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曾云鹗 |
释义 | 曾云鹗,教授。湖南武冈人。分析化学家。长期致力于分析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基本介绍1939年毕业于西北联合大学化学系。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湖南大学讲师、副教授。1957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化学副博士学位。历任武汉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中国稀土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兼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专于稀土元素分析。在乙酰基偶氮胂等显色剂的研制及其应用方面取得成果。主编《稀土元素分析化学》。 学术研究曾云鹗,在教学方面,多有创新;科研方向为稀土元素分析化学、新试剂的研制和分子光谱分析、速差动力学分析、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激光光声光谱、激光诱导荧光光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免疫分析和发光分析等,均获得有益的科研成果。由于研究方向多,协助指导的人也多,这样不仅培养了一批博士,也锻炼出一批优秀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个人经历《分析化学》1915年10月17日 出生于湖南省武冈市。 1935-1939年 前两年在北平师范大学化学系,后二年在西北联大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西北联合大学由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和天津北洋工学院联合组建。 1939-1942年 兰田师范学院任助教。 1942-1953年 湖南大学任助教、讲师(1945年起)、副教授(1950年起)和代理系主任(1951年起)。 1953-1957年 苏联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副博士学位。1957年至今武汉大学工作,1978年晋升为教授,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62-1984年 第一、二届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组成员。 1978-1988年 中国化学会第十九、二十届理事会理事,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会理事兼分析化学委员会主任。 1980-1991年 中国稀土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兼分析检验委员会主任。 1978-1998年 先后担任《分析化学丛书》编委会副主编,《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分析化学》常务编委,《分析科学学报》主编,《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杂志编委。 人物评价中国科学曾云鹗1915年10月17日出生于湖南省武冈市资水和蓼水汇合处的双江口边一个农村。在农村读私塾和小学,读高小时便进入了城镇(高沙镇)。1957年从苏联留学回来后即任教于武汉大学。20世纪60年代初创建了分析化学研究室,积极组织中青年教师开辟新的科学研究领域,培养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曾多次参加国家科委主持召开的包头白云鄂博稀土矿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会议,聆听聂荣臻副总理指示:一定要深入研究,要开发好、应用好资源,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强国富民的责任就落在你们的身上。每次会后返校,他精神百倍,更加努力工作。由于他和同事们以及研究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学术成就1983年以来,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3项(1983年的83-12-037,1985年的89-06-028,1989年的89-12-019),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8724801,9025204,95162),三等奖2项(9061005,95423),共计5项。湖北省人民政府一等奖(820006)、湖北省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891005)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从1991 年以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除培养了许多本科毕业生外,他还培养了硕士研究生25人,博士研究生25人,出站博士后3人,访问学者9人,现在还有在读博士生2人。 曾云鹗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早在1965年10月,他担任中国科学代表团团长,出席在民主德国举行的第二届国际纯物质讨论会;1983年出席在美国举行的第十六届国际稀土研究会;1960 年他还应邀随张勃川副校长出席罗马尼亚雅西大学百周年校庆会、德国洪堡大学150周年校庆及有关学术会议,与世界各国科学家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曾云鹗深知国内研究条件差,仪器设备不如发达国家,但是他的研究生蔡汝秀得知William研究无机离子交换剂,发现钨酸锆对稀土的吸附随pH增大而减小,而铀的吸附则随pH增加而增加,1960年他们用纤维素粉作载体在pH3.0时从热溶液中沉积钨酸锆交换剂,用盐酸—氯化铵作淋洗剂,从1克铀化合物中分离出0.2微克稀土元素,萃取分离后用长光程比色皿在浦氏光度计上测量,得到满意的结果。这件事增强了他们科学研究的信心。 突出成绩注射装置曾云鹗、蔡汝秀和博士生陈丹华用苹果Ⅲ型计算机、国产蠕动泵、微型电机和721分光光度计研制成两种类型的自动化流动注射装置。第一类适用于单组分的测定;第二类装置主要用于多组分同时测定,进行了铈的价态分析,分析速度为120个试样/小时。曾云鹗、张悟铭、江祖成及研究生郁乃祥用国产WPG100型一米光栅摄谱仪Gp3.5-D1型高频等离子体发生器及气动雾化器,以不去溶方式进样,直接测定纯度为99.995%氧化钇中14个稀土杂质元素,除谱、铈外,测定下限均为0.3~3μg/g。 曾云鹗、江祖成和博士生黄敏全部用国产部件,包括等离子体光源、单色仪、石墨炉及函数记录仪,组装成石墨炉—等离子体光谱仪,用0.3%聚四氟乙烯悬浮液作为氟化剂,从而避免了难熔性碳化物的生成,通过氟化蒸发消除了记忆效应,比没有氟化剂存在时检出限改善了38~148倍。认为传输过程信号损失是分析物的过冷沉积和在载气中扩散造成的稀释效应所致。曾云鹗、邓延焯和博士生闫宏涛设计研制出高灵敏液体光声传感器,证明在~1.0mJ/脉冲激光能量下,可检测出溶液中10-8cm-1弱吸收,灵敏度比Peter Tam(Rew.Mod.Phy 53,517(1981);58,381(1986)高1~2个数量级。 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中,曾云鹗、陈观铨和博士生胡继明、李建军提出了稀土配合物荧光发射中能量传递模型,推导出稀土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公式,阐明了荧光强度与第一配体和第二配体浓度及激光能量的关系,并用计算机进行拟合,提出了协同离子的加入,使配体变为有序排列,能量从协同离子配合物(基质)向发光离子(激活剂)传递。他们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时间分辨技术——窗口技术,可以大幅度地抑制长寿命荧光信号,而短寿命荧光信号的收集效率仍然很高。 曾云鹗、邓延焯、卓仁禧和博士生刘风华、刘峰利用高分子溶解性特征发展了新的异相酶免疫分析方法,使其具有部分均相免疫分析的优点,这是高分子与分析化学结合的一种形式,值得推广。曾云鹗已是87岁高龄,犹然念念不忘三个支柱,即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和分析科学学报杂志,衷心希望多出成果,支持国家建设,早日成为国际上知名的学科、实验室和杂志。 代表论著1 蔡汝秀,曾云鹗(武大分析化学教研室).在钨酸锆柱上分离纯铀化合物中痕量稀土元素.科学通报,1947,6:27 2 武汉大学化学系等编著.稀土元素分析化学上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1987年第二次印刷 3 林智信,曾云鹗.重稀土与偶氮氯膦Ⅲβ型反应动力学研究及机理探讨.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2,3(2):243 4 曾云鹗,张悟铭,江祖成,郁乃样.感耦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高纯氧化钇中痕量稀土元素.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2,9:37;Spectrochimica Acta,1983,38B 5 曾云鹗,张华山,陈震华编.现代化学试剂手册,第四分册,无机离子显色剂.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9 6 李建军,陈观铨,曾云鹗.协同发光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中的应用.科学通报,1990,35(21):1678 7 胡继明,陈观铨,曾云鹗.稀土配合物的荧光衰减动力学特性和时间分辨光谱分析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0,11(9):938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