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尹集街 |
释义 | 尹集街,主指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尹集村 尹集村位于桑庄镇正西6公里处,与龙堰乡、腰店乡接壤,距桑庄镇、龙堰均约6公里,南距龙堰乡歪子街2公里,距小杨营乡孙庄街3公里,北距腰店乡燕店街3公里,东距明星村陈堂街2公里,为桑庄镇三个发达集镇(尹集、桑庄、田营)兼明星村之一,辖7个自然村:尹集、小王营、王楼、铁匠庄、韩庄、张马庄、柴张营,14个村民小组,768户,人口3340人,耕地5320亩。农产品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并曾一度被称为邓州市高科技蔬菜示范村。境内有著名的“一门三进士”境点。主街道尹集街有杨、尹、高三大姓。邮编474169,区号0377。 尹集支书高亚勤 尹集村田园风光 主要教育、事业、企业机构: 1,邓州市桑庄镇尹集楼板厂,法人代表:魏绣勤; 2,邓州市桑庄镇尹集金桥食品厂,食品、饮料 食品、饮料加工企业,尹华健; 3,邓州市桑庄镇尹集信誉面粉厂 (河南邓州谷物磨制厂),杨放层; 4,邓州市桑庄镇第二中心小学(尹集小学)。 尹集村历史名人,关于“一门三进士”高叔祥 ,清代台湾知府: 高叔祥(1750—1807),字业瑞,号菊圃,清邓州(今河南邓州桑庄镇尹集村)人。父高名士,号思庵,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曾任安徽祁门县令。叔祥家学渊源,博览群书,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领乡荐第一,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及进士第。家居等候补缺时,设馆留古寺龙溪书屋,又掌教“春风书院”。嘉庆元年(1796年)后,历任福建省海澄、龙溪、诏安县令,厦门同治和漳州知州、建宁知府等职。高叔祥在任期间,勤政爱民,卓有政绩,其赴任厦门时,诏安百姓绘《攀辕图》以示挽留之情。 嘉庆十年(1805年),海盗蔡牵称王霸海,驶入台湾凤山,又驶入鹿耳门。翌年,清军与蔡牵激战于海上,高叔祥与清军配合,驱逐了蔡牵。高叔祥在台湾大修水利,发展农业,招募老家邓州人携带绿豆、芝麻、烟叶到台湾教高山族同胞种,当地高山族同胞深得农业技术传授要旨。高叔祥还兴办学校,开办盐场,修治港口,使台湾经济快速发展。他还及时搜剿余匪,安置难民,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使之和睦相处。高叔祥倡导汉族和高山族人通婚,带头把女儿嫁给花莲县酋长儿子罗统达为妻,使台湾政通人和,经济发展。高叔祥昼夜辛劳,积劳成疾,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8月病逝于台湾任上。他死后,其子高殿举尊父愿,扶柩归里,安葬于邓州桑庄乡尹集高氏祖坟。台湾人民为了纪念他,在当地修建衣冠冢。 高叔祥著的《秋芳集》现珍藏在邓州市图书馆。其子高殿举曾任南昌府进贤县令,孙子高振宛曾任汾州知府和潞安知府。叔祥有六子,次子殿举为举人,曾任江西永丰令。殿举子振宛、振洛俱为道光年间进士,振宛任山西潞安府知府,振洛任云南广南府知府。乡里有“一门四进士”之誉。在高氏祖坟还有五门进士牌坊。高叔祥的后代还保留着高叔祥的墓碑和遗物。 高叔祥的故乡,至今还传颂着他当台湾知府治理台湾的故事。在今尹集村西设有“进士陵园”,做为纪念。 另传记: 高叔祥在台湾大兴水利,发展农业,招募老家邓州人携带绿豆、芝麻到台湾教高山族同胞种植。台湾人民为了纪念他,在当地修建衣冠冢。 高叔祥(1750—1807),河南省邓州人。高叔祥初任福建海澄县令,后又擢署漳州府。当时,海盗猖獗,高叔祥堵防海口,周密搜捕,民得安宁,又以政绩卓著提补建宁知府,后调任台湾知府。 嘉庆十年(1805年),海盗蔡牵称霸海上,驶入台湾,翌年,清军与蔡牵激战于海上,高叔祥与清军配合,驱逐了蔡牵。 邓州市台办副主任武福生介绍说,高叔祥在台湾大兴水利,发展农业,招募老家邓州人携带绿豆、芝麻到台湾教高山族同胞种植。高叔祥还兴办学校,开办盐场,修治港口,使台湾经济快速发展。他还及时搜剿余匪,安置难民,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使之和睦相处。高叔祥倡导汉族和高山族人通婚,带头把女儿嫁给花莲县酋长儿子罗统达为妻。高叔祥昼夜辛劳,积劳成疾,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8月病逝于台湾任上。他死后,其子高殿举尊父愿,扶柩归里,安葬于邓州桑庄乡尹集高氏祖坟。台湾人民为了纪念他,在当地修建衣冠冢。 邓州市台办副主任武福生说,在高叔祥的故乡,至今还传颂着他当台湾知府治理台湾的故事。他们也正着手和台湾方面联系,利用高叔祥在台湾的影响力,开展两地之间的交流。 在清代中期,有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台湾知府,他就是海峡两岸久负盛名的高叔祥。高叔祥,男,字叶瑞,又字抟,号菊圃。生于乾隆15 年(1750年)9月13日于河南省邓州桑庄乡尹集村。父名世,乾隆21年举人,22年进士,任安徽祁门知县。弟经祥,乾隆53 年进士,任广东海康知县。昆弟有五:佰祥、仲祥、季祥、叔祥、经祥,其中叔祥、经祥为姚氏所生。叔祥出身书香门第,自幼习礼学经,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每试名列前茅。乾隆45年(1780年)中举,在地方古留寺教书时与经祥弟曰:“我兄弟当摊高族友爱之情,寻体拜尊”。而后撰写《邓州高氏志》,随职迁藏。中举后曾担任邓州春风书院主讲。乾隆49年(1784年)中进士,时年34岁。1795年初任广东海澄县令,继任福建龙溪、诏安、武平知县,后升厦门和漳州知州、建宁府、台湾知府及八拜北朝史等职。在任期间,恪尽职守,勤政爱民,劝农兴学,除弊兴利,敏于听断,政绩卓著。据《邓县民国志》、《邓州市志》、《邓州古今名人传略》,高叔祥在海澄期间,“每逢塑望率士民,宣讲圣谕,二年之内懋著政声。寻调龙溪,龙邑素来难治,在任一年,政平讼理,以海澄本任盐课及龙溪署任两吏仪”。诏安与广东相接,地处海湾一带,历来为商贾往来要津,海寇出入无常,社会秩序混乱。叔祥到任后,即令家人、随从不准勒索,犯者从严惩罚。重新制定法令,严明纪律,整顿秩序,对违法分子加紧缉捕,用宽严相结合的方法教育和惩罚,并严禁地方官吏贪污受贿,判案果断严明,不留后患。他止赌抑械,倡导大族通婚。到任几个月就处理了十几个命案,同时恢复了科举制度,社会风气很快得到了好转。在奉调武平时,诏安数千百姓在悲哀的歌声中送行,有的肩挑手提,送豆送米和瓜干,有的送蔬菜和地方特产,被他一一谢绝;有的攀在辕上,伏辕流泪,百姓绘《攀辕图》,七唱《攀辕歌》送之,以示挽留之情。歌云:“公无去,公去民即苦,小人住穷乡,入城怕差卒。公无去,公去路难行,一日无此君,途见有狼虎。公无去,公去谁我顾,世仇公可解,含怨公可诉。公无去,公去太急促,桃李满城花,欣欣代吹嘘。公且住,公住民心舒,君既不可留,万民心酸楚------”省巡抚闻之,谕令叔祥暂留一月,把治理诏安经验告于新县令,民心乃安。百姓在诏安建了“名宦祠”,以教后人。在前知县任时,“亏缺万金”,人民强烈要求叔祥调回,清廷只好又调叔祥回诏安任知县,“莅位之日,百姓欢欣鼓舞,真如湖舫苏堤喜悦端明再至矣”。 据高叔祥生前好友蒋祥墀所撰《高菊圃太守家传》,清嘉庆8年(1803年),叔祥因擒获九名日本海洋巨寇有功,以知州升用。清廷传旨:“厦门同知职位,为闽洋要缺,有查拿奸匪驱逐外番之责,非熟练人员不可,高叔祥素著循声,朕早有所闻,准许升厦门同知,钦此。”1804年冬,宣叔祥到军机处报到,以知府升用。1805年3月,奏署漳州府。时明末余力蔡牵动乱,叔祥堵防海口,搜捕周密,凡察吏民无所不至。同年9月,题补建宁任知府。在建宁任上,台湾接连爆发以蔡牵为首的暴动,蔡自称“镇海王”,杀了原台湾知府,清廷派兵前去镇压,双方战斗激烈。由于台湾长期遭受匪、寇袭扰,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加之倭寇趁机入侵,东南沿海一带的匪贼、盗寇及奸商纷纷流窜台湾,导致台湾风雨飘遥,人民惊慌不安,颠沛流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以王抚军为首的群臣上奏清廷:“今台骚乱,民不聊生,京台之遥远,善治者莫过于叔祥也”。天子亲嘉呐之,以为素著寻声,嗣后升八拜北朝史。 叔祥接到兼任台湾知府的圣旨后,即派人送老母姚夫人回老家,自己带李、雷两夫人及一子(霞举)一女,于嘉庆11年(1806年)4月与随从赴台湾上任。据高叔祥受业门人所立功德碑,他“抵台四阅月竞以军乡芳”,“长展其用”。蔡牵逃入外洋,四个月战势结束,台民欢喜。他贴出告示,“招募游民,恳荒辟野,兴修水利,疏通河道”。还将大陆的绿豆、芝麻、烟叶等优良品种引进台湾种植,并招募家乡有经验的老农去传授栽培技术,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治理台湾,叔祥制订汉人与当地土著人团结和睦相助,互相通婚措施,率先将女儿稼给花莲县一位土著酋长的儿子达罗统纠为妻,联姻治台,安定团结。他对孤儿寡母、老弱病残实行救济,加紧派清兵剿除蔡牵余党及倭寇,限制和驱逐洋人出境,捉拿盗贼、歹徒归案。他还组成高山族义勇军,在沿海防匪、抗倭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令,使台湾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其政绩得到清政府和台湾人民的肯定和好评。由于公务繁忙,废寝忘食,日夜操劳,加之台城大兵云集,一切军用物资很难筹办,终因精疲力尽,积劳成疾,于嘉庆12年(1807年)9月病逝台湾府任上,仅在台署任职一年半时间,享年57岁。自乾隆60年初任海澄知县,至卒于台湾职上,共在任13个春秋。由于叔祥居官清廉,威名震于两岸,“先生之才之大,而又勇于任事罔恤身家,能使闽人之爱戴如爱慈父母焉”,沿海一带百姓得知这一噩耗后,无不沉痛哀悼。他的亲戚和家乡人扶柩归里,安葬于河南邓州桑庄乡尹集村的高氏祖坟。台湾人民为纪念他,在台湾也修建了叔祥衣冠冢。高叔祥在台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品德和事迹值得后人学习,正如《高菊圃太守家传》所云:“今观先生懿行卓绩如此,既知声势不朽,而对其垂裕之远,诏令绪于勿替也,用书之以劝世之立品居官者。”叔祥生前娶五妻:靳、杜、杜、李、雷恭人,靳氏生于邓州腰店乡麦仁店村,皇封“诰命夫人”,生彤举、殿举、陛举、燕举、澄举、霞举六子,霞举一直定居台湾。其后人中,一举人,九进士,皆职所任。高叔祥著有《秋芳集》,现藏于邓州市图书馆。邓州市桑庄乡尹集“进士陵园”内,现存文物54件,其中有高叔祥的神道碑和受业门人为其所立的功德碑,1981年,复制的神道碑藏于国家军事博物馆内。现在,高叔祥的家乡还流传着他治理闽、粤和台湾的故事。 (作者:肖华锟,河南邓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高显邓,高叔祥七世孙;武富生,邓州市对台办原主任) (尹集杨氏 杨成空 编辑整理) --------------------------------------------------------------------------------------------------------------------------------- 其他1:河南省舞钢市尹集镇尹集村。 --------------------------------------------------------------------------------------------------------------------------------- 其他2: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区尹集村。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