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再见,海明威 |
释义 | 《再见,海明威》是帕杜拉著,华慧译依托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2开侦探悬疑推理小说。小说以双线叙述的方式呈现,一边是身处现代的康德的调查经过,一边则将时光拉回四十年前海明威所处的那个惊魂夜晚。 基本信息作 者: (古)帕杜拉 著,华慧 译 出 版 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12-1 * 字 数: 99000* 版 次: 1 * 页 数: 159 * 印刷时间: 2008/12/01 * 开 本: 大32开 * 印 次: 1 * 纸 张: 胶版纸 * I S B N : 9787533926748 *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小说 >> 侦探/悬疑/推理 定价:¥19.00 编辑推荐一段优美的心绪翻搅,思考着年月岁的残酷现实、气力衰败、文学传奇的美丽和其背后的操作…… 有那么一个时候,对我和许多大致与我同代的人来说,海明威是一个神。那是美好的时光,也是严肃的时光,而我们部严肃而勇敢地怀着一颗纯洁的心度过这些时光。 ——卡尔维诺 一个伟大文学身影的破碎与重建推理大奖汉密特奖获得者书写“文学或死亡”之作,苏童、成寒推荐 那只装着信的酒瓶,满载着那些站在地上的遇难者的思念,漂浮在海岸边,闪耀如同一颗无价的钻石,直至被一个浪头卷走,漂向那片深色的区域,那里,只有记忆和愿望的眼睛才能看到。 一个节奏合宜、自如地游弋于文学与侦探双界的故事。诚如书中人所言,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生命中所有令人炫目的虚华都已瓦解,胜出的是他的神话中最纯净的一点真实。” ——苏童 《再见,海明威》是一段优美的心绪翻搅,思考着年岁的残酷现实、气力衰败、文学传奇的美丽和其背后的操作……在带着梦想、顽固地追寻海明威的过程里,前刑警康德正如同保罗·奥斯特的书迷们期待的,是一位在文学的心理世界侦察的警察。 ——美国《纽约时报》 《再见,海明威》最在意的,不是那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没提到的卡斯特罗或是变老的刑警康德,而是在自己国家遭到流放,这样的痛苦过程之中,回忆和友谊所能带来的慰藉。 ——英国《卫报》 莱昂纳多·帕杜拉善于操纵故事的角色与情境,他将人性跟小说结合,具文史性,又有令人有想不到的揭露效果,节奏不疾不徐,但是氛围紧凑悬疑,似乎要将读者融入故事里。 ——西班牙《瓦伦西亚日报》 带着跟《昨日迷雾》相同的昏暗且阴郁的笔调,《再见,海明威》这部小说是主角康德对海明威的清算,述说着其生活,其文学本质,同时也将海明威自私且矛盾的一面,令人难忘地重新塑造出来。 ——西班牙《格拉纳达报》 内容简介取自最可考证的事实和最精准的资料记载。 一个伟大文学身影的破碎与重建,一部向海明威致敬之作。 当我们必须安于失去多于获得的生活,如何才能学会留住所爱? “人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然而当生活只剩下遗忘、疲累、药物与病痛,文学究竟是一种救赎、抑或是诅咒? 码头上,带着海风,鱼腥味与汗臭味的挥别,大文豪海明威离开他居住了二十年的古巴维西亚庄园,回到美国。不久在家中举枪自杀。相隔四十多年,一个夏日暴风雨过后,庄园里被风吹倒的百岁芒果树下,露出一具遭枪击致命的尸体,推测死于1957年到1960年之间。1958年10月2日到10月3日之间那个漫长的夜晚,维西亚庄园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海明威与那具尸体有什么关连?这位20世纪的美国文学巨擘,难道竟是个杀人凶手?一个曾经深深为海明威着迷的离职警察康德,受前同事之托进行非官方的调查。在参与办案的过程里,透过斗鸡老人的回想,海明威博物馆馆长浓浓的敬意,甚至是传说中艾娃·加德纳的黑色内裤 ——康德逐步唤起自己在童年时对海明威的记忆,重拾了他对偶像的崇敬之情,也重新面对自己生命中那些必然的失落与幻灭。 小说以双线叙述的方式呈现,一边是身处现代的康德的调查经过,一边则将时光拉回四十年前海明威所处的那个惊魂夜晚。过去和现在的交错,拼凑出作家如神话般的理想形象,以及隐藏在英雄光环背后的真实。 作者简介莱昂纳多·帕杜拉(Leonardo Padura) 1955年出生于哈瓦那。他在哈瓦那大学取得语言学硕士学位,曾从事影视编剧、新闻记者和文学评论等工作。著有《我生活中的故事》,以及一些小品文和故事集,尤以系列侦探小说《四季》(《完美的过去》、《大斋节的风》、《面具》和《秋天的风景》)而著称;这四部小说,加上《昨日之雾》,均以侦探马里奥·康德为主人公,为帕杜拉在古巴、西班牙、法国、德国、多米尼加及澳大利亚赢得了多项颇具声望的奖项,如“希洪咖啡馆”文学奖和汉密特奖,也获得侦探悬疑杂志《埃勒里·奎因》五星评级。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出版。 《再见,海明威》一书是帕杜拉应其巴西出版商之邀,为他们的“文学或死亡”系列所撰写的小说。在小说中,作者选取最可考证的事实和最精准的史料记载,引用了海明威的著作及访谈中的一些段落,再依据虚构故事的需要来筛选,与他以往的作品一样饱含功力。《再见,海明威》既是马里奥·康德对自己的生活和文学偶像的一次清算,同时也是对海明威自负而又矛盾的形象一次辛辣而令人难忘的重新塑造。 书摘插图一、 死人并非总是碰上热天;很多时候,当尸体还在地面的时候,雨水会冲洗他们,当他们被埋进土里的时候,雨水又把土泡软;有时候雨下个不停,将一切变为泥泞,也让他们露出了地面,于是还得重新将他们埋葬。 ——海明威《死人的自然史》 他吐了口痰,呼出肺里面残留的烟,用手指把即将燃尽的烟蒂弹到水里。他感到皮肤上一阵灼痛,于是回过神来。又回到这痛苦的尘世之时,他心里是多么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在这里,面对着大海,准备开始一次殊难预料的过往之旅。这时候他开始相信,从这一刻起生出的疑问,多数将不会有答案;然而活这么久以来,也曾有过类似的事情,同样缠绕着许多疑问,以至令他终究接受了一个可悲的事实,那就是必须甘心于调查多过确信、失去多于获得的生活;回想到这些,他感到平静了些。也许就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已经不再当警察了,他相信的事情也越来越少,他这么想着,又往嘴唇间送了根烟。 从小海湾吹来的宜人微风,是夏季炎热中的一种恩赐,但马里奥·康德选择这一小段有古老木麻黄树遮阴的防波堤,其缘由与阳光和酷暑毫不相干。他坐在堤坝上,双脚垂向礁石,很享受这种忙里偷闲的感觉,并且,想着能在这个美妙的地方度过余生,只需要思考、回忆和看海,如此地安宁,他感到很开心。而且,如果有什么好的点子,他甚至可以开始写作,因为在他的理想世界中,康德早已将这片带着腥味和喧嚣声的大海,当作他心灵和他顽固的记忆中那些幻影的最佳配景了;在那些幻影当中,有一个美好的场景,如同顽强的遇难者般幸存了下来:他住在一问面朝大海的木屋里,上午写作,下午钓鱼、游泳,到了晚上就跟一个温柔而楚楚动人的女人做爱;这个女人刚洗过澡.头发湿漉漉的,身上的香皂味中透着那抹被阳光晒成金色的肌肤本身的香气。尽管早在很多年以前,现实就以其特有的猛烈和残酷吞噬了这个梦想,但康德还是没能想明白自己何以对那个景象依然无法忘怀。它原本生动逼真,清晰得如同照片一般,但如今已经变成平庸的印象派画作,笼罩着迷蒙的光线和反光,让他难以辨认。 所以,他不再被这天下午他选择那条路的原因所困扰:他只知道,他的头脑和身体都向他发出不得延误的命令,要他回到那个在记忆中搁浅的柯希玛尔小海湾。其实一切正是始于这个地方:1960年,在这同一片大海之前,在这同一排木麻黄树之下,在四周永不消散的腥味之中,比现在年轻四十岁的他认识了欧内斯特·海明威。就像记不清生活中那么多美好的事情一样,他也已经忘记了那次偶遇的确切日子;他无法确定当时自己是五岁呢还是已经过了六岁的生日,不过那时候爷爷鲁菲诺·康德已经老爱带着他去各种地方了:斗鸡场、码头酒吧、多米诺牌桌和球场等等;那些地方让人觉得亲切,却几乎都是非法的,正是在那里,康德学到了身为男人应该懂得的很多最为重要的事情。在那个转瞬间就要让他终生难忘的下午,他们参加了瓜纳巴科阿区举办的斗鸡比赛,爷爷一如既往地赢了,决定奖励他,带他去见识一下离哈瓦那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的柯希玛尔小镇,让他到那里去吃一种爷爷坚持认为是全古巴最好的冰淇淋;冰淇淋是中国人卡西米洛·钟在老旧的木头机器里面做的,上面总有本国出产的新鲜水果。 康德依然相信,他还记得曼蜜果冰淇淋绵滑的口感,记得自己看到有人开着一艘漂亮的棕色木质游艇时的兴奋劲;两根巨大的钓鱼竿从游艇伸向天空,让它看上去像是一只漂浮在水面的昆虫。如果记忆没有出错的话,康德的目光一直追随着那艘游艇,看着它慢慢靠岸,绕开一队行将散架的小渔船,然后停泊在码头旁。就在那时,一个肤色发红、光着上身的男人从游艇跳向水泥码头,等着接住另一个戴着脏兮兮的白帽子的男人从船上扔给他的绳子。红皮肤男人拽着绳子的一头,把游艇向一根柱子拉近,然后将绳子在上面牢牢地打了个结。爷爷鲁菲诺当时可能跟他说了些什么,但康德的目光和记忆都停留在了另外一个男人身上;那人戴着帽子,架了一副绿色圆形玻璃镜片的眼镜,还留着十分抢眼的浓密花白的大胡子。小男孩一直看着他从那艘耀眼的游艇上跳下来,跟在码头上等他的红皮肤男人说话。康德后来始终相信,他看到了那两个男人是如何握着彼此的手,一直握着,他记不清他们讲了多长时间的话,可能是一分钟,或者整整一小时,但手始终握着,直到那个大胡子老人拥抱了对方一下,然后沿着码头,头也不回地向岸边走去。这个邋里邋遢的大胡子有点像圣诞老人,他的手和脚都很大,走路的样子很自信,但又散发着莫名的哀伤。又或者这仅仅是一种难以言喻 的、奇妙的预感,预示着那些隐藏在这个少年根本无法想像的未来的乡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