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预录门 |
释义 | 安徽无为中学的几名考生,本来收到了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的预录取通知书,后因该校投档分数水涨船高,无一被录取。当今高校招生存在的“乱象”,被称之为“预录门”。 事件总结当今高校招生存在“乱象”,这毋庸置疑。但认为“预录取”造成“乱象”,却是本末倒置。事实上,“预录取”类似于国外一些名校的“有条件录取”,即考生只有在充分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才能被录取。换言之,南大“鸽子门”的出现并不是由于“预录取”本身,而是由于当今“犹抱琵琶半遮面” 的“预录取”不够规范。高校希望获得优质生源,考生希望进理想高校,各方博弈和竞争,这在任何国家均普遍存在。只有当两种希望无限接近、日益趋同时,良性的竞争秩序才能建立。因此,教育部不是要取消“预录取”,而是要使之规范有序,从而使考生和高校的利益均获得切实保障,实现“双赢”。 有关回应南京大学和安徽省考试院分别作出回应。 南京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刘源解释说:“往年我们都会追加一些名额带走预录取的学生,但是今年分数线提高了不少,安徽省情况尤其特殊。我校已经对该省生源追加至30多名录取生,实在是一名学生也没办法再接收。对此,我们深表遗憾。”作为多年的一线招生人员,我能领悟南京大学方面的“苦衷”:按照录取规则和考生志愿填报情况,若要兑现“预录取”承诺,至少要使录取人数翻番。由于“高校招生是最后也是最顽固的计划体制”,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安徽省教育厅对此事回应说:“南大的预录取协议实际上就是在录取前对考生作一种承诺,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并不反对高校作出这样的承诺,但是高校在考虑到有风险的时候,是否能够首先考虑到考生的利益而不是高校自身的利益?如果是一个负责任、守诚信的高校,应该把可能面临的风险告诉考生,不能为了学校的利益而大包大揽。” 相关事件这种不规范的预录取行为,并非南大一家的专利。比如前不久的复旦和上海交大相互“掐架”,也是因为“预录取”纠纷。这反映了一些高校为了争夺生源,“跑马圈地”、急功近利的问题,搅乱了招生秩序,也给考生的前途命运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南大已向考生及家长致歉,但在预录取的潜规则没有破除、考生利益未能充分保障的背景下,道歉显然不够。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切实规范招生秩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