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瓜篓
释义

概述

瓜篓又称药瓜、野瓜、吊瓜、野葫芦,学名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葫芦科栝楼属,多年生藤本植物。块根圆柱状,富含淀粉。茎有直棱及直槽,被柔毛,多分枝。单叶互生。瓠果肉质,椭圆形或球形,成熟时黄褐色。

营养价值

瓜篓籽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钙、铁、锌、硒等16种微量元素。食用瓜篓籽,对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离体绒癌细胞的增殖和艾滋病病毒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有辅助疗效,能提高肌体免疫功能,并有瘦身美容等多种功效,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环境要求

瓜篓适应性很强,耐寒,耐旱,多野生于田间、山坡及林间。瓜篓较为理想的生长环境是气候温暖、光照柔和、土层深厚、土壤湿润、较肥沃的沙质壤土,不宜在低洼地和盐碱地栽培。种植瓜篓的主要问题是一些集中产区病虫害严重,药材的农药残留量超标,质量下降,药材和中成药的出口受到极大影响。我国是瓜篓传统生产国,有较高的国际信誉度。只要选择无公害、无污染的种植地域,并注意采用生物防治法防病治虫,限制农药的使用种类、使用量以及使用时间,并及时作好商品的检验,人工栽培瓜篓的生产前景将是非常广阔的。

繁殖方法

瓜篓繁殖方法有种子繁殖、分根繁殖和压条繁殖三种。

1.种子繁殖。9月--10月选橙黄色、短柄的成熟果实,剖开取出种子,洗净,晒干,第2年春天“清明”至“谷雨”期间,将种子用40℃--50℃温水浸泡一昼夜,取出晾干,然后与河沙混匀,在20℃--30℃的温度下催芽,种子裂口后以行距20厘米、株距12厘米的标准穴播。穴深4厘米,每穴播种子1枚--2枚,种子裂口向下,覆土,浇水,保持苗床湿润。苗长到10厘米时即可移栽,移栽的株行距为0.5米x2米。

2.分根繁殖。北方在“谷雨”前后,南方在“秋分”至“立冬”期间,挖取3年--5年生健壮的瓜篓根,直径以3厘米--6厘米为宜。如以收获瓜篓果实为目的,则挖根时注意多挖雌株的根,少挖雄株的根。然后,将种根切成6厘米--10厘米的小段,切口蘸上生根剂或草木灰,于室内通风干燥处晾放一天,待切口愈合后下种。在做好的畦内按株行距0.5米x2米的规格挖穴,将种根平放在穴内,覆土3厘米--4厘米,压实,再培土10厘米--15厘米,以利保墒。栽后20天,除去保墒土,1个月左右即可出苗。如遇天旱,可在离种根10厘米--15厘米处开沟浇水,但不能直接向根上浇水,以免烂根。栽时要注意雌雄株的搭配,一般按5:1--10:1的比例搭配栽种。

3.压条繁殖。在夏季雨水充足气温高的季节,将生长健壮的茎蔓放在事先施足基肥的土地表面,在其节上压土,待根长出后即可切断茎蔓,长成新株。来年春季即可移栽到大田。

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春秋季节要注意中耕,既能提高地温,加速瓜篓根的生长,并可除去杂草,节省肥力。中耕时宜浅不宜深,防止损伤种根。

2.肥水管理。每年追肥2次--3次。第1次追肥应在苗高50厘米时,或在以后每年茎蔓开始生长时。在距植株约30厘米处,开沟环施腐熟的人粪尿、厩肥和饼肥,亩用量3000千克,随后盖土。第2次追肥宜在6月上中旬开花初期进行,每亩用农家肥1500千克--2000千克。瓜蒌喜潮湿怕干旱。每次追肥后,要浇透水一次。地块积水时应及时排水。

3.搭架。为了使繁茂的瓜篓茎蔓在空间分布均匀,通风透光,需要在茎蔓长到30厘米--40厘米时搭设棚架。一般架高1.8米左右。可用长2米左右的竹、木杆作立柱,每隔2米--2.5米立一根,2行--3行之间搭一横架。在每株瓜篓旁插两根小竹竿,将茎蔓牵引到架上,用细绳轻轻捆住。

4.整枝。上架前每株留2根--3根粗壮的茎蔓,去掉其余分枝和腋芽。上架后要及时摘除疯杈腋芽,剪去瘦弱和过密分枝。

5.授粉。瓜篓为雌雄异株植物,自然授粉受到一定限制,坐果率、结实率不高。为了提高果实和种子产量,开花期间宜进行人工授粉或蜜蜂授粉。人工授粉的方法是在早晨8点钟--9点钟,用毛笔蘸雄花粉,逐朵涂抹雌花柱头,使大量花粉进入柱头孔内。通过人工授粉可大大提高坐果率,但这种方法很费人工,成本较高。

6.培土越冬。北方寒冷地区,上冻前在瓜篓根周围施入农家肥,并从离地面1米处剪断茎蔓,把留下的部分盘好,放在根上,用土埋好,形成高30厘米左右的土堆。

瓜篓子真伪鉴别

1.真品瓜篓子。扁椭圆形,长12毫米--15毫米,宽6毫米--10毫米,厚约3.5毫米,表面浅棕至棕褐色,边缘光滑,沿边缘有一圈椭圆形沟纹。种脐端较尖,另端钝圆或较狭窄。种皮坚硬,破开后可见子叶2枚,黄白色,富油性,外被灰绿色薄膜。气微,味淡。

2.瓜篓混淆品之一----全缘栝楼

类十字形,表面有突起的细皱纹,中间有一条宽3毫米--4毫米的隆起环带,环带中间凹陷呈槽状。种皮坚硬而脆,种子类长方形,长约6毫米,宽约4毫米,厚约3毫米,灰棕色。

3.瓜篓子混淆品之二----翘子栝楼

类长方形,表面灰棕或灰褐色,略粗糙,有乳突状皱纹,两端平截,微凹或有洞孔,中间有一条宽约4毫米微隆起的环带。破开后,可见2枚长方形的子叶。富油性。气微,味淡。

4.瓜篓子混淆品之三----长萼栝楼

类长方形,表面灰白或灰棕色,两端均平截,中央有一条稍隆起窄带,窄带两侧各有1行瘤状细皱。皮稍薄。

5.瓜篓子混淆品之四----红花栝楼

长卵或长圆形,稍扁,中央鼓凸,表面光滑,灰棕或浅棕黄色,无棱线。种脐端稍近平截,常带黑色,另端钝圆或稍窄。

6.瓜篓子混淆品之五----两广栝楼

扁平卵形,稍有细皱纹,距边缘3毫米--4毫米处有一圈椭圆形凸纹。种脐端平截,中央微凹,另端楔形。种皮薄而脆。

7.瓜篓子混淆品之六----长方子栝楼

类长方形,有瘤状凸起皱纹,中间有一条隆起的直线,稍粗糙。种脐端平截或斜截形,另端截形。

8.瓜篓子混淆品之七----马干铃栝楼

类长方状或楔形,扁平,稍弯曲,有的稍翘扭,中央有一条稍隆起的窄带,有的不明显。种脐端平截,另一端窄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0: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