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孟梅 |
释义 | 1、人物简介王孟梅,男,1942年6月生,山东省广饶县丁庄镇王道村人,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省、市、县、镇四级人大代表。 自1974年至今担任王道村党支部书记。2009年度山东省“乡村之星”。 2、主要业绩王孟梅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团结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科学发展的富民强村之路。 勇挑重担,带领群众战胜贫困 1974年,王道村3000多口人守着6000亩地,由于地处小清河下游低洼地带,土地碱薄,群众温饱都很难保证。那时,王道村长久以来流传着一句话:涝收蛤蟆旱收碱,不涝不旱收一碗。晴天白茫茫,雨天水汪汪,老百姓从地里要不出粮食,只好向国家伸手,从4大两到8大两,王道村的农民吃供应粮吃了十几年。就在这一年,入党不满四年的王孟梅被全村70多名党员一致推举为王道村党支部书记。两套马车,三间破房,这就是王孟梅上任时王道村的全部家当,穷家难当。全村845户、3035口人,要吃饭、要穿衣,刚过而立之年的王孟梅深知肩上这副担子的份量。为带领村民们摘掉“贫穷落后”这顶帽子,王孟梅没有气馁、勇挑重担,他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先后购置了链轨拖拉机、抽水机等机械设备,大力改土治碱。1978年,全村粮食亩产第一次达到了200公斤,人均收入59元,初步扭转了王道村的困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王孟梅凭借过人的胆识,大胆实践,在全乡第一个开始了农村体制改革。全村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王道村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加,拖拉机、潜水泵等固定资产不断增长,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全村6000亩耕地基本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在生产管理上,坚持统一计划、统一耕作、统一浇灌、统一管理要求,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1987年,全村粮食亩产已达500公斤,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年底,当时北海舰队的一位司令员回家探亲时说了一句足以让王道人一生都为之振奋的话:我们的家乡现在已经不次于小江南了。 创新发展,为群众超前谋富路 王道村人多地少的实际成为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为破解难题,1987年,他和村两委成员经过反复考察论证,最终做出了一个对王道村有着历史意义的决策:进军东海,向滩涂要宝。一个小小的村庄,一无资金,二缺技术,凭什么向大海“叫板”?然而王孟梅凭着一个“干”字,凭着认准的事非干到底的奋斗精神,带领全村70多名党员和1200多名青壮劳力开赴东海滩涂。奋战一个多月,开发虾池1600亩,盐田2000亩,苇草300亩。当年产虾16万斤,收入达184万元,纯盈利30多万元;产盐3500吨,纯盈利12万元。这年王道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20元。进入90年代后,王孟梅又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对东海滩涂开发区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2005年5月,王道村在东海滩涂实施了二次创业,投资500万元修筑防潮坝25公里,配套沟渠路245条,改造滩涂12000亩,修建大型建筑物2座,全部用于发展水产养殖业,目前王道村东海滩涂面积达到60000亩,相当于再造了10个王道村,仅滩涂一项,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达200多万元,群众人均增收1200多元,东海滩涂真正成为了王道人的“聚宝盆”。 1993年3月,王孟梅带领村民在村南成方连片发展苹果园1200亩,2001年全村实现苹果收入120余万元。1994年,王孟梅经过反复论证,毅然决定发展奶牛养殖。1998年2月,投资140万元的王道乳品厂建成,带动全镇发展奶牛1800余头。2000年,王孟梅又把眼光瞄向了冬枣这一新兴产业,带领群众在村南二干堤、溢洪河堤上开梯田、筑台田,开垦土地500亩,种植冬枣25000余株。2008年,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将160亩苹果园进行转包,并在果园内建起绿色养殖小区。现在,王道村从事护海、滩涂养殖的有100多户,承包果园的250多户,养殖奶牛和养猪、养鸡的100多户,包苇草、拉苇草的300多户,除了老、弱、病、残,家家有了致富门路,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580元,是1978年的100多倍。 热心公益,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从当书记那天起,王孟梅就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为群众扎扎实实办点好事,尽力为子孙后代造福!如今,集体经济发展了,村里有了积累,王孟梅首先想到的是兴办公益事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富先富教育”。因家庭贫困没上过几年学的王孟梅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对于发展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也是不遗余力、绝不“吝啬”。王孟梅常说:“只有教育发展了,村民的素质才能提高起来,王道村今后才能有更好的发展。”1998年以来,王道村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王道小学和幼儿园,配备了教师公寓,并购置了教师接送专用车。王道小学无论是在硬件配备上,还是在师资力量上都名列全县前茅,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提升,并被评为县级规范化学校,丁庄镇的老师们都以在王道村教学引以为荣。2001年以来,全村投资140万元,先后新建和翻新柏油路10余公里。自1996年以来,投资200多万元大搞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现了旱涝保收;投资40多万元新打深水吃水井一眼,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2008年,投入182万元,新建全市农村最大农资放心超市、所有化肥和农药都有王孟梅亲自带领村班子到厂家考察进货,避免了老百姓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又节省了农业生产成本。 “养老难”一直是广大农村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而王道村却是一幅老有所养、敬老成风的和谐景象。“养老难”在这里得到了妥善解决,不再是困扰农村的一大顽疾。村里凡7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到村敬老院颐养天年。在敬老院,老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打针吃药,全由集体负担。老年人还受到特别的关爱,凡是年满65周岁的老年人每年都可领到300元的补助金,每年的春节、老人节还另外发放生活补助。如果谁家的子女不孝顺,村里都要举办学习班,给他们上上课。孝敬父母、赡养老人在这里蔚然成风。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王道村投资120万元扩建了农村社区医疗服务站,设有12个床位,做到了常见病、多发病不出村,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称赞;2007年5月份,王孟梅考虑到村里搞运输的三轮、五轮车就有380多部,在海上养虾的和使船的还有很多这一实际,村里为2000多人办理了团体人身意外伤害险保险。“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成为王道村的真实写照,如今的王道村已经成为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典范,成为东营市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 甘于奉献,一切为了群众利益 “当干部就要站得正、立得直,上对得起组织,下对得起群众,中间还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只有铺下身子,真心实意地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走富裕之路,只有公平、公正,一身正气,群众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这就是王孟梅的三十五年如一日的真实工作写照。王孟梅对集体无私奉献,对群众慷慨大方,对自己却要求严格。自从担任支部书记以来,他始终以“不以权谋私,不吃请收礼,为群众办事,当人民公仆”作为工作的座右铭。这些年,王孟梅获得了很多荣誉,奖励也有许多。所有的奖金,他几乎都用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上,用到了村里老人和孩子们的身上。1988年,按照乡党委规定,开发沿海滩涂受益后,支部成员每人应得奖金4500元,他一分没要,全部归入集体。从1987年到1990年,他与支部成员4年的工资一分没领,全部用于发展生产。在王孟梅的算盘里,钱就是拿来为老百姓办事的。“有了钱,就能给老百姓办事;没有钱,就不能给老百姓办事,如何用好集体资金,如何给老百姓把事儿办得好好的,老百姓把我放在了眼里,我就要把百姓记在心里。”这是王孟梅工作的唯一标准。在他的影响下,村“两委”形成了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良好传统,王孟梅受到全村人乃至社会各界的敬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