命率部保卫南京。12月10日,日军第六师团在光华门攻击失败。逐以两个师团三万兵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协同下猛烈攻击二六二旅防守阵地。守军奋勇死战,阵地也逐渐被破。12月12日下午,朱赤所率残部一百余人因弹尽力竭全部壮烈殉国。

高致嵩

高致嵩(1898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二六四旅少将旅长 。广西岑溪人。1925年7月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1937年12月与八十八师二六二旅死守雨花台,光华门重要阵地。12月12日下午,杀伤日军数千后,因弹尽与全旅大部官兵壮烈殉国。追赠为陆军中将。

易安华

易安华(1900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少将旅长 。江西宜春人。1925年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宪兵科。11月奉命率部保卫南京。12月参加战斗。与八十八师二六二,二六四旅死守雨花台,光华门重要阵地。1937年12月12日在光华门附近力战殉国。

罗策群

罗策群(1893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一五九师少将副师长 。广东兴宁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工科毕业。1937年12月参加战斗。率部与日军在汤山激战。 1937年12月12日夜,为掩护来自广东的八十三军,亲自率整师残部在紫金山冲锋的时候和全师两千将士壮烈殉国。

姚中英

姚中英(1896年-1937年) 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三军一五六师少将参谋长。广东平远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1937年12月奉命率部保卫南京。1937年12月12日,日军用一个师团兵力攻入紫金山东的青龙山。为掩护其他友军。率整师在紫金山东冲锋,杀出一条血路。身先士卒,壮烈殉国。

司徒非

司徒非(1893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一六O师少将参谋长。广东开平人。1917年入保定军校第六期,1919年毕业。1937年11月上海沦陷,随军退守南京。1937年12月6日汤山阻击战开始,12月10日奉命突围。随部经太平门突围至句容撤至大水关与日军大部相遇,激战三日,1937年12月13日,因弹尽身中数弹后与数千将士全部壮烈殉国。

李兰池

李兰池(1899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七军一一二师少将副师长 。辽宁锦西人。1926年冬,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期步兵科。1937年12月12日,南京城破,奉命突围,激战中率部与日军于太平门肉博战中,不幸中弹,壮烈殉国。

刘国用

刘国用(1898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五十八师一七四旅少将副旅长 。广东梅县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1925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教导队教官和第十五师二团排、连长。1930年起历任第十六师一团少校营长、中央军校南昌分校中校教官。1936年起任第七十四军五十八师三四四团团副、上校团长。1937年8月任该师一四七旅少将副旅长。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防守牛首山。9日,在与敌激战3日后,退守水西门以东地区为预备队。继续与敌激战,13日于水西门外殉国。

蓝运东

蓝运东(1899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预备第十师少将参谋长 。湖南醴陵人。1924年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12月于南京殉国。

万全策(1902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教导总队第一旅少将参谋长 。广西苍梧人。入广东西江讲武堂,后进过中训团研究班。1937年12月第一旅防守紫金山工兵学校左侧、孝陵卫、西山、中山门一带,万全策自12月8日起协助旅长周振强与敌交战,主阵地始终未失。至12月11日战事最激烈时阵亡,英勇殉国。

雷震

雷震(1901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教导总队第三旅上校副旅长。四川蒲江人。1937年12月12日率孤军与日军近卫师团遭遇,血战殉国。追赠少将。

谢承瑞

谢承瑞(1905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教导总队第一旅二团上校团长。江西南康人。法国里昂中法大学陆军专业毕业。南 京保卫战之初所部与八十七师二六O旅防守工兵学校。12月9日,防守淳化的五十一师败退回城,在尾追的日军第九师团的猛攻下阵地 失守,遂退入光华门与八十七师、一五六师、宪兵教导二团等坚守城垣,并迫退城外日军。12月10日于光华门两度击退破城日军,歼灭残敌,但亦在战 事中为火焰伤,12月13日凌晨奉命向下关方向撤退,于挹江门因身体虚弱被拥挤失控的人群踩倒身亡。追赠少将。

华品章

华品章(1902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上校副旅长。于1937年12月12日下午,与旅长朱赤率残部一百余人杀伤大量日军后因弹尽全部壮烈殉国。追赠少将。

韩宪元

韩宪元(1902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上校团长。广东文昌人。于1937年12月12日下午,与旅长朱赤率残部一百余人杀伤大量日军后因弹尽全部壮烈殉国。追赠少将。

黄纪福

黄纪福(1902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一五九师四七七旅上校副旅长。广东梅县人。1937年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拒敌于汤山。汤山失守后经麒麟门退至大水关集 结待命。12月10日随一五九师调驻明故宫,策应增援光华门的一五六师。1937年12月12日,南京 失守,随六十六军经太平门突围,沿途战斗中壮烈牺牲。追赠少将。

蔡如柏

蔡如柏(?-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一六O师九五六团上校团长。广西陆军干部养成所毕业。1937年12月13日在汤山与日军第十六师团激战中壮烈殉国。追赠少将。

评述

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了《大陆命令第八号》“命令:中支那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克敌国首都南京”。详细部署则命令按“参谋总长指示”办。进攻南京的日军部队在淞沪会战中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在会战后大部回国休整,只有三个师团争先恐后地杀向南京。若按这一标准推算,从正面进攻南京的日军约有5万人,从南京外围迁回的约有两万多人,共约七万多人。

曾6赴台湾搜集史料的杨天石介绍,目前保存在台湾且比较重要的史料包括:国民党党史馆保存的国防最高委员会的档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中央全会和常务委员会的速记录,还有台湾“国史馆”保存的蒋介石个人档案,共有30万卷,按照“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整理好分成几十个专题。此外还有蒋介石日记的摘录(原件寄存在胡佛研究所),摘录分5种,全部对外开放,其中1937年到1943年部分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抗战的史料。

在1937年上海淞沪会战失利之后,蒋介石为什么明明知道南京守不住,还一度主张坚守南京?杨天石在台湾史料中发现了一个隐秘的原因,就是蒋介石寄望于在南京坚守几个月就能等到苏联出兵。

当时在国际列强中,苏联是唯一表示愿积极支持中国的国家。1937年11月,苏联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伏罗希洛夫元帅告诉在莫斯科的中国军事代表团:在中国抗战到达生死关头时,苏联当出兵,决不坐视。11月30日,蒋介石致电伏罗希洛夫及斯大林表示感谢:“中国今为民族生存与国际义务已竭尽其最后、最大之力量矣,且已至不得已退守南京,惟待友邦苏俄实力之应援,甚望先生当机立断,仗义兴师。”

当时,蒋介石将苏联出兵看成挽救危局的唯一希望。蒋曾电令新任命的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如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层光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一大变,而我野战军亦可如期来应,不患敌军之合围矣!”蒋所说的“内外形势必一大变”的“外”,包含苏联出兵在内。蒋介石一生倚仗洋人吃饭,与淞沪会战一样不是采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法,而是用一种自杀亡国式的堂堂之阵来迎合日军轰炸。为的就是等来国联洋大人们隔靴挠痒的对日谴责,这次南京保卫战又把靠苏联干涉。

派谁守南京? 三种说法,1.蒋提出要守,唐生智赞同。其他人不作声(基本就是反对守)或反对(明确反对的有白崇禧,刘斐) 。所以唐为司令。2.蒋提出要守,问谁可挑起担子。众人皆沉默。蒋怒,曰:“那就我来守吧!”老唐实在看不下去,就跳了出来,结果是可想而之的。唐是于11月19日成为卫戍司令,此时离正式开打只有不到20天。3. 12月8日蒋拜陵时问众人谁愿守南京?无人答,蒋大怒,说那么我来守吧,如果我牺牲了,你们继续抗日。唐此时才跳了出来。(邱维达,74军51师306团团长,回忆) 。

计划守多久? 11月29日,蒋和众人出城看了地形,蒋认为:至少可以守两个月。12月7日蒋在师以上军官会议上说只要坚持到云南援军到,他必亲自带队解围。唐在会上说誓与南京共存亡。但会后又对蒋说:“没有你的命令,我决不会下令撤退。”

准备工作怎么样? 南京保卫战的计划不是死守,有蒋下令即可撤退这个活口 。但实际执行时却变成了死守。大概唐只记得自己的豪言壮语了。唐下令:所有南岸的船(包括卫戍长官部)均交36师控制,以坚定死守的决心。城外的部队不许退入城内,城内的部队不许出城。北岸胡宗南的第一军可以射击偷渡江北的船只。这方法尽管死板 ,但如果真能贯彻,孤注一掷绝了大家撤退的念头,反而可以一门心思的死守。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唐的长官部偷留了条小火轮,各师均偷留了船,但只有师旅长们知道,所以高级军官从一开始就给自己留好了后路。只有前线的国军士兵们是真正抱定死守的决心!

1.居民准备:居民逃走很多,但卫戍司令部并没有下令疏散市民。既然准备打巷战,就应该把老弱病残疏散出城,一来避免不必要的平民伤亡,二来可以节省城内的资源。不疏散居民带来了巨大恶果。 2.物资储备:较好。没有弹药不济,粮食不够的报道。“储备相当丰富”。

到底能守多少天?衡阳,常德是如何死守的。国军的进攻不行,但依城死守相对较好,南京的守军10万余,装备也不错,尽管多数是淞沪打残撤下来的部队,如果死守打巷战,守一个月应该不是问题。真到巷战的时候,双方搅在一起,日军的炮火优势便基本上没有了。事实上,南京保卫战12月5日打响(以外围战开始算) 到12月12日下令撤退时,南京的防守态势并没有极度恶化。真要是下定决心死守,日军不损失几万人根本拿不下南京。

谁下令撤退的? 11日蒋开始通过顾祝同下令撤退,唐生智怕担负责任,并没有立刻撤退。蒋只好亲自下令。唐不但向部下出示了蒋的命令,而且让各位军师长们在下令各部队撤退的会议记录簿上签字盖章,让大家捆在一起。奇怪的是为什么只守了7天蒋就下令撤退?当时的大盘并没有崩溃,巷战还没有开打呢?这是个迷。据说,桂永清反对撤退,说他的左翼防区没有问题,光华门也守住了;只有中华门有危险,但还有紫金山北麓的预备队可调;12日时国民党军队还有预备队没有用!

下令撤退时南京被攻破了吗? 答案是没有。12日南京城没有被攻破,这是南京保卫战最大的悲剧之一。12月12日日军不但没有攻进城,甚至没有控制一半以上的城外地区。12日凌晨的具体情况是中华门方向没有失守;光华门方向,日军进攻,城外的87师261,260旅的阵地“屹立不动” (261陈旅长语) 。87师的中山门阵地也没有丢;水西门方向受到的压力较小,守军是51师306团。12日下午日军曾攻破中华门与水西门之间的城墙,但被306团敢死队消灭,12日夜敌人也没有攻入 。

紫金山第一峰,第二峰均在国民党军队的手中。乌龙山要塞也基本未遭攻击(12日日军的小炮艇刚到乌龙山附近水面) 。直到13日下午,江心洲(长江中的一个岛) 的芦苇丛中还埋伏着112师的一个团,还在准备伏击日军的登陆部队,他们根本没有得到撤退的命令。

谁组织撤退? 没有高级将领组织指挥撤退,12日5时开完撤退会后各部队即自行突围。以至于12日城外的守军发现叶肇的66军在出中华门还蒙在鼓里。最可恨的是部分高级军官开完会后独自悄悄逃过江,根本没有通知部队的士兵!

教导总队的部分将领们逃走时,底下的团长还在指挥战斗,一直到12日晚8:30,总队的四个团长还在紫金山开会。直到夜里12点才开始突围。71军军长王敬久,87师师长沈发藻12日下午逃走时,也没有通知城外的部队,直到12日傍晚261旅发现城墙没有人防守了才明白过来。万式炯一直战至13日中午,也没有接到撤退命令,后来听说日军坦克已经到了长官部门口,才知道头头们已经都撤了。(万称自己是南京保卫战最后撤退的部队)。宋希濂的部撤退时居然下令关城门,过江后又下令烧船,根本不管其他部队的死活。

十数万守军的土崩瓦解:绝大多数部队都往下关跑,为什么?因为军长师长们都知道,那儿有他们偷偷保留的船!所以都往下关撤,部下听说长官往下关去了,自然也就跟过去了。就这样,几万国军,无数民众便涌向了下关,可是挹江门的36师却不放军队通过,因为按计划,从下关撤退的只是长官部和36师。于是发生枪战,部队混作一团。最后终于被人流冲开了挹江门,但地上的尸体有好几层!

多数部队开始撤退时还能保持建制,但到了挹江门下就瓦解了。冲出挹江门的国民党军队只能称为是散兵游勇,而不是军队了。这些散兵以各种形式过江,但只有少部分成功。

需要提出的是,北岸的胡宗南并不知道撤退计划(既然要撤过江,卫戍长官部居然没有通知北岸的守军) ,他们奉命向江中的船只射击,直到唐到了对岸,方才知道撤退已经开始,殊不知已经误杀了很多人。

并不是所有的国军都挤向江边,叶肇的66军就是向东突出去的。教导总队的第三旅12日夜还在紫金山上和日军拼杀,“误了” 时辰,等别人都撤走后,从日军间隙中冲到了皖南。可见,各部队从正面往外突围的计划是正确的。日军尽管围住的南京,但后面是空的。据说邱清泉当时非常冷静,12日傍晚桂要邱和他一起走,邱说:“你先走,我还要和团,营通话研究撤退方案!”。 数个当年经历过南京保卫战的国民党将士的回忆录中都有评述。

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国际法庭认定至少20万以上,中国学者考证为30万以上。分析南京保卫战的资料可以发现,国民党军队真正在战斗中阵亡的不多。多数死于混乱的撤退中以及日军的大屠杀中。

1937年12月1日,日本华中方面军下达攻占南京的作战命令,其上海派遣军随即由常州、丹阳、江阴地区出发,主力沿沪宁铁路和丹阳、句容至南京的公路向南京进击,一部攻占镇江后北渡长江向扬州、六合、水口镇地区侵犯;第十军所部由广德、溧阳、长兴地区出发,多路向芜湖、太平、秣陵关追击,并以一部渡过长江迂回浦口,对南京的包围圈一天天缩小。

参加南京保卫战的中国部队为第七十二军之八十八师、第七十八军之三十六师、教导部队、宪兵部队,另外,自淞沪担任掩护撤退的第七十四军、第六十六军、第八十三军也先后奉令退回南京参加战斗。这三军都是残缺部队,老兵很少,新兵大都尚未受过训练。5日拂晓,第六十六军派在句容占领前沿阵地的两个团与日军接触,苦战后方始突围,损失很大。6日,日军约一联队向湖熟镇前沿阵地猛攻,第五十一师守军抵抗后,始将湖熟镇放弃。同时,由土桥镇攻击索墅镇之日军,复向淳化镇阵地施行威力搜索,大批日机整日在淳化镇阵地轮番轰炸,守军冒死抗战。 7日,淳化镇与东昌街间的汤水镇前第一线阵地,为日军骑兵突入,守军被迫于入暮后撤退至第二线,固守汤山及汤水镇。侵入淳化镇之日军以步、炮、飞机协同向守军阵地猛攻,机枪掩体都被击毁,守军伤亡很多。至8日,日军进攻淳化镇愈烈,并分向东樵村西庄附近包围,企图截断守军归路,第五十一师奋勇抵抗,死亡累累,其中五营官兵全部壮烈牺牲。由于后援未及时赶上,淳化镇于下午4时失守。同日,日军以主力及炮兵、机械化部队进攻汤山守军第二道防线,与守军混战至8时许。

到12月8日为止,日军已进到南京近郊,东北面到达栖霞山,东面到达大胡山,南面到达汤水镇、淳化镇,西南面到达袜陵关和江宁镇。此时南京守军是自上海的受挫之师,新败之余坐守孤城,而敌军士气正旺,夺城在望。

扩展阅读:

1

图书 《南京保卫战》http://www.zhuoyuewangshangshucheng.com/book/15723.html

2

wikipedia

3

http://www.huaxia.com/js/gc/2007/00623731.html

开放分类:
军事战役历史南京抗战

2.唐生智著图书

2 唐生智著图书

新版图书信息

书 名: 南京保卫战

作 者:唐生智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9月1日

ISBN: 9787503426254

开本: 16开

定价: 39.80元

内容简介

《南京保卫战》内容简介: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结束后,日军继续西犯,妄图以武力优势彻底摧毁我军战斗意志。迫使我以最屈辱的条件讲和,早日“解决事变”。十二月一日。日本大本营下达第八号敕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守卫南京的中华儿女,面对强敌,在富饶美丽的长江三角洲展开了一场短暂而又壮烈的民族自卫战——南京保卫战。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卫戍南京之经过

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

南京卫戍战

南京保卫战片断

南京复廓阵地的构筑及守城战斗

南京保卫战中的军话专线台

警卫蒋介石飞离南京

第二章 江阴阻击战

江阴封江战役纪实

江阴封锁线上的战斗

封锁江阴航道及海军炮队登陆参战概况

鱼雷快艇在南京保卫战中

一次难忘的对空战斗

构筑江阴封锁线的经过

抗战中的江阴要塞

江阴突围和南京撤退

第一○三师江阴抗战及撤退概述

守备江阴要塞战斗纪实

第一一二师守备江阴战况点滴

江阴守城战及撤退之经过

江阴抗战的后援活动

第三章 广(德)泗(安)战役

金村南山阻击战

记太湖、泗安、广德之战

简记广德、泗安战役

第四章 南京外围与复廓城垣战

坚守镇江要塞记

圃山关三炮退敌舰

第二军团驰援南京述要

第七十四军参加南京保卫战经过

淳化阻击战

第八十七师在南京保卫战中

护卫团旗退出南京

第八十八师扼守雨花台中华门片断

教导总队在南京保卫战中

紫金山战斗

从坚守阵地到北撤长江

南京抗战纪要

九九高地阻击战

血战白骨坟

难忘的战斗

伤亡殆尽的宪兵教导第二团

增援光华门侧记

守卫光华门外机场的战斗

坚守乌龙山炮台

南京保卫战中的战车部队

战车第一连在下关

战车三连卫戍南京纪实

高炮连参加南京保卫战简记

第五章 南京失守和日军的暴行

南京守城战

南京撤退追忆

守备南京简记

血染挹江门

第八十三军南京突围记

南京突围及广东队伍收容经过

陷京三月记

难民区历劫记

我所经历的日军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目击记

幸存者的控诉

筹组南京沦陷后难民区的经过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理南京大屠杀事件之经过

附录

南京保卫战大事记

3 南京保卫战1937

图书信息

作 者:顾志慧 著

出 版 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0-1

版 次:1页 数:336字 数:339000

印刷时间:2011-10-1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I S B N:9787221096197包 装:平装

编辑推荐

《话说中国抗战史》是一套完整记录中国抗战史的鸿篇巨著。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叙述这段历史,意在对中国抗战历史的沉痛缅怀和深刻解读。顾志慧所著的《南京保卫战(1937)》首次集中日双方现存史料汇编,详细还原出这场不失悲壮与残酷的首都保卫战,用理性思考审视历史原貌。本书以全景白描手法配以清晰真实的老照片,带领读者一起走进封存已久的历史档案。

内容简介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中失利后的中国军队一路西撤,最终在南京城下打响了一场“保卫首都、捍卫尊严”的生死之战。10万卫戍部队在唐生智将军的指挥下与沿着京沪线和太湖南岸直扑向南京的日本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血战数日。此战惊天地、泣鬼神,让人不由为之掬泪。然而由于国民党当局在战役组织指挥上出现了重大错误,且战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后决定突围时又未拟定周密的撤退计划。更没有进行统一有效安排,以致在城防战中寸土不让的十万守军最终却在突围中因自相践踏、争相夺路而损失惨重。由于撤退的中国军队在南京城下有组织的抵抗就此瓦解,12月13 日,日军破城而入,古城南京沦陷,随后数万日本兽兵在南京城内烧杀掠劫,制造出了屠杀30多万中国军民的南京大屠杀事件。

《南京保卫战(1937)》首次集中日双方现存史料汇编,详细还原出这场不失悲壮与残酷的首都保卫战。并籍此纪念萧山令、朱赤、易安华、谢承瑞等等那些阵亡在南京城下的英灵忠魂。《南京保卫战(1937)》由顾志慧所著。

作者简介

顾志慧,笔名顾晓绿,苏省通州人氏,好文喜史,自比“有良心的青年历史学家”,常被父兄鄙之为“书生空谈”,读书十余载,毕业后方知需发奋读书,自进入广告业起,短短两载却屡换行当,然诸事不成,唯有拾笔聊写尚有斩获。奥运之年,以一本《荣誉》风行网络,自甚是窃喜,遂坠入此业,常以文字换得三两酒钱。便与友人宿醉畅谈,以纵逍遥。有原创作品《浴血淞沪》、《国殇金陵》等出版。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风雨金陵

1.十月危城

2.百变的战局

3.崩局之始

4.日军增兵华东

5.惊变杭州湾

第二章 淞沪溃败

1.金山卫

2.柳川平助的野望

3.皇道派与统制派

4.兵败浦东战场

5.淞沪大撤退

第三章 吴福防线

1.全线溃败

2.吴福线

部分内容

十月危城 10月的南京本应是秋风送爽、桂花盛放的时节,但是对于大多数南京市民而言,1937年的气候显得是那么异常,这一年的夏天来得格外得早,也异常得炎热,可是刚过了8月,天气便开始变得阴郁起来。连绵的雨季虽然使得人们享受不到阳光的温暖,却也给南京城带来了稍许的安全感,因为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天气里,实施“越洋爆击”作战的日本海军飞机才不会飞临这座六朝古都的上空,实施那令人发指的无差别轰炸。

然而云层和阴雨终究不能取代一支强大的空军来永远保护中国的天空。从10月上旬开始,随着天空逐渐放晴,被日本政府寄予厚望的海军第1联合航空队便开始频繁出击,不分白天和黑夜地用弹片与轰鸣向仍在抵抗的中国军民施加压力,以期使得这个在东京眼中卑微而虚弱的政权尽早屈服。

空袭对于一座繁华的都市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昔日人流如织的南京此刻到处都是死一般寂静,连红色的砖瓦屋顶都粉刷成了黑色,空荡荡的街道上也只有同样被漆成了黑色的电车还在行驶着。虽然大多数市民都被告知要尽量留在家里,但是各级政府机关都在照常运营着,军人、警察,还有那些自愿组织起来的平民纠察队也在忠实地履行着他们的使命。

此刻身在中央军校122号大楼里的钱大钧对于现在的南京城究竟什么模样是再清楚不过的了。记得战事刚刚开始之时,南京《新民报》曾发表社论说什么“(南京)不是重工业区,不是金融市场,也不是军事重镇,实在够不上敌机的轰炸,南京并不如一般想象之危险”云云之类,结果上海全面开战后的第3天,即1937年8月15日,日本海军便首次对南京进行了“渡洋爆击”作战。当天,20架隶属于日本海军“木更津航空队”的三菱G3M96 式陆基轰炸机组成的机群对南京实施了大规模空袭,炸毁民房若干,伤及平民无数。而这一天却还只是日本人对南京进行的“渡洋爆击”作战的第一天。

从9月19日这天起,日本方面又开始对南京城实施无差别空袭,医院、水厂、电厂一切军用民用目标尽皆成为日机轰炸的对象。仅仅在9月25日这天,日本海军、陆军航空队便出动飞机约百架,从上午9点半开始,对南京进行了长达7个小时的猛烈轰炸。此次空袭造成逾千名南京市民伤亡,更使得大片城区化作废墟。

也正是从这一天起,南京,这座中国的首都第一次感觉到了战争的逼近。而随着日军空袭密度的增加,有人已经开始隐隐约约地担心起不过300 公里之外的淞沪战火是不是会烧临到南京城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