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何氏骨伤 |
释义 | 何氏骨伤由安徽怀宁人何晴岚(1914-1978)先生于1949年创立,1975年得当地政府支持开始招收学徒,学徒陆续成为怀宁县中医骨伤医院骨伤科的骨干成员。何世祝、何世早兄弟二人是何氏骨伤嫡系第二代传人,至今已发展到第三代传人何承瑞、何红晓、何磊。 简史何晴岚,安徽省怀宁县清河乡温桥村人,因在家族兄弟中排行老小,长辈习称细伢,父母早故。童年开始学医习武,16岁又师从何英才、陈汉文练武习医,是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专家又是武术家。 他19岁独当一面,擅长骨伤,为平民百姓施医舍药。解放后,免费为军烈属诊治疾病,收治跌打损伤患者一律不收手术费,奉行他的“穷汉吃药富汉付钱”之道,反对“药无十倍不出门”的旧行业风气,给贫穷小孩种“牛痘”还免费送一升黄豆发花,名噪乡里,广为称道。 新中国成立后,何老先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积极投身于我县医疗卫生事业,曾被选为开明人士、黄龙区优抚主任。土改一结束,何老先生即着手创建黄龙区卫生所,出任该所第一任所长,并积极筹备所内医疗设备,将其私人诊所一切器械、药材、家具等全部捐献给卫生所,受到县各级领导的表扬,在县里赢得了很高的声誉。1957年出任县人民医院中医股长,后因极“左”路线影响受限制达三年。1960年后,在党的中医政策和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发挥其专长,几经周折,创办了城关伤科医疗所,直至城关卫生院的壮大,并将其毕生的心血传授给了其子何世祝、何世早兄弟,使骨伤科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为怀宁县中医骨伤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四十五年的医疗生涯中,他不断学习总结,勇于探索创新,在中医骨伤科及处理骨伤疑难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在正骨、推拿、夹板外固定、药物治疗等方面具有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同时在中医妇科方面亦有较深的造诣,经诊治的病例达数万人,病人除来自本地区、本省外,还远至辽宁、新疆,疗效显著,享有较高的医疗声誉。中顾委委员钱俊瑞因腰腿痛前来诊治,曾赞誉:“何氏骨伤有特色”。值此,何氏骨伤治疗经验得以肯定并形成特色,广为流传。 何老先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多次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与嘉奖。五十年代初,获地、县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曾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为怀宁县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发展历程1949年6月,当地骨伤名医何晴岚在家乡温桥开设“春晴诊所”。 1951年在桐怀潜武工队队长兼教导员姚奎甲引导下,怀宁县委、黄龙区委的支持下,何晴岚毅然将“春晴诊所”全部财产捐献给人民政府,成立黄龙区卫生所,地址设在龙泉乡黄屋,为民办公助性质,住没收的地主李盛模家房屋,时有工作人员5人。 1952年上半年黄龙区卫生所被解散。同年下半年经区委批准恢复并将卫生所搬迁至黄龙舌汪屋,仍住没收地主房,名称仍为黄龙区卫生所,仍属民办公助性质。1956年转为全民。同年,黄龙区龙泉乡因兴修水利,民工挖“神仙土”塌方,造成10余人多发性骨折等严重外伤,患者均经黄龙卫生所抢救,医治无一人死亡或致残。其间卫生所获“模范卫生所”、“社会主义萌芽”等赞誉,其医治骨伤声誉传及大江南北。1957年搬迁至黄龙湖滨中学,借用乡政府房。 1957年下半年黄龙卫生所发展迅速,下设三个门诊部,一个联合诊所。不久,何晴岚调至怀宁县人民医院任中医科长。同年因极“左”路线,何晴岚被关押近三年。 1960年下半年何晴岚留用于怀宁县公安局石牌猫山新生窑厂医疗室任医师,当时有医务人员2人。同年经县政府批准招收中医学徒,其子何世祝、何世早兄弟二人及其他3人跟其习武学医。至1963年3月医疗室发展至7人。 1963年3月新生窑厂医疗室撤消。遵照怀宁县委、县政府意见,何氏师徒6人被安排到怀宁建安公司任厂医。同年9月公司医务室撤消。经当时城关公社党委报请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同意,成立“城关公社伤科医疗所”。除何氏师徒6人外,另有会计、挂号、炊事员各1人组成。有简易病床6张,院址设在石牌永兴街54号。 1964年10月与城关卫生所合并,改名城关卫生院,院址仍设在永兴街伤科医疗所原院址内。有医务人员14人,设骨伤、中医内科、中医妇科、内科等科室。收治病员主要为骨伤患者。“文革”期间,何氏骨伤传人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骨伤科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975年后经怀宁县委、县政府批准又先后招收学徒4人。何氏骨伤传人及此次收徒成为日后怀宁县中医骨伤医院医疗业务骨干。 1982年恢复石牌镇。1984年改称石牌镇卫生院,下设猫山门诊部。其间有数名正规院校毕业生及较有名望的老中医进出,医疗力量得到充实和提高。 1986年时任安徽省卫生厅副厅长高尔鑫来院进一步调研后给予较高评价,建议以此为基础建立怀宁县中医院或中医专科医院。同年6月14日接怀政[1986]50号文件《关于设立怀宁县中医伤科医院的通知》,即怀宁县中医专科医院正式成立,其名称后经安徽省卫生厅中医处更改为怀宁县中医骨伤医院,于同年10月正式挂牌。设骨伤、内科、儿科、妇科、针灸推拿科、痔瘘、西医内科、西医儿科、西医外科、西医妇科等临床科室及检验、心电图、超声波、放射等医技科室,设床位50 张,仍隶属石牌镇党委、县卫生局双重管理,继续承担石牌镇地区计划生育及卫生防疫任务。 1987年10月,根据省计委计划,经怀宁县委、县政府研究同意,怀编字(87)16号文批准转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其隶属关系暂不变。原石牌镇卫生院集体人员转入中医骨伤医院后其集体性质暂不变。 1992年,随着医疗业务不断扩大,原院址狭窄拥挤堵塞矛盾突显。经反复论证后决定迁址扩建,新院址建在石牌镇中心路183号,占地30亩。随即进入设计施工阶段。 1995年经安徽省中医管理局批准,怀宁县中医骨伤医院作为全省首批10所全省示范中医院建设单位之一。 1997年7月开始,县中医骨伤医院管理隶属县卫生局,组织关系由石牌镇迁至县直党委,随着隶属关系的变更,不再担负石牌镇地区计划生育及卫生防疫任务。 同年10月,怀宁县中医骨伤医院迁址扩建工程竣工,并顺利搬迁新址开诊营业,原院址改为永兴门诊部。 同年,经省中医管理局批准,怀宁县中医骨伤医院成为安徽省五所特色医院建设单位之一。 1998年,怀宁县中医骨伤医院被批准为安庆市首家“二甲”中医院及“安徽省示范中医院”。设临床科室7个,医技科室5个,院办公室等职能科室5个,开设床位150张。同年,怀宁县中医骨伤科研究所在我院正式挂牌成立,何世早院长兼任所长。 2000年,怀宁县中医骨伤医院率先在县卫生系统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专门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县委组织部、人事局、财政局、法制局、卫生局、县中医骨伤医院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怀宁县中医骨伤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中医骨伤医院,何世早院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人事上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通过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的方式实现竞争上岗;在分配上实行全成本核算的绩效工资制。 2002年4月,怀宁县中医骨伤医院创建特色医院,经专家组验收评审合格。同年9月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正式批准为全省五所特色医院之一,建设周期为三年。同年12月申请在新县城高河镇征地80亩建院。 特色县中医骨伤医院骨伤科具有悠久的历史,由本地名老骨伤医师何晴岚创建,以传统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著称。骨伤科自建立以来,共带徒26人,为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3年,骨伤科成立科研技术小组,结合骨伤科临床开展科研活动。由何晴岚之子何世早总结何氏的骨伤诊治经验,并加以发掘和提高,研制了“椎间盘突出多功能旋转牵引床”、“颈椎综合治疗椅”、“籐疗床”、“可调下肢骨折牵引架”等,整理正骨手法30余种,如三环固定、工字器顶复、单人整复髋、肩等手法,以及专科制剂20余种,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1985年针灸推拿科分出,独立设科,采用针灸、推拿、药物薰蒸、牵引等方法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颈肩腰腿痛等具有较好疗效。 1986年建立简易手术室,开展了四肢骨科手术,如髌骨钢丝内固定、尺桡骨、胫骨钢板内固定和股骨髓内钉固定术等。 八十年代后期,相继有一批医学院校毕业生分配来院,经过带教和培训,骨伤科技术明显增强。1991年,骨伤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开展了重度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骨不连植骨术等。1992年开展了髋关节陈旧性脱位切开复位术、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大腿中下段截肢术,填补了我县骨外手术的空白,解决了中医原来不能解决的问题。 1996年开始成功开展了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带瓣移植治疗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以及人工股骨头置换多例,能独立完成三、四类手术。 九十年代后期,骨伤科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指导、学习,引进了一些新技术、新项目。 2001年骨伤科在全省率先细化分科,把传统大伤科分为脊柱、矫形、髋关节、骨病、下肢一、上肢、普伤、针灸推拿八个专科,实现院有专科、科有专病、人有专长、病有专药的目标,在保持“何氏骨伤”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达到“人有我优”的效果,使诊疗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骨伤科在继承、发扬传统正骨手法的基础上,大型手术如颈、胸、腰椎手术、全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骨移植等全面开展,保持了何氏骨伤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治疗特色。 继承人何氏骨伤创始人何晴岚先生在四十五的的医疗生涯中勇于探索,不断总结,在中医骨伤科及处理骨伤疑难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特色。其子何世祝、何世早兄弟二人作为何氏骨伤嫡系传人,深得何氏骨伤精髓,为何氏骨伤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其子何世早,自81年担任院长主持工作以来,在总结何氏骨伤诊治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发掘和提高,研制了“椎间盘突出多功能旋转牵引床”、“颈椎综合治疗椅”、“籐疗床”、“可调下肢骨折牵引架”等,整理正骨手法30余种,如三环固定、工字器顶复、单人整复髋、肩等手法,以及专科制剂20余种,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其中“椎间盘突出牵引复位床”、“颈椎综合治疗椅”被列为省重点科研项目,先后发表论文15篇。并成功地实现了传统骨伤大科的细化分科,使骨伤诊疗水平得以快速提高,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医院的规模效益有了几十倍的增长,发展成为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安徽省示范中医院和安徽省特色中医院。本人勤于钻研、大胆创新、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全省卫生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 何氏骨伤第三代传人何承瑞、何红晓、何磊深得何氏骨伤真传,将传统手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解决了许多传统手法无法解决的难题,尤其在脊柱、矫形骨科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何氏骨伤传人何磊,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摸索,并多次赴洛阳、上海进修深造,运用现代医学技术,成功地开展了颈、胸、腰椎等大型手术,结合传统手法复位,中药内服外敷,成效明显,将使骨伤科整体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