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包产到户
释义

包产到户最初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户最先开始实行的。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条件下,把耕地农作物和某些畜牧业、养殖业和副业生产任务承包(包用工、包费用、包产量)给农户负责,实行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一种做法。由于是以农户为单位负责完成整个农业生产周期内的全部生产任务,劳动的最终成果和承包户的经济利益联系比较直接,因此有利于改进技术,提高产量,促进生产的发展。

概述

承包制与人民公社的最大分别就是农民将国家的土地承包。包产制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条件下,把耕地农作物和某些畜牧业、养殖业和副业生产任务承包(包用工、包费用、包产量)给农户负责,实行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一种做法。这措施改变由之前集体管理的生产队或生产大队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并且转为一个一户的农户为单位,由农民自我管理和生产、分配及经营。可是,土地仍旧归国家所有。这种情况在人民公社时代是不可能存在的。

农村家庭联户承包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把弄明的责、权、利结合起来,推动中国农业发展。

永嘉“包产到户”的探索和实践

1956年5月,中共永嘉县委在雄溪乡燎原社进行农业生产产量责任制的试验,由此在中国首创“包产到户”。

浙江快速实现农业初级合作化以后,急剧扩大的生产规模使相当多的合作社在经营管理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为此,永嘉县委把如何搞好生产管理当作中心工作来抓,指导区、乡开展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县委书记李桂茂派农工部干事戴洁天(附图:戴洁天起草的燎原社包产到户总结)率工作队到燎原社进行队以下产量责任制试验,确定了“三包到队、责任到户、定额到丘、统一经营”的责任制,其做法就是“队向社包工包产,户向队负责专管田上分摊的包产量”,包产量核算到每丘田,合起来就是队包产指标。主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李云河将这种管理方法命名为“包产到户”。这一办法实行后,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永嘉县委非常重视燎原社包产到户的方法和经验,布置全县开展多点试验包产到户的工作。

11月19日,《浙南大众报》发表文章,认为包产到户是“倒退的做法”,并向《人民日报》直接投诉,通过媒介转给中央高层领导,对永嘉包产到户的试验形成很大压力,浙江省委、温州地委、永嘉县委被迫下令停止试验包产到户。李桂茂、李云河、戴洁天都受到处分,全县因参与包产到户而被判刑劳改的达20多人。直到1983年8月,李桂茂、李云河、戴洁天等人的冤案才得到彻底平反。

形成过程

包产到户最早出现在1956年浙江省温州地区永嘉县。1957年夏季,温州地区各县有1000个农业合作社实行了这种办法,但随后受到批判。(参见扩展阅读“燎原社”词条)

1978年春天,为了抗御旱灾,安徽省不少生产队也实行了包产到户,至1979年全省约有10%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生产责任制。同时,在贵州、四川、甘肃、内蒙古、河南等省、自治区的一些穷困生产队也实行了这种生产责任制。最早恢复包产到户做法的是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大队(小岗村),这个村后来被高度吹捧为打响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枪。包产到户得到了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支持。

这种情况下,1980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在会议纪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提出了对于包产到户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的方针,并肯定了包产到户“是联系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的一种必要的措施。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尔后,包产到户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形式,在全国农村迅速地采用和推广。1981年1月,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占中国农村生产队总数的1%,到同年6月增加到19.9%。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包产到户逐步演变为包干到户的形式。

历史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而且,随着承包制的推行,个人付出与收入挂勾,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可以将多余的粮食出售,形成了自由市场,农民手上的现金大增,农村经济大为好转。在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间,粮食的增幅达到中共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而农民除了需要上缴的公粮外,对种谷物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农民可以选择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农民的收入亦因而提升,部分的农户更跃升为万元户。农村出现了一番新境象。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遍实行,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传统农业经济开始朝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负面影响

一切事物都有其正面意义和负面影响,包产到户也不例外。

包产到户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更适合山区等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地区。而1978年很多平原地区的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已经开始,当时农业机械的发展也非常迅猛,包产到户一刀切,对平原地区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其负面影响如下:

1、生产力低下。美国农民的生产力是中国的58倍,原因是机械化农业。78年的时候,平原地区很多农村已经机械化了,从深耕、有机肥到脱粒全部机械化,此时生产力与农民的积极性没有任何关系,同时,机械化深耕对土壤的持续改善有很大的好处,而包产到户后,人均土地很少,农业机械都退休了,深耕没有了,土壤每年都在盐碱化、恶化。中国城市化过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此有很大关系。另外,1978-1985的生产力提高更多的是因为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农业科技、种子技术的进步,而不是单个农民的积极性。清朝的时候也是私有化,产量只有100斤,现在1000斤,是靠积极性?东北有一些真正东北大米的生产基地,亩产依然很低。

2、土壤恶化。第一条中已经说到了,没有了机械化深耕,不用有机肥,主要靠化肥、农药保持产量,土壤持续恶化,这个恶性循环的终点也许就在眼前。

3、农业机械发展倒退。包产到户以后,对大型农业机械的需求接近于0,中国农业机械的发展出现了大滑坡。

4、有毒农产品。为一己私利,大量使用各种方式增加产量,自己种出来的东西自己都不敢吃。

5、产量失衡。 没有一个全国的统筹安排,每个农民自己组织生产,出现了很多2分钱都卖不掉的蔬菜,大量烂在地里。 出现了几十块钱的大蒜等等。

总结: 决策不能一刀切,需要经过反复论证,哪些地方适合包产到户,哪些地方不适合。包产到户造成的各种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总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9:3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