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八里台
释义

八里台镇位于天津市津南区西部。东连天津港、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南接天津石化工业区,西与西青区毗邻,北依天津市区,距区政府所在地咸水沽镇 3 公里。八里台镇总面积 112.96 平方公里,人口 4.8 万人,所辖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是全区地域面积最大的镇,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驰名中外的"小站稻"状若玑珠,香气浓郁,久负盛名。工业产业发展强劲,生机勃勃,是我镇经济的主导产业,对实现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第三产业水平不断提升,逐步建立了集餐饮、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津港公路服务带。

一些学者的解释

天津八里台、七里台、六里台久已驰名,但三个台究竟指何为台,又各距何处为八里、七里、六里?

今晚报副刊曾刊载杨德华师长教师(八里台)地名新考一文引,<元史>第29卷\\"泰定本纪\\"泰定元年八月躬诸王八里台,因元代译文无定字,八里台原称八里带亲王属地.八里带为元世祖忽必烈之侄孙.封地在今八里台至六里台一带,迤西有防水堤衍称王顶堤.八里台是八里带亲王属地之通称,并不指特定之楼台,亦无距何处为八里之量化概念.杨文中阐明六里台与七里台均未得出处,想是近代人以自八里台核算里程数推想得出.以上论据比拟可托.

天津六里台地名呈现于解放前,那时为一片荒地,处于海光寺与八里台之间,人迹稀少,那时仅有一个中日中学建于该处,以进修日语为主由日本军方资助,讲课教员有沈兼士、周作人……等,1945年日本降服佩服后该校停办,校址移交于南开大学北院.1952年院系调整后又将该校转拨于天津大学土建系,两年后转给天津市工农速成中学,目前是天津师范大学北院,那时八路公共汽车即由东站开通至六里台终点站.这是在天津地图上初次呈现六里台地名,其起原估量是按距八里台约1公里而揣测得出,并没有台的根据.

天津市七里台不断到解放初仍无此命名,但人们都断想在八里台与六里台之间理应还有一个七里台装点其间.1952年天津三大学(北洋大学、南开大学、津沽大学)进行院系调整,个中将调整后的北洋大学(已改名为天津大学)将由西沽北洋大学原址迁至七里台现址.那时该地址有地盘1500余亩,水坑数百亩,废体育场一座,财务局旧仓库一座、交通部电台一座、校区东邻卫津河与卫津路,那时为弹石路,东校门卫津河上有旧木桥一座名南国桥.

修建工程于1952年5月开工,多量砖、灰、砂、石源源运到工地.因为场地生疏,运输工人屡屡不得其门而入,有的运至南开大学,有的运到六里台寻址找收料人,进料较紊乱.那时作者任建校总工程师,杜齐礼传授任工程组副组长,郭冰同志任资料组长,经三人协商便在校东门木桥处立上大木牌一个,上书\\"天津三大学七里台工地\\",从此天津基建工人六千余人,运料工人及大车、汽车等都日日收支校门,七里台的地名也就随之迅速传播.

1952年10月,天津大黉舍舍正式建成并在新校址开学,数千学生与教职工开端进入运动,八路公共汽车也由六里台延伸至八里台作为终点站,七里台站名正式呈现在校东门外,校部新印的信封也以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七里台作为新校址.天津市地图标出七里台为正式地名至今已51年,跨越两代前史.此一地名是无意中提出的,现在杜、郭二老均已仙逝,作者现年也已83岁,以上由来数百年后恐无人再知此地名来历了.

民间老人的解释

笔者近日乘坐643路公交车时,当车行驶到八里台附近,与一位老人同路的年轻女士问那位老人,八里台这一地名的由来。那位老人向年轻女士作了解释,笔者在旁边侧听,大概记录如下:这里之所以叫八里台,缘于这里距天津市的老城中心(也就是鼓楼)相距有8里地,笔者后来从地图上测量,从八里台立交桥起算,到鼓楼的直线距离也正好是4公里(及八里地),这也证实了老人的说法。但是,另外一个问题又浮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就是为什么天津有八里台、七里台、六里台,却没有“一里台”、“二里台”等这样的地名呢?同样,老人也给我们做出了解释:原来解放以前,天津老城(即现天津东西南北四马路以里的地方)外是一片荒地,这荒地并不是实实在在的土地,而是一片大沼泽,或者说是一片大水塘,那时候,只有现在八里台和六里台这两个地方有那么一块高地,因为人们习惯于把高地称之为“台”,因此就留下了“八里台”和“六里台”这两个地名。解放以后,天津城市不断扩张,不再局限于老城区那狭小的一块地方,因此原本荒芜的水塘,都被天成了陆地,八里台、六里台这原本两块水中的高地的景观也就消失了。至于七里台名称的由来,正如上面那位学者所说的,乃是人们附会之作,“天津市七里台一直到解放初仍无此定名,但人们都断想在八里台与六里台之间理应还有一个七里台点缀其间”,因此后来被人们附会了这么一个地名。原本八里台附近的一片荒地,现在也已成为了天津市的中心繁华地带,天津的两所著名学府: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也正坐落于此,八里台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地方,也逐渐成为了天津的一个耀眼的明珠。

其他解释

“八里台”处在南开、和平、河西三个区的交界地带,原是旧城外南部坑洼苇塘中的一块高地,后渐成村落,因距老城八里而得名。连通八里台、七里台、六里台的卫津路,约在1913年形成,初名“八里台大街”。1946年,因西侧的卫津河而更为今名。

《今晚报·副刊》1994年12月27日刊载杨德华先生《八里台地名新考》。文章引《元史》29卷“泰定本纪”载:泰定元年八月躬诸王八里台。因元代译文无定字,八里台原称八里带亲王属地。八里带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侄孙,其封地在今八里台至六里台一带。八里台是八里带亲王属地之通称,并不指特定之楼台。杨文认为:六里台与七里台均未得出处,想是近代人以自八里台计算里程数推想得出。

查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二十五史》第九册7217页第四栏第23行,《元史·二九泰定帝记》:“八月……丁巳赐诸王八里台。”但杨文所言“八里台为八里带亲王属地,在今八里台至六里台一带”,惜其没能列举确切史料加以论证,仅可聊备一说,尚不足为确论也。

六里台处于南门外海光寺与八里台之间,作为地名,出现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这里是一大片开洼荒地,人烟稀少,仅有一所“中日中学”。该校以学习日语为主,由日本军方赞助开办。沈兼士、周作人等曾在该校任教。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校停办,校址移交南开大学北院。1952年院系调整,将该校址转给天津大学土建系,两年后又转给天津市工农速成中学,后成为天津师范大学北院。《天津地名志·河西区》影印《1952年河西区图》,就标明“六里台、吴家窑、佟楼、梁家花园、丁家花园”等地名。当时公共汽车八路,由天津东站始发,终点站即为六里台。推测“六里台”地名由来,因距八里台一公里而派生。

1952年,院系调整,北洋大学更名天津大学,由西沽迁到今址。当时新建校区占地1500余亩,水坑数百亩,东邻卫津河、卫津路,校区东门临卫津河有一座旧木桥——其旧址即今广电局对过的天津大学东门。1952年5月,天津大学新校区建筑开工。由于当时没有明确的地名,致使运建材车辆找不着工地大门,误将建材运到毗邻的南开大学。建校工程负责人在校东门木桥处竖立大木牌,上书“天津大学七里台工地”几个醒目大字。于是,“七里台”地名就逐渐叫响了。1952年10月,新校区建成,天津大学数千师生迁入。八路公共汽车终点站由“六里台”延至“八里台”,而“七里台”成为新站名。天津大学新印信封以“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七里台”为校址。不久,天津地图标出“七里台”,这个新地名就诞生了。

“八里台”是原生地名。“六里台”因距“八里台”一公里而派生得名。在“八里台”和“六里台”之间,再加上“七里台”, 顺理成章地形成了系列地名。

如今的卫津路,已成繁华通衢和交通枢纽,——

六里台:原师大北院,西行通总医院、和平路;东行通中医学院、电子商城。

七里台:天津大学、广电局、医科大学。

八里台:南开大学、新华书店、原师大南院;前行,通天塔、水上、体院、李七庄;左拐,通佟楼、南楼、日报社;右拐,通图书馆、王顶堤、华苑居住区及产业园区。

八里台、七里台、六里台——布局合理、指向性强的系列地名(同时也是公交站名)功不可没!

说到八里台,还得谈两座桥,一是聂公桥,二是立交桥。1900年,八国联军向天津守军聂士成部发起猛攻。聂士成坚守八里台桥,中炮阵亡,英勇捐躯。 1905年,清政府建聂公纪念碑,将八里台桥命名为聂公桥。2000年,市政府竖立聂公铜像,以资纪念。位于和平、南开、河西三区交界处的八里台立交桥,1985年修建,是天津首座三层互通式立交桥。八里台的两座桥,昭示传统与现实的交汇。

天津旧时有歇后语:“南门外警察——代管八里台的事儿”。当年出了南门,海光寺一带是连绵稻田,而六里台、八里台一带则是郊外开洼荒原。旧时南门外警察公署辖区最多延伸到海光寺一带。天津人埋怨某机构或某人管事过宽过滥,就说:“你是南门外的警察——还代管八里台的事儿!”

天津有两个“八里台”,一是南开区八里台街,另一个是津南区八里台镇。南开八里台,因距离老城里大约八里而得名。津南八里台,明代永乐二年(1404)成村,因地势较高,距大韩庄、大孙庄、巨葛庄各八里而得名。一个直辖市内,存在着两个同名的县级行政区划,毕竟属于消极的现象。

相关图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7: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