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六大缘起
释义

六大随缘事实上是约现象即实在而述说的,这种说法比华严、天台的缘起论更进一步。真言宗用语。以‘地、水、火、风、空、识’六种元素为宇宙万法之根本的缘起论。一般说来,显教诸宗都主张森罗万象缘起于平等一实的真如。然而,此系遮情门所谈,未充分呈露其真相。

【六大缘起】

真言宗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为万有的根本,立于表德门而说宇宙万有的开展。谓六大为一切万法的本体,遍在法界,故又云六大体大。而且六大又有互具互遍之义,每一大各具其他五大而互遍,此称为异类无碍。亦即在将六大分为色心时,六大是物而无非心,心而无非物,金胎两部二而不二,不二而二。

又,某甲之六大与某乙之六大互具互遍,自在无碍,此称为同类无碍。亦即︰佛的六大,原原本本也是地狱等众生的六大,而地狱等众生的六大就是佛的六大。

如是,异类和同类互具互遍的六大,实际上,是一切万法的本体,是法尔的六大,乃法尔本有、古今同然的存在。而此法尔的六大,一由于因缘而呈现森罗的一切法,就称为随缘的六大。但其随缘,并非只是随缘,而是法尔即随缘、随缘即法尔。

附︰神林隆净着·欧阳瀚存译《密宗要旨》第七章

(一)六大之名称

六大者,指地、水、火、风、空、识之六种。其中前五种称五大,第六称识大。

五大为物质之元素,识大为精神之元素。盖认地水火风四大为万有之本质,不独佛教,其在印度,凡《乌巴尼夜陀》(Upanis!ad)、数论、胜论等,亦均有此说。又希腊有达勒斯(Thales,6009.5B.C.)之水元说,亚拿克西墨勒斯(Anaximenes)之空元说,额拿枯莱陀斯(Herakleitos,534~4759.5B.C.)之火元说,额模柏陀枯勒斯(Empedokles,490~430B.C.)之地、水、火、风四元说。又四大说,固不待论,即地、水、火、风、空、识之六界说,亦为业已盛行于原始佛教中者。但原始佛教不曰六大,而称为六界。即六界说虽重在分析指示有关于人体构成之元素,然人类以外之物象,亦认为由六界所成立。惟密教则谓当有有情与非情之别,有情一方,识之作用虽为显著;非情一方,则识毌宁为潜在之状态,恰可视识为全无。若无有情与非情之别,则为六大圆具矣。

(二)六大缘起说

真言密教,就五大说更进一步,而建立六大缘起说。此六大有法然与随缘二种。法然之六大,称为性之六德,谓性之六德者,具有坚、湿、暖、动、无碍、了知。此坚湿等名,于原始佛教已明之,非密教独特之说。凡斯六德,以指法尔法然,为诸法万有实体上所具之本性,惟此性之六德,不能诉诸吾人之五官而得认识,吾人所得认识者,为地、水、火、风、空、识,名之为随缘六大。随缘六大者,即性之六德,随缘显示于现实之上,成为吾人认识之对象物之义。随缘六大,与佛教通说之六界,为同一之物,依于吾人之业烦恼而感得者,与吾人之业烦恼共相随逐,而成缘起。复次法然六大者,成就诸佛诸菩萨之体性。因诸佛诸菩萨,已无业烦恼,故非依于业烦恼所感得,而为不生不灭之实体。然此实体,非仅空理,乃色相庄严具足之体,而为吾侪所能观见之物,故似于吾人凡夫所认知之六大,但非由业烦恼所造出,而当为自然本有之物也。似此名自然本有之六大为法然六大,或性之六德。法然六大者,非为业烦恼所缠绵之吾人所得认知,设此为吾侪凡夫所得感见,则不得不认为是乃依于如来加持感应之力也。

复次法然六大,与随缘六大相对。若玩味其本末,则随缘六大,依于业烦恼,为吾等所造出者。其实性不外为业烦恼之实相,假托于法然六大而存在者也。法然六大,为物之自体存在,与吾人之业烦恼,无若何关系。随缘六大,因系假托于法然六大而存在,故大师以法然六大为能生,视四曼三密为所生。但密教仅称六大之时,则指法然六大,非指随缘六大。又以六大为一切万有之本体,说为一切万有能生之体,是时乃以所谓一切万有云者,统摄于四曼三密二者之中而处理之。如说六大能生之时,则四曼三密,成为所生。盖四曼为相大,三密为用大,六大为体大。综合此体相用三大而观察之,虽不外为于一实相之三方面,循于思索上之便利,区别为三,然自能生所生言之,则与子由母胎降生,其义殊异。盖体相用三大,于三即一,一即三之关系而存在,以一实相,由思索上之立场,为体相用之区别考之,即不外为依据一实相之三方观察法,故离体别无相与用存在,相与用之外,亦固别无体,虽立能生所生之名,不外为如本末始终差异之区别。虽称为六大缘起,并不以诸法万有,自六大缘起而来,盖缘起当体之如实,即有六大,六大之如实,即成诸法万有,斯乃不可忽者也。

(三)六大乃大师之新思想

于真言密教教义上,提倡六大体大之说,厥为弘法大师(774~835)。大师以前之密教诸大德,关于此事,尚未极力主张。大师于即身成佛义,树立六大之说,其根据虽取诸《大日经》及《金刚顶经》,但两部大经,文字上并未显示六大之意义,故谓两部各别说述六大之义,乃大师之新说。又大师并以为《大日经》曾举示五大,《金刚顶经》曾举示识大,其理由则大师以为六大之种子真言,乃出于阿(地)、卑(水)、罗(火)、吽(风)、欠(空)、吽(识)之六字真言。此六字中,前五字表五大,最后一字为识大之种子,以阿、卑、罗、吽、欠五字,配合五大。自《大日经》观之,决非不自然者,至以吽字配合识大,则《大日经》上,究无说明,窃意此种意义,于《金刚顶经》,方始显现耳。

‘吽’字原为金刚手菩萨之种子,鍐字为智法身之种子。但在《金刚顶经》,智法身为果上之身,自不待言此果位智法身之因位身为金刚手菩萨,因位之菩萨以成为果上之法身,遂转舍识而成转得智。盖即以为因位识胜,果位智德胜也。故若因位菩萨之心称之为识,则果位法身佛之心称之为智,乃深入于大师心意之思想,于是以为金刚手菩萨,乃因位之身,故识之作用为优。爰是以此菩萨种子之吽字,而视为识大之种子,夫然,自六大种子真言推之,大师之所谓六大,乃以宣显两部大经之要旨,洵可断言。惟六大之种子真言,于密教之经轨,就吾人所得之知见为限,尚无定论。故此真言,殆大师自身所作,当可想像也。

就大师树立六大缘起之新说,以为于此当具有种种之思考,若举其重要者,则为(1)因明现象即实在之义,(2)因示金胎不二之思想。

以上二项,成为最有力之动机,使大师而提出六大缘起说者,讵非以此。现象即实在之哲学思想,足为大师最注重之即身成佛说之第一原理,以现象即实在故,乃得主张凡身即佛之说,金为智,胎为理,此之理与智,本来不二,而为五大之理所存。职是,遂以谓佛智必定潜在,当属无违,似此因宣扬凡即是佛、生佛一如之教义,而昭显金胎两部大经中,认为具有极微妙之原理,斯即六大缘起说耳。是故关于六大缘起说,虽有种种弱点,其意义或有未能彻底,然当观察大师树立新说之苦衷,俾此六大缘起说,圆融大成,以完成此未完成之思想,并期授与成佛说以学理上之基础,斯乃后学所极须黾勉从事者也。

(四)六大法身

复次真言宗不仅以六大为一法体,且视为一大法界身,称之为六大法身。按六大法身之名,首创于觉鍐上人(1095~1143)。六大法身者,综合十界,视宇宙全体为一,所命之名称,盖以指全宇宙之统一体。六凡(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均不过可认为此六大法身部分的显现,实则宇宙之事事物物,即至于一微尘亦咸圆具六大之德,其一一个体仍得胥视为六大法身。同时一一六大法身,更成为综合统一之一体,而成为六大法身。似此视宇宙万有为六大法身,其思想之肇始者,固为弘法大师,然当大师之时,仅六大法界体性之思想,业为甄明。其明白名此六大体性为六大法身,则为觉鍐上人。大师以六大法界体性,视为宇宙万有之本体实相,此种本体实相外,任何皆不存在。六凡四圣之十界当体相,即诸法界之实相,即此可认为法界曼荼罗,大师识见之高,盖即在此。大乘佛教之理想,亦遂至此境地。若以哲学上之词句言之,是为现象即实在,据此哲学的见解,殆足以彻底明显凡即是佛之理,是故视全宇宙为六大法界身时,吾人凡夫亦为六大法身,同时又为法界身之一分身。吾人真实了悟之时,自此刹那,吾人业已非凡夫迷人,而与宇宙大我之遍法界身,全为同一。盖即视为体解娑婆即寂光土之妙谛,悟入凡即是佛之真实义者。似此意义之思想,弘法大师业已于即身成佛义等,力为陈说。故六大法身之名,虽至觉鍐上人时,始为使用,然思想已于大师时显示之,殆为不可讳者。夫此六大法界身,即为宇宙法界身,以此全宇宙,视为一大法界存在,于此全宇宙万有个个之物象,咸为大宇宙法界身之缩写,其个个之物,完成为个个之物,且认为足可完成者,此个个物与全宇宙,圆融无碍自在,此不离彼,彼不离此,成为融混一体,于以保持全宇宙之秩序与统一,是乃真言密教哲学思想之基本原理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