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亚洲饮食文化及食物产生国际研讨会
释义

亚洲饮食文化及食物产生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Production of Food and Foodways in Asia)

2004年3月18日至3月20日, “亚洲饮食文化及食物产生国际研讨会” 在香港举行。会议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文化博物馆及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联合主办,来自中、美、日、印度、澳大利亚、墨西哥、波兰、以色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60余人出席。美国的Sidney W. Mintz教授、日本的高桥五郎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的陈志明教授等35多位知名学者到会演讲。会议采用主题发言、提问与讨论的方式进行。会议共收到论文35篇。

会议从文化、生态、仪式、象征、保健、全球化等多个层面分析探讨了亚洲饮食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及不同民族产生食物的过程与方法,会议展示了有关亚洲饮食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了研究饮食文化的新视角、新方法和新理论。 会上,美国著名人类学家Sidney W. Mintz教授作了“亚洲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的专题演讲,他从全球化的视角分析了亚洲饮食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及其对世界饮食文化所产生的重大影响。陈志明教授作了“Nyonya 烹饪的产生与地方化”的专题演讲,他以马来西亚Nyonya饮食为例,论述了民族饮食文化产生及其地方化的过程。袁同凯博士作了题为“ 科学的保鲜技术——以哈萨克游牧民和土瑶人储藏易腐食品的传统方法为例”的主题报告。他指出,饮食是人类的本能需求,自人类诞生起,便开始不断开发食物资源、探讨饮食之道。每个民族都会依据其特有的生存环境与条件,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饮食文化正是各民族开发食物资源、创造烹饪技艺以及探讨食物储存技术的结果。各少数民族储存食物尤其是易腐食物的传统技艺,是他们在长期饮食活动中不断探索、创新和积累的结晶。同时也是他们在认识周围世界和改造自然过程中集体智能的积淀。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发掘人类饮食文化方面的知识,从而不断促进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借鉴。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参观了香港赛马会餐饮部明师们的高超手艺与饮食制作过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1:3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