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袋鼠目 |
释义 | 特征上颌门齿每侧有1~3枚,下颌每侧有1枚,犬齿形小或退化,臼齿具钝的疣状突,适于研磨草料。后肢的第二趾与第三趾愈合,称并趾。营陆栖或树栖生活,大多是大型食草的类型。 分布范围广泛分布于大洋洲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东部及其邻近岛屿。 下属分类目前已知的大致分为10科: 树袋熊科,仅1属1种 袋熊科,2属3种 鼠袋鼠科,5属9种 袋鼠科,11属63种 袋貂科,6属18种 侏袋貂科,2属5种 环尾袋貂科,5属14种 袋鼯科,3属14种 长吻袋貂科,1属1种 树袋貂科,2属2种 相关物种树袋熊雄性比雌性大50%,体长约70~80厘米,体重6.5~12.5千克,是最大的树栖食叶芽有袋动物,只有在两树之间进行转移时才会下到地面。指对握,善攀爬,不筑巢,可在树间跳跃,且富于攻击性。食性极为特化,只取食个别种类桉树树叶、嫩枝、花或树皮,且肝脏可解桉树毒。由于食物营养质量很差,所以一天中多达20小时几乎不活动或缓慢移动。除生病和干旱外,几乎不喝水,水源90%来自树叶汁。体态憨厚可爱,是世界著名观赏动物。 大袋鼠身体大小差异很大,体长23.5~160厘米;头小,尾长而被毛,基部变粗;后肢比前肢显著强大,前肢具5趾,后肢缺第1趾,第2、3趾小,并由皮层连接在一起,第4趾最长,第5趾次之;雌兽都有很发达的袋囊,内有4个乳头,但通常只有2个有机能。除树袋鼠可树栖外,都适应跳跃生活、草食性。具有类似反刍的消化方式,能占据对其他大型哺乳动物不利的区域。雌兽在袋囊中有了幼仔后,仍可交配受孕,但受精卵发育到100个细胞就停止发育;如袋囊中幼仔死亡,胚胎则继续发育,几周后第2个幼仔又可降生。 蜜袋鼯体型中等,重0.1~2.0kg,从前肢腕关节到后肢踝关节之间连皮膜,可滑行;尾长而多毛,具抓握功能。牙齿共40枚,下门齿长而尖锐,属双门齿型,臼齿属丘齿型。善攀爬,夜行性,以树叶或昆虫为食。育儿袋发达,母兽通常每次只生1仔,初生儿约在育儿袋中生活4个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