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拱辰 |
释义 | 王拱辰(1012-1085),原名王拱寿,字君贶,北宋·开封府咸平(今河南省通许县)人。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十七岁举进士第一,通判怀州,入集贤院,历监铁判官,修起居注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为翰林学士,累拜御史中丞,累官武汝军节度使。数论事,颇强直。尝论夏竦不宜官枢密,帝未省遽起。至前引帝裾,竦遂罢。因逐王益柔、苏舜钦以倾范仲淹,为公议所薄。北宋·仁宗、英宗、神宗时期著名诗人。 生平简介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举进士第一名,登庚午科状元及第,深得仁宗赏识,赐名拱寿,初官通判怀州,入值集贤院,知制诰。历监察判官,修起居注庆历元年。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庆历二年(1042年)辽使者两次来宋提出领土要求,遂据理力争,直斥其非,使辽国未敢轻举妄动。仁宗道:“非拱辰深练故实,殆难答也。”迁御史中丞,进言罢夏竦、贬滕宗谅,被仁宗采纳。有人用铸佛像名义迷惑众人,京都之人趋之若鹜,宫廷竟也出钱资助。便奏陈此举动摇军心,易引起民怨,仁宗遂下令禁止铸像。仁宗在迩英阁供置《太玄经》,沉迷占卜,拱辰功仁宗应垂意《六经》,旁采史策。后因反对庆历新政,抗疏论新法之害,借故劾逐王益柔、苏舜钦以倾范仲淹,为公议所薄。仁宗皇祐(1049-1051)初出知郑州,徒澶、瀛、并三州。皇祐四年(1052年)为学士承旨兼侍读。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再次拜三司使,出使契丹,受到非常之礼遇。回朝后正值范仲淹当政,因事被弹劾,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移知泰州、定州2州。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知大名府。后两任三司使,累拜御史中丞,数论事,颇强直。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继位,迁太子少保。尝论夏竦不宜官枢密,帝未省遽起。至前引帝裾,竦遂罢。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复以北院使召还。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时,视其为异己,将其贬知应天府。熙宁四年(1071年)判河阳。熙宁八年(1075年)回朝为中太一宫使。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转南院使,赐金方团带。接连上疏极言保甲法之弊端,言辞恳切。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加检校太师,累武汝军节度使,徙彰德军节度使。生平事迹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二○·王懿恪公拱辰传》、《宋史·卷三一八》等有传。 北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病卒于彰德军节度使任上,终年73岁。朝廷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懿恪。著有《文集》70卷,今已散佚。 律诗选摘王拱辰律诗联气得岷峨秀, 才推贾马优。 未承宣室问,(颔联上) 空有茂陵求。(颔联下) 玩易穷三圣,(颈联上) 论书正九畴。(颈联下) 欲知歆向学, 二子继弓裘。 ——《五律·老苏先生挽词》诗联 累圣千春统, 编年四纪余。 官归柱史笔,(颔联上) 经约鲁麟书。(颔联下) 班马才长矣,(颈联上) 仁英道伟欤。(颈联下) 恩招宴东观, 酾酒荷盈车。 ——《五律·史院席上奉和吴相公原韵》诗联 累圣千年统, 编年四纪余。 官归柱史笔,(颔联上) 经约鲁鳞书。(颔联下) 班马才长矣,(颈联上) 仁英道伟欤。(颈联下) 恩召宴东观,酾酒荷盈车。 ——《五律·诏修〈仁、英两朝国史〉史院赐筵即席赋》诗联 安乐窝中名隐君, 腹藏经笥富多闻。 一廛水竹为生计,(颔联上) 三径琴觞混世纷。(颔联下) 婉画旧尝辞幕府,(颈联上) 少微今已应星文。(颈联下) 了心便是栖真地, 何必烟霞卧白云。 ——《七律·和尧夫先生安乐窝中好打乖吟》诗联 行行岐路出尘闲, 从事犹胜执戟间。 景象遍经江左地,(颔联上) 封疆全得浙中山。(颔联下) 侯藩暂列谈宾位,(颈联上) 纶阁看随墨客班。(颈联下) 到郡莫为经岁计, 诏书非久急徵还。 ——《七律·送会稽何从事》诗联 贺赠王拱辰律诗联长乐疏钟断, 昆池夕照收, 晚风生似雨,(颔联上) 仙雾爽如秋。(颔联下) 钧曲来深殿,(颈联上) 宫花出御沟。(颈联下) 云天正如画, 璧月在西楼。 ——北宋·宋祁作《五律·和王君贶禁中寓直》* 诗联 注:* 王君贶为王拱辰之字(下同)。 妙年收贾傅, 白首贵王阳。 志气文章在,(颔联上) 功名岁月长。(颔联下) 遗孙依旧德,(颈联上) 故吏满诸方。(颈联下) 河朔三持节, 斯民定不忘。 ——北宋·苏辙作《五律·王君贶宣徽挽词三首其一》诗联 谪堕神仙侣, 飞翔鸾凤姿。 旧逢黄石老,(颔联上) 阴许赤松期。(颔联下) 历历僧伽记,(颈联上) 申申邓傅词。(颈联下) 翻然归海峤, 无复世人知。* ——北宋·苏辙作《五律·王君贶宣徽挽词三首其二》诗联 原注:* 公少年过泗州,于僧伽塔中见一老僧,谓公归视祖墓,有白兔者,君当第一人及第,已而果然。既登科,见张邓公,为公言:“吾为射洪令,尉捕得一人,疑其行劫,吾觉其非是,释之,问其所従来,则山中隐者也。以药遗我曰:‘服紫药可以终天年而无病。’且约我贵极人臣。今子方且贵,慎毋笞辱道人。”公终身用其言。辙佐公于大名,亲见公言之。 从军在河上,仗钺喜公来。 幕府方闲暇,(颔联上) 歌钟得纵陪。(颔联下) 它年老宾佐,(颈联上) 过国泣楼台。(颈联下) 犹有坟碑在, 仍令故客开。* ——北宋·苏辙作《五律·王君贶宣徽挽词三首其三》诗联 原注:* 今枢密安公厚卿,昔与辙同在幕府,公家方求厚卿作墓碑。 嘉佑壬寅岁, 新巢始孱功。 仍分道德里,(颔联上) 更近帝王宫。(颔联下) 槛仰端门峻,(颈联上) 轩迎两观雄。(颈联下) 窗虚响廛涧,(四联上) 台逈璨伊嵩。(四联下) 好景尤难得,(五联上) 昌辰岂易逢。(五联下) 无才济天下,(六联上) 有分乐年丰。(六联下) 水竹腹心里,(七联上) 莺花渊薮中。(七联下) 老莱欢不已,(八联上) 靖节兴何穷。(八联下) 啸傲陪真侣,(九联上) 经营贺府公。(九联下) 丹诚徒自写, 匪报是恩隆。 ——北宋·邵雍作《五言十韵排律·天津新居成谢府尹王君贶尚书》诗联 纯阴十月晚, 劲气肃群骄。 惟有乔松在,(颔联上) 长看积雪消。(颔联下) 生贤禀真性,(颈联上) 特立冠当朝。(颈联下) 早岁初成赋,(四联上) 群雄已失标。(四联下) 治才精破竹,(五联上) 廷论壮生飚。(五联下) 博士皆推贾,(六联上) 宣皇重试萧。(六联下) 周旋穷政体,(七联上) 出入解心焦。(七联下) 九列高称冠,(八联上) 三台岂足超。(八联下) 论功归颍霸,(九联上) 举相待虞姚。(九联下) 骥骋经新卧,(十联上) 弓强发久秋。(十联下) 百年时节在,(十一联上) 四海众心翘。(十一联下) 当见飞中使, 赍金赐此朝。 ——北宋·苏辙作《五言十二韵排律·王君贶生日》诗联 有美佳宾贤主人, 布衣曾共脱京尘。 欢来未觉岁华晚,(颔联上) 醉后能令秋气春。(颔联下) 发誉早同初宦日,(颈联上) 收功终藉老成身。(颈联下) 他年此会应图画, 传入谁家屏障新。 ——北宋·苏辙作《七律·次韵王君贶尚书会六同年》诗联 俊誉由来服搢绅, 更烦馀略霁边尘。 威留玉帐时无战,(颔联上) 班入金华地最亲。(颔联下) 昔看草辞知大笔,(颈联上) 今荣除馆识嘉宾。(颈联下) 一章求旧人知否, 媮俗都融郢曲春。 ——北宋·宋庠作《七律·酬王拱辰侍郎归阙见赠》诗联 王拱辰绝句附录一:【王拱辰绝句诗】 圣神深意念遐方,前后皆驰谕蜀郎。 从此邮亭为盛事,乘轺相继有三王。 ——《七绝·诗一首》诗 附录二:【王拱辰绝句诗】 海棠十韵诧芬芳,惭愧梨花冷似霜。 赖有乐天春雨句,寂寥从此亦馨香。 ——北宋·晁补之作《七绝·和王拱辰观梨花二首其一》诗 压沙寺里万株芳,一道清流照雪霜。 银阙森森广寒晓,仙人玉仗有天香。 ——北宋·晁补之作《七绝·和王拱辰观梨花二首其二》诗 轶事趣闻诚信状元王拱辰自幼家境贫寒,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留下无依无靠的母亲和四个孩子。王拱辰是长子,于是就和母亲一起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王拱辰孝顺母亲,生活俭朴,诚实守信,常受乡里人夸奖。还喜欢读书,而且非常刻苦,经常是天不亮就起床,甚至是半夜醒来也要翻一翻书。通过多年的努力,十几岁就已经能写一手的好文章,于是就参加了乡试和会试,成绩都很优秀。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到京城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皇上认真审阅了每一个考生的考卷,发现王拱辰的文章立论新颖,见解独到,文笔流畅,没有人比得上他,于是就把王拱辰定为状元。第三天,皇上把考中前三名的书生都召集到王宫的大殿上,在早朝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宣布了他们的名单。其他两个书生都赶紧跪下磕头谢恩,王拱辰不但没有谢恩,反而说:“陛下,小生不配当状元,请您把状元判给别人。”金殿上的人都议论纷纷,科举考试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从没听说哪个人把到手的状元往外推,这真是天下奇闻。 皇上听了也很纳闷,就询问原因。王拱辰说:“陛下,我也是十年寒窗苦读,做梦都想中状元。可是这次考试的题目不久前我刚好做过,所以被选上状元是侥幸。如果我默不做声当上了状元,我就是个不诚实的人。从小到大我都没有说过谎话。我不想为了当状元,就败坏自己的节操。”皇上听了,非常受感动,特别赏识王拱辰的诚实,认定他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于是皇上就说:“此前做过考题,是因为你勤奋,况且从你的文章里可以看出,你表达的是自己的真实想法,理应选为状元。再说,你敢于说真话,能够诚信做人,这才是一个堂堂状元应该具有的品质,你的诚实比你的才华更可贵。因此,朕一定要选你做状元,你就不要推辞了。”就这样,王拱辰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诚信状元。他在朝中做官五十五年,以自己诚信正直的品格和惊人的才华,得到百姓和官员们的尊敬。 庆历党争庆历党争,是北宋·仁宗时统治阶级内部的党争。仁宗庆历初(1041年)时,官俸兵饷激增,民穷财困,农民起义渐有爆发,又受辽夏威胁,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巩固封建统治,要求有所改革。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参知政事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整顿政事的主张。枢密副使富弼也上当世之务10余条,及安边13策,大意是“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等事。这些主张并未涉及制度的兴革,但仍遭到章得象等的反对,夏辣又指仲淹、弼与谏官欧阳修等为朋党,范、富、欧阳等均因此而遭贬逐。称为“庆历党争”。 在“庆历党争”愈演愈烈之时,御史中丞王拱辰论奏不已。本来,王拱辰和欧阳修是连襟,都是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薛奎的女婿,但是二人行事却不尽相同。欧阳修旗帜鲜明地站在杜衍、富弼、韩琦和范仲淹一边,而王拱辰却有两件事做得不光彩:一件被仁宗斥为“沽名”,另一件则“为公议所薄”。前者即指在对滕宗谅处理的问题上,王拱辰认为“止降一官”处理太轻,“宜施重责”。朝廷开初不听,“王即家居求自贬”,使出要挟手段,以致“乃徙宗谅岳州”。仁宗对王拱辰的态度很反感,“敕拱辰赴台入见”,且批评他们说:“言事官第自举职,勿以朝廷不能听为沮己,而轻去以沽名。”(见《宋史·列传第七十七》) 戏题欧阳修续弦王拱辰撰题联 棋墅风烟清早夏; 禊亭兰茝暗残春。 ——佚题联句 旧女婿为新女婿; 大姨夫做小姨夫。 ——戏题连襟欧阳修续弦娶小姨 北宋·仁宗朝政治家、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薛奎(简肃)有3个女儿,大女嫁给欧阳修,二女嫁给王拱辰。后欧阳修丧妻,又续娶薛家小女。连襟王拱辰开玩笑戏题此联。恰巧刘原父晚年又娶妻子,欧阳修写诗戏弄:“洞里挑花莫相笑,刘郎原是老刘郎。”刘原父不高兴,要想报复。一天,王拱辰、刘原父、欧阳修3人相会,刘原父说:“过去有个一学究教儿童识字,读到《毛诗》‘委蛇委蛇’,就教道:‘蛇字读作姨字,切记’。隔了一天,学童看乞丐弄蛇,直到饭后才到学馆读书,老学究责问道:‘为什么迟到?’学童答道:‘刚才路上有弄姨的人,我跟大家一起观看,只见他先弄大姨,后弄小姨,所以迟到。’”欧阳修听了大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