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解晓安 |
释义 | 解晓安,电信技术专家。长期从事我国话网自动化建设和电信科学化管理工作。先后主持并参与相关电信技术体制、规范、标准的编制,拟订了我国话网自动化改造三个“目标进程”计划,成功地建立了本地电话网和长话网的三个典型示范地区,组织完成了全国电信管理网的第一期工程,为我国电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简介解晓安,高级工程师。河北滦县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电机系。历任邮电部设计院工程师、第十研究所总工程师,邮电部电信总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通信学会第一、二届理事。曾参与北京市长途电话大楼总体设计。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自动显号及电子自动计费设备。领导完成了程控电子交换机的研制工作。 人物生平解晓安,1929年5月14日生于哈尔滨。父亲为中国海关公务员,母亲为一中学英语和音乐教师,有三儿一女,解晓安行四。“九一八事变”后,解晓安随家迁居上海,就读于私立存德小学和国立新建中学。1944年,又随家迁居天津,就读于法国Saint Louis College。1946年,以同等学历资格考入北京大学先修班。1947年升人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电讯组。1951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邮电部北京电信局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晓安自幼生性好奇,喜爱动手制作。少年时,商务印书馆的《小学生文库》中的自然和实用科学对他启迪很大。他用25m电铃线做天线,制成了一部可带小型舌簧喇叭的矿石收音机,使他兴奋不已。初中时,和同学按传闻用“30管”做了一部电报发射机,虽无果而罢,但使他深感知识的匮乏,从而激发了他的求知渴望。《The Amateur Radio Handbook》(《业余无线电手册》)使他增长了不少实用的知识,先后制成了3管来复、5管和6管带推挽的外差式收音机,并改装了一部带高放级的多管全波段收信机。高中时,他富于幻想,凡事总想弄个明白,甚至对天体尽端、时光源头和自我存在这三件哲理疑团百思不得其解,但也不愿为此永解不开的三大悬念困惑终生。这使他逐渐形成了超前创新的求实意识。 解晓安认为,创新是对事物发展的一项改革,而超前创新则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一次超群跳跃变革。创新难,超前创新更难。创新会遇到风险和挫折,但也会带来成就和喜悦。他一生都在为创新而努力,而奋斗。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求真务实,敢于说“不”,并“知来者之可追,觉今是而昨非”。这是他不断前进的动力。 解晓安毕生从事我国电信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工作,经历过局站维护,工程施工、设计,设备研制、生产和电信管理工作;曾受聘担任邮电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电话交换组组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组成员,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德国电信(DTAG)中国代表处高级咨询,香港STAR电信公司和TRICOM电信公司独立董事等社会职务;当选为中国通信学会理事、会士。他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对工作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重视标准化和规范化,既有长远的战略目标又有周密的工作计划;他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善于总结提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我国电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技术成就1952年,北京电话局共有市话11000门(8000门自动,3000门人工)。国家决定为北京引进市话12000门,项目代号为52104101,北京电信局李玉奎局长任总指挥。这在当时是一项很宏伟的重大工程。设备选择了捷克Tesla公司的P51型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设备。领导指派解晓安和陈家珏分别为西单6分局和公主坟8分局两个新建局的主办设计员,与3位捷克专家一起工作。 当时,市政府规划对西单北大街重新划定了“红线”,将会把已建成的6分局3层机房大楼切掉1/3。捷克专家与我们共同修改设计,提出的几个方案都不够理想。解晓安为此日夜苦干了3天,提出了一个灵巧省缆的方案,得到领导和专家们的赞赏,使6分局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北京日报》对此作了长篇报道。12000门工程按计划于1955年1月1日全面顺利开通投产。通过设计、施工、调测和验收开通全过程,工程设计人员从捷克专家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技术、谦虚的风范和一丝不苟、毫无保留的工作作风。52104101工程为我国培养出一批电信事业的技术骨干。 工程竣工后,领导安排解晓安和陈家珏为主编,组织技术人员及时编写出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步进制市话局设计安装资料》,为我国“一五”、“二五”期间大量建设的同类工程提供了指导性的典范经验,并曾作为邮电学院的重要参考教材。 1957年秋,邮电部提出,在新建的北京长话大楼工程项目中要安装自己设计生产的人工长话交换设备。为此,邮电部设计院安排罗宗贶和解晓安主办此事。任务确定后,组织设计院技术人员开始进行设备电原理图的设计工作。解晓安结合电子工业部门的“无线电专业标准”、上海有线电厂的工艺规定和邮电部的习用术语和名称,编制出一套设备电原理图新的绘制标准和结构总体要求。1958年初,在完成主要设备的设计后,设计院派解晓安常驻上海有线电厂,与工厂技术人员合作,完成了全部配套设备的电原理图和结构工艺设计,并搭建了样机试验机房和高温高湿环境室。经过几个月的奋战,1958年秋完成了样机并通过了鉴定,进行批量生产。首批投产设备装于杭州和合肥两地长话局。运行一段时间后,于1960年通过了部级现场鉴定。经改进后开始大量生产,并提供北京长话大楼使用。 这套设备原称CT-58型,后根据电子工业部门规定,定名为“JT-2A、3A、4A型有绳式人工长途电话交换系统设备”,分别供邮电部、通信兵部和铁道部使用,同时还有出口和援外任务。该项设备一直沿用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后逐步由新型的无绳式机电制和存储程控制长话自动交换设备所替换。 1964年,我国向瑞典ERICSSON公司订购了ARM20型纵横制长途自动电话交换系统设备。解晓安与10余位技术人员在邮电部设计院内搭建了该项设备的全功能ARM20验收试验室。他一边参加施工,一边编写出一整套从立机架找水平方法到各种设备的安装施工和所附元部件配置表等的《ARM20安装施工手册》。这为后来在西安安装该项设备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为同类话局设备的安装施工起到示范作用。 同时,由于瑞典ERICSSON公司未能提供主叫用户号码自动显示设备,因此无法检验长途全自动,即用户长途直拨(DDD)这一重要功能。1965年初,解晓安接受研制配套ARM20的显号设备(ID)任务后,便夜以继日地进行电原理图设计。他还和朱朝义、王桂芬一起在北京复外“86”步进制市话局进行了16kHz显号电流磁环感应接收条件实验。在此基础上,他们于1965年3月赴长春邮电器材厂进行设备的试制生产,5月完成试制生产任务,将设备安装到北京“86”局与设计院的ARM20验收实验室进行联测,取得成功。 显号设备的研制成功当时在我国属于首创。它不仅解决了ARM20的长途全自动功能,而且也为邮电部在1965年7月所组织的JT-801型编码纵横制长途电话自动交换系统设备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一成果为我国步进制市话局实现了长途电话全自动,同时为纵横制市话局的研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965年7月,邮电部组织设计院,、研究院、京津两局和长春邮电器材厂成立6401工程指挥部第9大队,任命设计院罗宗贶为总设计师、解晓安为副总设计师、长春厂王大路为总工艺师。中心任务为设计和生产CB-1型(后按国家规定正名为JT801型)编码纵横制长途电话自动交换系统设备,解晓安在工作开始前及时编写出一本《CB-1设计规范手册》,作为设计人员的工作指南。《CB-1设计规范手册》对工作的统一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65年10月,解晓安领导长话集中自动计费设备(CAMA)的研制工作。在方案讨论中,部分技术人员主张采用当时国际上沿用且成熟的机电式方案,并有从瑞典引进的ARM20系统设备中的机电式计费设备(TT)可作为样板加以仿制。但他和罗宗贶坚持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以替代笨重、落后且耗资的机电式方案。他带领8位技术人员,通过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在计算机系老师的指导下,较快地掌握了锗管441-B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并展开了对长话集中自动计费设备的研制。在研制过程中,他提出全机改用硅管的建议,得到了学院的支持。同时,由于磁心内存容量所限,他采用硬件逻辑以电位和脉冲坐标矩阵方式设计了整机的主操作系统(MOS),以硬件逻辑电路和跳线盘装置作为费率译码器。也许这就是后来所谓的固件(Firmware)技术。该设备由哈军工所属四海厂生产。 1996年12月18日至1997年1月1日,国家计委所属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了一个6人专家组,委托解晓安为组长,对中国环西太平洋海底光缆通信系统(CWPC)国家项目进行为期15天的南段(上海至三亚)沿线考察工作。考察结束后,专家组进行了多次认真的分析讨论,并提出详细的书面建议。解晓安从投资效益出发,力排众议,对该项目持否定意见。为此,国家计委又组织了一个10人评估组,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最后,国家没有批准这个建设项目,避免了会造成仅海缆部分至少30多亿元人民币(4亿多美元)的重大损失。 解晓安,作为专家,在学术上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既能坚持己见,又善纳异议,有良好的学风;作为领导,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开拓能力,既重物的发展,更重人的培养,善于识人、用人,有良好的工作作风;作为董事长、企业家,对产品、技术和市场,既致力于当前,又放眼于未来,居安思危,永不满足。他的信念是:目标的终点,就是一个新的起点。 个人简历1929年5月14日 生于哈尔滨。 1946-1947年 在北京大学先修班学习。 1947-1951年 在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电讯组学习。 1951-1956年 在邮电部北京电信局、北京长话局任技术员、工程师、项目主办设计员,获1954年北京电信局先进生产者称号。 1957-1972年 任邮电部设计院工程师、项目副总设计师,获1959年邮电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 1972-1982年 任邮电部第十研究所程控交换研究室主任、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获1975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1982-1990年 任邮电部电信总局副总局长兼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8年获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和国家通信技术政策突出贡献奖。 1990-1995年 任中德合资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BISC)董事长,获1995年中国500位企业改革者证书,并列名于《中国职业企业家库》 突出贡献1973年,邮电部组织宋直元、解晓安等9位专家,分赴北京、南京、韶山、延安和上海对纵横制电话局进行考察并提出技术文件初稿。邮电部在扬州组织召开全国讨论会,对“初稿”进行审定。解晓安是此项工作的主要主持者和文件编撰者,并负责“信号方式”部分的整理定稿工作。文件由部科技司正式印刷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纵横制长、市电话网的部定“技术文件”。它对话局的设备研制,指导维护和订货规范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为后来的规范、标准的改进完善奠定了基础。 1981年初,国内开始引进程控话局设备,迫切需要相关的技术体制。侯德原副部长要解晓安主持编制《程控话局设备技术体制》(以下简称《体制》)。在编制过程中他建议在《体制》中增加“国际自动化功能”。此建议经国务院办公厅同意,《体制》的名称和内容改为《程控话局及国际自动化业务进网技术体制》。部科技委组织讨论后,于1981年8月由部批准颁发。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关程控话局设备的“技术文件”。 1982年,解晓安和部基建局朱一鸣总工程师通过和多家公司谈判,在《体制》的基础上并结合福建等工程的经验,组织编制了一套更为完整的中英文版《程控话局交换设备技术规范书(TS-01)》,由邮电部对外公开发行。该《规范书》被作为对外商订货谈判的主要依据。 主要论著1 陈家珏,解晓安主编.步进制市话局设计安装资料.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56 2 解晓安.存贮程序控制电子交换技术及发展.1983 3 解晓安.市话网与长途自动化关系.1983 4 解晓安.扶持电话产业,满足通信需求.中国电子报,1992.7.20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