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阜徐薯6号 |
释义 | 阜徐薯6号是阜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共同选育而成。2002年由徐州甘薯研究中心以栗子香为母本采用放任授粉杂交制种;2003年由阜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实生苗选育;2004年在复选圃中表现突出;2005年参加品系比较试验,干率高,增产幅度大;2006—2007年参加国家甘薯品种北方薯区区域试验;2008年在安徽、河北、河南进行生产试验,参试点反映该品种生长旺盛,淀粉率高,淀粉产量高,薯干品质好,好贮藏,可作为淀粉型品种在适宜地区推广。2009年3月经全国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 基本信息品种名称:阜徐薯6号(阜徐213-6) 作物种类:甘薯 鉴定编号:国品鉴甘薯2009001 选育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农业科学院、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栗子香放任授粉 省级审(认、鉴)定或登记情况:无 特征特性阜徐薯6号系淀粉型品种,萌芽性较好,中长蔓,平均分枝数6个左右,茎中等粗,叶片心形,顶叶淡绿,叶色绿,叶脉紫色,茎色绿带紫;薯形长纺锤形,红皮淡黄肉,结薯较集中,薯块大小较整齐,较耐贮,单株结薯3个左右,大中薯率高,薯干洁白平整品质好,食味中等;耐贮藏。据有关资料显示,阜徐薯6号两年区试薯块平均干物率35.26%,比对照徐薯18高6.93个百分点,淀粉率24.31%,比对照高6.04个百分点。中抗黑斑病,感根腐病、茎线虫病和蔓割病,综合评价抗病性一般。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北方薯区全国甘薯品种区域试验,平均鲜薯亩产1821.8公斤,比对照徐薯18减产9.12%;薯干亩产649.1公斤,比对照增产12.45%;淀粉亩产448.8公斤,比对照增产19.98%。2007年续试,平均鲜薯亩产1518.9公斤,比对照徐薯18减产19.25%;薯干亩产528.9公斤,比对照增产1.06%;淀粉亩产363.2公斤,比对照增产8.22%。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鲜薯亩产1710.0公斤,比对照徐薯18减产7.71%;薯干亩产598.6公斤,比对照增产8.43%;淀粉亩产411.9公斤,比对照增产13.66%。 栽培要点注意早育苗,培育壮苗,适时早插;春栽3000株/亩,夏栽3500株/亩;及时中耕除草,防治地下害虫;多施磷钾肥、少施氮肥,排水防涝,控制旺长,适时收获。 鉴定意见该品种于2006~2008年参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的全国甘薯品种区域试验,2009年3月经全国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建议在北方薯区的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安徽中北部适宜地区种植。不宜在根腐病田块种植。 应用前景阜徐薯6号的推广应用前景看好,能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种植小麦产量7 500 kg/hm2,产值约1.35万元/hm2,种植玉米产量6 750 kg/hm2,产值1.5万元/hm2,甘薯鲜薯平均产量30 t/hm2,产值约3万元/hm2,效益明显高于小麦、玉米。因此,种植高淀粉甘薯是贫困乡村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高产高淀粉抗病甘薯新品种阜徐薯6号的推广应用,不仅提高安徽省甘薯单产水平和甘薯总产,改善甘薯生产淀粉型品种单一、出粉率低、产量不高的现状;还可以促进甘薯加工制造业、饲料业以及养殖业的兴旺发达,进一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1] 史新敏,李洪民,张爱君. 五彩甘薯种薯“333”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08(S1):43-44. [2] 范泽民,朱玉灵,邢凤武,等.高产抗病甘薯品种阜薯24选育[J].安徽农业科学,2005(11):2048,2111. [3] 邢凤武,范泽民,朱玉灵.优质食用型甘薯新品种皖薯8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4(4):660,675. [4] 岳文菁.甘薯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闽东农业科技,2008(1):5-6. 选育机构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徐州市农业科学院,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四个名称一套机构,以下简称徐州农科所。前身机构铜山农事试验场创于宣统二年(1910年),7度迁址,20余次更名,百年延续未断,是国内创立较早、连续时间最长的农业科研机构。经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原仅一座10亩地的简陋庙址,发展成现在千余亩场地、基础设施齐全、专业优势显著、科技成果丰硕的现代农业科研机构,跻身于全国农业百强院所。 科研方向几度调整,着重应用开发研究,启动部分应用基础研究。育种目标由以往以高产为主调整为高产、优质、多抗、专用型品种为主;栽培技术研究从以往高产为主调整为超高产、轻型、高效、安全、集约栽培为主。育种方法由以往系统选育为主过渡到以杂交育种为主、系统选育为辅,启动分子标记生物技术用于辅助育种的研究。至2009年止,累计自育各种农作物新品种187个,其中17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1个品种在不同时期成为黄淮地区粮棉油作物主体品种,在20多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14.95亿亩,新创社会经济效益243.9亿元;研创和利用栽培新技术203项;引进鉴定推广的外地品种98个;在省级以上刊物累计发表论文1190篇,其中学报级167篇,主编或参加编写专著127部;获各级成果奖204项、259项次,其中国家级奖19项次,部、省级奖123项次。获国务院表彰1次,省政府3次嘉奖,市政府4次“先进单位”称号,连续3次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百强农业科研单位,在600余个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中一直名列前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