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涅克拉索夫
释义

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涅克拉索夫(Nikolai Alekseevich Nekrasov,1821-1878年),俄罗斯诗人和编辑。涅克拉索夫是19世纪中期俄罗斯激进文学运动中的中坚人物。1847年接办文学评论刊物《现代人》,并担任编辑,涅克拉索夫发表了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早期的大部分作品。他的诗歌以同情的笔触、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农民的日常生活。其诗如,《严寒、通红的鼻子》(1863年)和《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1864-76年)是一部未完成的史诗,诗中运用了民歌的韵律和措辞。

基本信息

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涅克拉索夫(1821 - 1878),俄国诗人。

个人履历

1821年12月10日生于乌克兰波多里斯克省一个军官家庭,在雅罗斯拉夫尔省格列什涅沃村的庄园度过童年。

1838年被送入彼得堡军事学校,因违背父命到彼得堡大学旁听,失去经济支持,开始了长期的贫困生活靠给人抄稿、拟广告词等度日。

个人作品

1840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幻想与声音》,大多模仿之作,受到批评,后一度放弃写诗。早期诗歌多表现下层人民的困难,讽刺权贵们的虚伪。

1841年结识别林斯基,走上革命民主主义和“真正诗人”的道路。

1845年创作《彼得堡的角落》和《在旅途中》,被别林斯基预言为“将在文学上发生影响”的人。

1847年接办《现代人》杂志,50年代在编辑工作中与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共同合作。

40-50年代创作了《秘密》(1847)、《未收割的田地》(1854)、《被遗忘的乡村》(1855)、《叶廖穆什卡之歌》(1859)等著名诗歌。

1856年发表《诗人和公民》一诗,庄严宣称“可以不做诗人,但必须做一个公民”。

1858年发表《大门前的沉思》表达了苦难中俄国人民的巨大悲哀和对未来命运的思考。

60年代开始创作长诗反映现实生活,发表3首农村题材长诗《货郎》(1861)、《铁路》、《严寒、通红的鼻子》(1864),着力表现破产中农民的悲伤和愤懑。在《怀念杜勃留罗波夫》和《祖父》等诗里,分别塑造了平民知识分子的形象,表达了对先辈十二月党人的崇敬之情。

1872-1873年发表的《俄罗斯妇女》是讴歌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的崇高品德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叙事诗。

1866-1876发表的代表作《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是一首叙事长诗。它写了偶然相遇的7个农民为寻求“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这个问题的答案,乘一块“神奇的桌布”漫游全国的故事。以此为情节,生动再现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的俄罗斯现实,描写了农民、地主、僧侣、商贾和革命者等不同人物形象,暴露沙皇统治当局的残酷和欺骗行径,表明当时俄国是一个没有幸福的地方,而只有那些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献身的人才是幸福的。长诗采用民歌形式,融讽刺、叙事、抒情于一体,艺术上有较多创新。

1866年《现代人》被查封。

1868年涅克拉索夫与谢德林、叶利谢耶夫合办《祖国纪事》杂志,该杂志成为70年代进步文艺的园地。

《同时代的人们》反映了70年代俄罗斯现实。

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诗集《最后的歌》收集了诗人晚年的一些抒情诗。

社会评价

涅克拉索夫的诗歌紧密结合俄国的解放运动,充满爱国精神和公民责任感,许多诗篇忠实描绘了贫苦下层人民和俄罗斯农民的生活和情感,同时以平易口语化的语言开创了“平民百姓”的诗风,他被称为“人民诗人”,他的创作对俄罗斯诗歌以及苏联诗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