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闽北白鹅 |
释义 | 闽北白鹅又名武夷白鹅,属小型肉用鹅种,主产于福建省北部南平市。闽北白鹅抗病能力强,耐粗饲,增重较快,肥育性能好,产肉率高,适应于山区水域及分散草场的放牧饲养。 产地范围闽北白鹅主产于福建省北部南平市的浦城县、政和县、松溪县、建阳市、建欧市、邵武市、武夷山市,与南平市邻近的宁德市的福安市、周宁县、古田县,三明市的沙县、尤溪县及江西省部分乡村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闽北属中亚热带海洋性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年降雨量1600至1800毫米。闽北山地丘陵重叠交错,溪流山涧、山塘水库众多,放牧水域宽阔。浦城县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处,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森林覆盖率70%,溪河流域面积大,冬闲田多。为白鹅的养殖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据考古资料及文献记载,武夷山境内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先民聚居,那时就有人养鹅。公元1131至1162年间(南宋绍兴年间),浦城农户养鹅业已很普遍。闽北白鹅产区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油菜、蚕豌豆、芝麻等,素有“福建粮仓”之称,粮食副产品较多。由于鹅对稻壳具有特殊的消化功能,稻壳和米汤、菜叶、青草等拌成的饲料为鹅所喜食,也易长膘。田边地角、冬闲田生长的嫩草可供鹅自由采食。各种萝卜及蔬菜等的茎、叶亦可作鹅的饲料。家鹅源于鸿雁,又名舒雁。鹅能惊盗,亦能驱蛇,盖其粪便能够杀蛇也,过去人们习惯养鹅防盗驱蛇。 生理特性闽北白鹅雏鹅绒毛黄色或黄绿色。30日龄开始毛长,80日龄长齐,全身羽毛白色,喙、趾、蹼均为桔黄色,上下喙边有梳齿状横褶,眼大,虹彩呈灰蓝色,头顶有桔黄色的皮瘤(公鹅比母鹅大),无咽袋。公鹅颈长,胸宽,头部高昂,鸣声宏亮。母鹅臀部宽大丰满,性情温驯,偶有腹褶。成年公鹅体重8斤以上,母鹅7斤多。公鹅7至8月龄性成熟,母鹅一般要在150日龄开始见蛋,年产蛋3至4窝,每窝产蛋8至12枚,一般隔日产,年产蛋30至40枚,平均蛋重136.5克,蛋壳白色。母鹅每产完一窝蛋,就要抱窝,每次30至40天。自然条件下,种蛋受精率在85%左右,个别种鹅可达95%以上。种公鹅使用2至3年,母鹅使用5至6年,个别的可使用10年。 养殖特性闽北白鹅的繁殖季节及饲养量较多的月份是秋后至春播前(11月至次年3月),这时月均气温6至18℃,最低零下4℃至零下8℃,故闽北白鹅抗寒力强。闽北白鹅平均初生重130克左右,1月龄体重1斤6两,2月龄重3斤7两,3月龄6斤4两,4月龄重7斤,3至4月龄的闽北白鹅生长发育速度缓慢,一般菜鹅饲养100天上市,俗称“百日鹅”。过早上市则体重轻,肉质嫩,水分多。在菜鹅上市前15至20天左右用粗糠拌饭或玉米粉、麦麸等拌水催肥,可以加快增重速度。公鹅半净膛为82.76%,母鹅为81.86%;公鹅全净膛为71.81%,母鹅为70.13%。 评价闽北白鹅抗病能力强,耐粗饲,增重较快,肥育性能好,产肉率高,适应于山区水域及分散草场的放牧饲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