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殷士明 |
释义 | 殷士明 1936年注,申专文化,原江阴市农业局干部,高级农艺师。1961年,当殷士明来到华西村蹲点时.针对华西村薄田瘦地六高八低、全年粮食总产才20万公斤的现状,提出了平田整地的建议,竟与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的设想一拍即合。从1964年起的10年时间里,华西村共投入人工32万多个,填平废47条,搬掉田埂1000多条,削平上撤57个,完成立方160万立米,筑起地下渠道5000多米,铺设地下管道7000多米,新开华西河800多米,翻建机电灌溉站3座。出现了一方方格子田,粮食产量迅速翻番,到1979年总产达106 .5万公斤。华西村从此开始了“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的光辉历程。为了改良土壤、增加肥力、殷士明想到了稻田养绿萍。他通过数载潜心钻研,终于取得了成功,绿萍不仅为稻田提供了充足的肥料,还成为了稻田补肥的标尺。1975年,全国稻田用萍工作会议在江阴县召开,绿萍稻田养用技术向全国稻区推广应用,为我国的水稻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70年代初,水稻单季改双手后,地区农业部门不顾自然条件,要求各地全面落实三麦早熟品种和双季稻晚熟品种,结果1972年江阴县粮食产量大滑坡、殷士明认真翻看气象资料,总结了江阴温、光资源后,科学制订和推广了适合江阴县及沿江其它一些地方实际情况、确保双季双高产的“三早布厅及其它一些配套技术,提出采用早熟品种,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进入80年代中后期,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一度曾带给农业生产活力的联产承包制反而成了农业发展的障碍,由于种粮效益低,抛荒、半抛荒现象随处可见。殷上明正确地预感到了这种趋势,于1985年提出:农业生产必须向省工、省本、省力的方向发展。在他的主持下,该市逐步推广板茬麦、套播表、小苗直栽、抛秧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至今应用面积已超过全市粮食总面积的80%,为稳定和发展农业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其成果显著,曾先后获得各种丰收奖、科技进步奖21个,还先后被全国区划委员会、农业部评为先进工作者,被省厅评为农技推广先进个人,两次被无锡市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1991年在江阴首届科技节上被授予有突出贡献有科技工作者称号,其辞条被编入《中国农技推广名人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