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头和尚戏柳翠 |
释义 | 此舞的创造者为枣阳“万子戏班”的汉调艺人。清光绪五年(1879年)春节,傅田昌、蔡茂生将万子戏《月明和尚戏柳翠》改编成高跷舞上街表演,很受欢迎。从那时起,此舞就在当地代代相传。 基本介绍所属地区: 湖北 · 襄阳 · 枣阳市 文化遗产名称:大头和尚戏柳翠 遗产编号:Ⅲ-10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枣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遗产级别: 省 起源传说传说很早以前,深山里有座古寺,寺庙内长着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柳树。这柳树经一千多年的修炼,变成了一个俊俏的大姑娘,取名柳翠。她偷偷地爱上了庙里的一个大头小和尚。一天,庙里只有小和尚一人看家,柳翠便装作前来进香,便挑逗小和尚,使他忘了佛门戒律,与柳翠尽情地玩耍,戏闹起来。这里,有个樵夫打柴正好路过此地,所见庙内有女子笑声,感到奇怪。扒在墙头上一看,原来小和尚竟和大姑娘在一起打情骂俏,忍不住大笑,双手一松,掉下墙头。他回家之后,当作笑话讲给众人听。有个社火头儿听了此事,觉得有趣,过春节时,编成社火演了起来。男女老少都爱看。 从此,“大头和尚戏柳翠”就流传开了。 历史记载《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上元佳节,百戏之雅驯者,莫如南十番,其余装演大头和尚。”宋代《东京梦华录》和《古今小说》、明代《西湖游览志》和《帝京景物略》等书中都有跳大头和尚的记载。清代《百戏竹枝词》中记:“大头和尚即明月僧度柳翠事,人带(戴)大面具扮演之。”可见此舞历史颇为悠久。 表演形式该舞由两人表演。男角戴“大头和尚”面具,着青布长衫,手持木鱼,颈后衣领内插一把折扇;女角(传统习惯为男扮女装)云头压鬓,斜插鲜花,身着彩旦服,手持手帕。二人均脚踩高跷。表演内容取材于枣阳城乡流传的民间故事《和尚戏柳》。舞蹈表现了月明与柳翠从初识到相好这一段情节,幽默风趣,浪漫色彩浓厚,加上扭、摇、追、逗等技巧动作,别具风韵。 基本步法《大头和尚戏柳翠》的基本步法为“高跷步”,因踩着跷舞蹈,为防止滑跌,举手投足都比实际生活动作夸张一些。该舞为哑剧舞蹈,由民间打击乐伴奏,节奏顿挫分明。建国以后,高跷《大头和尚戏柳翠》经常参加民间节庆活动演出,表演内容不断得到改进和创新。 艺术特点大头和尚戏柳翠是一个热烈、幽默、风趣、戏闹的情节舞。大头和尚表演诙谐、富有情趣、滑稽幽默。柳翠潇洒风流、泼辣大方、闹而不乱、俏而不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