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报恩寺塔
释义

大报恩寺塔的兴建

金陵大报恩寺塔位于南京城南古长干里,即今南京市中华门外的雨花路东侧。明朝永乐十年 (1412年) ,朱棣敕工部于原址重建:“依大内图武,造九级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寺曰大报恩寺”,方才兴建这座塔。 大报恩寺塔的修造,由郑和等人担任监工官。由于大报恩寺在永乐、宣德年间建造,当时郑和正率领下西洋船队多次远洋海外,因而对工程难以全力监管。为此,宣德三年(1428年) ,明宣宗朱瞻基特下御敕,要已回国任南京守备的郑和“用心提督”,限期完工。

建造大报恩寺塔花了整整19年功夫,耗银248万余两,动用了囚犯、工匠和士兵达10万人。竣工以后,郑和还特地从海外带回了“五谷树”、“婆罗树”等奇花异木种植在寺内。

大报恩寺塔的简介

大报恩寺塔的高度古人并无明确记载,只有“高百余丈”的笼统说法。而《大英百科全书》中据当时到过南京的外国人在塔下实测,高为二百六十英尺,约合80米,是南京城墙平均高度的6.5倍,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建成如此规模的通体琉璃塔,堪称一大奇迹。

当时大报恩寺塔全塔上下有风铃152个,日夜作响,声闻数里;塔的飞檐下垂金铃鸣铎,门侧、塔心置篝灯,共放置油灯146盏,油灯昼夜不熄,声、乐效果甚是壮观。

大报恩寺塔因此成为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1431年-1856年)南京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被誉为“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是当时中外人士游历金陵的必到之处。清代康熙、乾隆二帝来江南时均曾登临此塔,康熙作诗云:“涌地千寻起,摩霄九级悬,琉璃垂法相,翡翠结香烟。缔造人功巧,流传世代迁。旷然弥远望,万象拱诸天”,乾隆还逐层题写匾额。

西方的传教士和商人则称金陵大报恩寺塔为“南京的表征”,是“东方建筑艺术最豪华、最完美无缺的杰作”,认为其可与罗马大斗兽场、土耳其索菲亚大清真寺、英国沙利斯布里石环、意大利比萨斜塔、埃及亚历山大陵墓和我国的万里长城并称为当时的世界七大奇迹。

大报恩寺塔和安徒生

据明朝《金陵梵刹志》载,大报恩寺“琳宫栉比,名胜所萃,而规摹宏壮,罕与此俪。至浮图之胜,高百余文,直插霄汉,五色琉璃,合成顶冠,以黄金宝珠,照耀云日。海外蛮夷、重译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一些到过南京的欧洲商人、游客和传教士称之为“南京瓷塔”或“中国瓷塔”。因此,大报恩寺塔不仅在我国的《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还被外国使者、传教士、商人等传到外国,盛名甚至远扬至欧洲,这从《安徒生童话》中可以得到证实。

1839年安徒生在《天国花园》中提到一位名叫东风的少年,穿了一套中国人的衣服,刚从中国飞回来,告诉他的风妈妈:“我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

在这个充满想像力的童话里,安徒生通过风妈妈四个儿子的叙述,描绘了世界各地的旖旎风光和独特的景物,其中的瓷塔即表示着遥远东方的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充满向往之情。

相关传说

朱棣把大报恩寺塔选择在此,是否是这种考虑呢?这里也有一个传说,朱棣“靖难起兵”前曾向马皇后发誓,如果当上皇帝后,便建一寺塔报答。在兵渡长江时,江中忽然涌出一座宝塔,朱棣一惊,忽然想起了起事前的誓言。在当了皇帝后第二天,出现了一起怪事,天禧寺突然发生了一场大火灾。有人报信给朱棣,朱棣听说后让人不要救火,结果大火把寺烧得一干二净。火灭后,朱棣命人把寺址上所有的灰烬杂物全部铲净,扔到长江里,在原址重新建寺建塔——此即大报恩寺和大报恩寺塔。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