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康德传
释义

《康德传》作为一部哲学家的传记,把康德的生活故事与其作品的哲学意义整合起来,从哲学与历史的观点来看都言之有物,因而被誉为五十年来最全面的康德传记。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较不着眼于康德的标准哲学作品,而专注于康德生活里的重要事件,以及它们和当时世界重大事件之间的关联。在不忽略康德生平与著作的代表性细节的前提下,以康德的知性之旅为叙述的轴线,带领读者巡礼康德曾经走过的旅程——从探讨牛顿物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学者,到捍卫启蒙的文明世界道德的伟大思想家。

书名:康德传

作者:[美] 库恩

原版名称:Kant: A Biography

译者:黄添盛

ISBN:9787208073364

页数:651页

定价:¥56.0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4月1日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人们通常以为,康德只是个单纯的思想家,终其一生都在普鲁士偏僻一隅过着离群索居、机械一样规律的生活,既没有故事也没有历史。库恩教授的这部传记则最终打破了这一神话。

库恩教授指出,康德的生平本身就相当有趣。与以往只着重于康德晚年的传记不同,本传记着重于正在构思《纯粹理性批判》的年轻哲学家,再现了一个多面向、真实的康德形象,从而打开了我们了解康德其人及其时代的有趣视野。

康德的生命几乎横跨了整个18世纪。在他成年岁月中发生的西方世界里最重要的变化,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我们现在认识到的世界,便是在那个历史时期里成形的。而从康德的这部传记里,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哲学其实就是在回应新的现代性概念。他的思想生活反映了当时文化、政治与科学的最重要发展,他的观点是对于当时文化气氛的反思。英法的哲学、科学、文学、政治与风俗,形成了他日常交谈的主题。即使像美国独立运动与法国大革命这些比较遥远的事件,对康德也有明显的影响。我们必须在这整个世界背景下去了解他的哲学。

康德属于哥尼斯堡的特殊知识氛围的一部分,本书探讨了他与哈曼、冯·希佩尔、赫尔德、赫茨等“哥尼斯堡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的生活如何交织在一起,以及康德如何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被引导。康德的批判哲学必须在这个背景中去了解。这部传记将比既有的传记更加凸显这些视野。换句话说,这将是一部康德的思想传记,旨在呈现康德的思想生活如何扎根于他的时代。

作者简介

曼弗雷德·库恩(Manfred Kuehn),以研究康德、休谟以及他们之间思想关系的作品而著称于世。他对启蒙运动、德国古典唯心论在德国、法国和大不列颠的传播和发展拥有广博的知识。同时也从事伦理论学和宗教哲学方面的研究。库恩曾任德国汉堡大学客座教授,现为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教授。编著的作品有《德国的苏格兰常识》(Scottish Common Sense in Germany,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伊曼纽尔·康德:各国康德学论文选辑》(Immanuel Kant,An International anthology of essays on kant,2vols.,edited with heiner F.Klemme ,Ashgate,2000)、《康德传记大全》(Kant Biographien,8 vols.,Thommes,2002)。

译者简介

黄添盛,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现定居德国。

本书目录

哥尼斯堡的中国人(代序)作者识

人物表

康德生平与著作年表

前言

第一章 童年与青少年时期(1724-1740)

第二章 大学生与家庭教师(1740-1755)

第三章 优雅的硕士(1755-1764)

第四章 重生及其意含(1764-1769)

第五章 沉默的岁月(1769-1780)

第六章 “粉碎一切”的形而上学批判(1780-1784)

第七章 道德形而上学的创始人(1784-1787)

第八章 与教会和王室的摩擦(1788-1795)

第九章 老人(1796-1804)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编后记

人物列表

路德维希·恩斯特·博罗夫斯基(Ludwig Ernst Borowski,1740-1832),康德最早的学生之一,终生与康德维持良好的关系。晚年,博罗夫斯基成了普鲁士路德教会的高级神职人员,是后期康德的常客,他是三部“正式”的康德传记其中一部的作者,但没有参加康德的葬礼。

阿道夫·弗朗茨·约瑟夫·冯·巴齐克(Adolph Franz Joseph von Baczko,1756-1823),70年代的康德学生(并且是克劳斯的朋友)。虽然他失明了,却是个杰出的历史学家。由于是天主教徒的关系,无缘成为哥尼斯堡(Koenigsberg)大学的教授。

雅各布·西吉斯蒙德·贝克(Jacob Sigismund Beck,1761-1840),康德早期最知名的追随者之一,在哥尼斯堡求学,受到克劳斯与康德同等程度的影响,1793-1796年间,发表了一部诠释康德批判哲学的作品。他自始便是个正统的康德门徒。在他的最后一本书《判断批判哲学的惟一可能立场》中,他走上了自己的道路,颇令康德不悦。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来到了哥尼斯堡,并在该地写下了《一切天启之批判》(1792),康德运用自己的影响力使其得以出版。该书匿名出版之初,还被认为是康德自己的作品。在康德披露其作者身份之后,费希特声名大噪。后来,费希特“超越”了康德,严厉地批判康德哲学,令康德愤恨难消。

约翰·丹尼尔·丰克(Johann Daniel Funk,1721-1764),哥尼斯堡非常有名的法学教授,青年时期康德的好朋友。他过着放荡的生活,对希佩尔有决定性的影响。

约翰·尤利乌斯·格舍恩(Johann Julius Goeschen,1736-1798),1760年来到哥尼斯堡,旋即成为康德与雅各比一家人的好朋友,是铸币局的技师,后来升任局长。他与玛丽亚·夏洛塔·雅各比传出恋情,在她结束前一段婚姻后,便与她结婚。在婚礼后,康德虽然不再踏进他家一步,对他们仍然保持友好的关系。

约瑟夫·格林(Joseph Green,1727-1786),哥尼斯堡的英国商人,康德最亲近的朋友。希佩尔的《像时钟一样的人》,描写一个在生活上严格遵守准则并永远准时的人,据说便是以格林作为模特儿。后来的作家把这品格格描述转移到康德身上。

约翰·格奥尔格·哈曼(Johann Georg Hamann,1730-1788),康德(与格林)的好友,在哥尼斯堡出生、受教育,又称为“北方的魔术师”。他是18世纪后半叶德国最重要的基督教思想家之一。由于他倡导非理性主义的信仰理论,与流行的启蒙哲学相对立。同时他也是“狂飙运动”(Sturm und Drang)的导师。赫尔德于1764年离开哥尼斯堡之后宣扬了他的思想。

约翰·戈特利布·赫尔德(Johann Gottlieb Herder,1744-1803),60年代初期康德的学生,受哈曼与康德同样的影响,并成了狂飙运动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对德国前浪漫主义的思想家有深远的影响。在康德匿名写文章严厉批评他的著作《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之后,赫尔德便转而反对他的老师。

马库斯·赫兹(Markus Herz,1747-1803),康德最重要的学生之一,在康德就职论文答辩时担任他的答辩人。1770年移居柏林。以后成了康德重要的通信对象,赫兹在柏林是个执业医师,并且在当地讲授康德哲学,使重要的政府官员对于康德很有好感。

特奥多尔·戈特利布·冯·希佩尔(Theodor Gottlieb von Hippel,1741-1796),哈曼与康德的朋友,后来成为哥尼斯堡的市长。他写过许多有趣的剧本与小说。与康德及舒尔兹一样,他也曾经是腓特烈中学的学生,在康德担任讲师的初期就读于哥尼斯堡大学,希佩尔与康德是朋友,但经常保持“礼貌性”的距离。

赖因霍尔德·伯恩哈德·雅赫曼(Reinhold Bernhard Jachmann,1767-1843),1783-1794年间与康德过从甚密。他作为康德的助手,对发表最主要的哲学作品的年代里的康德知之甚详。雅赫曼与哥哥约翰·本雅明(1765-1832)与约瑟夫·格林及罗伯特·马瑟比往来密切。约翰·本雅明也是康德的助手,在求学于爱丁堡后,到哥尼斯堡行医。赖因霍尔德·伯恩哈德·雅赫曼是三本“正式”康德传记其中一部的作者。

约翰·康拉德·雅各比(Johann Conrad Jacobi,1718-1774),哥尼斯堡的银行家,哈曼与康德的朋友,玛丽亚·夏洛塔的丈夫,两人于1768年离婚。他是康德最好的朋友,管理康德部分的财务,例如济助其贫穷的亲人的定期支出事项。

玛丽亚·夏洛塔·雅各比(Maria Charlotta Jacobi,1739-1795),被称为“公主”,与约翰·康拉德·雅各比离婚后嫁给格舍恩。康德同时是雅各比与格舍恩的朋友,因为泄漏太多秘密致使婚变后,便不再踏入格舍恩的家。

约翰·雅各布·康特尔(Johann Jakob Kanter,1738-1786),与康德、哈曼与希佩尔等人关系良好的书商和出版商。康德曾住在他的书店所在的房子里面。康特尔是康德许多著作的出版者。

卡洛琳·夏洛特·阿马莉·凯泽林克女伯爵(Caroline Charlotte Amalie Keyserlingk,1729-1791),康德心目中“理想”的女性,海因里希·克里斯蒂安·凯泽林克伯爵的丈夫。康德是他们一家人的好朋友,经常受其邀请。在宴会中,康德通常坐在女伯爵旁边的贵宾席。

海因里希·克里斯蒂安·凯泽林克伯爵(Heinrich Christian Keyserlingk,1727-1787),卡洛琳·夏洛特·阿马莉的丈夫。康德与伯爵似乎有许多共同的政治观点。

雅各布·克里斯蒂安·克劳斯(Christian Jacob Kraus,1753-1807),可能是康德70年代的学生中最有天分者。克劳斯在1780年成了他的同事,讲授道德哲学,今天他是以首次将亚当·斯密的思想介绍到德国而闻名。虽然克劳斯与康德是好友,甚至有一阵子还共同负担家计,两人的关系大约在《第三批判》出版前不久宣告决裂。从某些方面来看,克劳斯与哈曼的关系比他与康德的关系亲近。

约翰·海因里希·兰贝特(Johann Heinrich Lambert,1728-1777),数学家和哲学家。兰贝特与康德的哲学书信往返,对于康德是很重要的灵感来源。

马丁·兰珀(Martin Lampe,1734-1806),几乎当了康德一辈子的仆人,是个退役士兵。兰珀的才智有限,以致于康德和他经常产生问题。在康德生命结束之前,他因为饮酒过度、怠忽职责而被解雇。

摩西·门德尔松(Moses Mendelssohn,1729-1786)著名的犹太哲学家,是康德在文学圈中的朋友与支持者。1770年后,门德尔松与赫兹在柏林成了朋友。康德十分看重门德尔松,也十分重视与他的通信。

罗伯特·马瑟比(Robert Motherby,1736-1801),英国商人,格林的合伙人,康德的近友。康德对于马瑟比的子女教育有很大的影响,他自己投资很多钱在格林与马瑟比的公司上面。

卡尔·莱昂哈德·赖因霍尔德(Karl Leonhard Reinhold,1758-1823),率先推广康德哲学的人。虽然他与康德素未谋面,却把康德的名字当作最理想当然的概念。在成为耶拿大学的教授后,他放弃了严格意义下的康德哲学,提出自己的“表象哲学”。后来,他成了费希特的支持者,对康德的态度渐趋批判,不过康德一直对他心存感激。

约翰·格奥尔格·舍弗纳(Johann Georg Scheffner,1736-1820),希佩尔、哈曼与康德的朋友。他在1761年发表了前卫的诗集(á la Grecourt)。1765-1766年间,担任哥尼斯堡战争部的秘书,但在翌年旋即退休。

约翰·舒尔兹(Johann Schulz,1739-1805),康德的朋友,在康德担任哥尼斯堡讲师初期,从学于康德。他为康德的就职论文作评论,70年代,在哥尼斯堡担任宫庭牧师以及大学数学讲师,在成为康德批判哲学最主要的辩护人以后,他被任命为全职教授。

埃雷戈特·安德烈亚斯·克里斯托夫·瓦西安斯基(Ehregott Andreas Christoph Wasianski,1755-1831),1772-1780年间,在哥尼斯堡大学攻读神学。他上过康德的课,也担任过他的助手。他在1786年成为哥尼斯堡的教会执事,在康德的晚年照料其生活。他是康德遗嘱的执行人,第三位康德“正式”传记的作者。

编辑推荐

仰瞻天上的炳朗星空,俯抚心中的道德法则,五十年来最全面的康德传记。

我们能从康德的传记里学到的至少和从其他知名人物的传记里学到的一一样多,甚至更多,因为康德的性格是他自己有意识地打造出来的。他与蒙田以及其斯多亚学派的前辈们看法一致,认为“我们的责任不是制作书本,而是制作人格;我们要赢得的不是战役与疆土,而是我们行为间的秩序与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6: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