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河曲河灯节 |
释义 | 概述河曲河灯节,俗称“河灯会”。 主要流传于山西省河曲县,它是晋、陕、蒙三省黄河边的民众共同参与的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具有鲜明的黄河民俗文化色彩。它集祭禹、悼念亡灵、祈福于一身,用放河灯这种形式来寄托对故去人的哀思和对未来的美好企盼。 起源放河灯的习俗起源于印度。 据说在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佛教信徒每年于七月十五日举行孟兰盆会,放河灯追祭祖先、超度亡灵。孟兰,在梵文中是“倒悬”的意思。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 历史河曲河灯节最早的记载可见于明万历《河曲县志》:明弘治十三年,知县李邦彦率众祭奠大禹,放河灯。清道光十三年重修禹王庙,晋、陕、蒙边民捐资,并将祭奠大禹、放河灯的历史情形绘于墙壁而记之。 历史上的河曲地瘠民贫,灾祸不断。为了谋生,男人走西口,女人挖野菜,孕育出了悲苦高亢的民歌,产生了催人泪下的走西口故事。很多走西口的人再也没有回到家乡,为了悼念远去的亲人,祈福未来,人们举行了一系列的仪式,河曲河灯会就是这些仪式中比较独特的并逐步延续下来的古老习俗。河曲河灯会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前后三日举办,灯会举办前要举行放河灯祭禹仪式,并将社会各界粘糊的河灯供于神禹位前,祭奠大禹。其后,僧人诵经,民众把做好的河灯列队供于神龛前,乞求神禹消灾免难,保佑风调雨顺。晚上,当夜暮降临的时候,主持人鸣炮点燃火把,僧人诵经将神位前花灯列队送到渡口,船工驾舵木船,载着各种河灯,逆水向上大约一里,在急流中心抛锚停立。待准备就绪,乐工们便咚咚奏起乐曲,随着乐声,一盏盏花灯被放入河中。河灯顺着黄河主航道,成群结队向前漂移,明明灭灭,恍惚之间,就仿佛冥冥之中另一个世界呈现在眼前。整个活动持续三天,除了每天晚上放河灯外,还有戏乐助兴。 以往人们将亲手制作的各种形状的“河灯”放于河中,为那些茫茫黑暗中的孤魂指点迷津,保佑风调雨顺、两岸百姓安居乐业,平安吉祥。如今河灯的制作较以往简单了许多,普遍是用各色蜡光作为材料,将一张方形的纸四角粘连起来,用麻绳做的灯芯,不易被风刮灭,燃烧时间也比较长,将河灯底部侵入蜡油当中,在蜡油凝固之前放到沙子上,沙子粘在灯的底部,很快凝结粘连,一来防止灯被水浸蚀,二来加重灯的分量,不易被风吹翻。 发展河曲河灯节是禹文化、鬼神文化和走西口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产物。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河灯会的意义自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河曲河灯会如今仍然是这个“鸡鸣三省”地区的一个盛大节日。河曲县政府2005年开始主办这个活动;2007年的七月十四日至十六日,三个晚上分别漂放了1000盏、1650盏、1000盏河灯,三天共漂放3650盏,盏盏河灯呈送吉祥,寄托着人们渴望天天平安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不仅延续了放河灯的习俗,同时还举行盛大的焰火晚会,成为了当地文化交流、发展经济、联络情感的重要载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