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释义

本书共分3编15章,具体内容包括新古典派的国家理论、第一次经济革命、工业革命的反思、制度变革理论和西方世界经济史等。

版权信息

作 者: (美)诺思 著,厉以平 译出 版 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1992-10-1

页 数: 250

开 本: 大32开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9787100028615

包 装: 平装

定价:¥16.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该书是对与兰斯·戴维斯合作在《制度变革和美国经济成长》(1971年)和与罗伯特·托马斯合作在《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1973年)里开始的关于制度变革的研究的继续。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序言

第一编 理论

第一章 问题

第二章 经济结构导论

第三章 新古典派的国家理论

第四章 一个分析历史上经济组织的框架

第五章 意识形态和白搭车问题

第六章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第二编 历史

第七章 第一次经济革命

第八章 第一次经济革命的组织后果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变革和衰落

第十章 封建制度的兴衰

第十一章 近代欧洲的结构和变革

第十二章 工业革命的反思

第十三章 第二次经济革命及其后果

第十四章 1789-1914年美国经济的结构和变革

第三编 理论和历史

第十五章 制度变革理论和西方世界经济史

参考书目

书摘

第一章 问题

我把经济史的任务理解成解释经济在整个时期的结构和绩效。所谓“绩效”,我指的是经济学家所关心的、有代表性的事物,如生产多少、成本和收益的分配或生产的稳定性。在解释绩效时,最初强调的是总产量、人均产量和社会收入分配。所谓“结构”,我指的是被我们认为是基本上决定绩效的一个社会的那些特点。这里,我把一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度、技术、人口统计学和意识形态都包括在内。“整个时期”表示经济史应能解释结构和绩效的短暂变化。最后,“解释”是指明晰的推理和潜在的可驳性。

这项研究致力于经济史的两个主要的然而却被忽视的任务:一是将经济的结构理论化,另一是既说明这些结构的稳定性,又说明它们的变化。我将运用一个简单的新古典模型集中去考察绩效的总产量和人均产量方面。不过,为了解释收入分配和一个经济的结构,我们还必须把理论延伸到传统的新古典领域以外。

我们先来描述一下新古典派用以分析经济绩效的方法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这一方法假定面临普遍匮乏,个人作出的选择反映了一组欲望、需要或偏好。这些选择是根据放弃的机会做出的。因而多工作一小时的机会成本(和所得到的增加的收入)等于放弃的闲暇。这一效用,即福利最大化,要求假定个人对收入、闲暇等有一组固定的偏好,因而边际选择(即当个人决定多工作一小时时所作的选择)是指在得到(更多收入)还是应当放弃(闲睱)之间所作的权衡。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16: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