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贵州乡土建筑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 者:贵州省建设厅 编著 出 版 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2-1 版 次:1 页 数:222 字 数:130000 印刷时间:2006-12-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221073389 包 装:精装 内容简介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观念,人类的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贵州山地民族至今还在使用的干栏建筑可以说这两种性质都具备了。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说,在今天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和制度保证,要把干栏建筑的物质形态,即具体的干栏建筑本身保护下来,这项工作本身不会有太大难度;比较困难的倒是干栏建筑的非物质的这一个层面,这涉及到干栏建筑的工艺、功能以及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还有它内在的文化理念、文化记忆等等方面。如果说贵州干栏建筑真的是一种值得人们保护的文化遗产的话,那么,这项保护工作理所当然的就应该包括它的非物质性的这一层面,而只有这种保护才能够称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保护。 《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贵州乡土建筑》这本书的文字和图片,将会给人们提供有关贵州干栏建筑的许多丰富的地方性知识。我希望这本书在打开人们视野的同时,激发起人们欣赏、研究和利用干栏建筑的冲动,并在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和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过程中,进一步打开城镇的民族文化底蕴。 目录序 贵州乡土建筑的生态境域 贵州干栏建筑的历史叙事 贵州干栏建筑的文化生态学描述 贵州干栏建筑生态文化圈内的其他民居 后记 部分章节贵州乡土建筑的生态境域 建筑是人类从动物界分野出来,跨入到文化性的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尽管自然界中的一些低等动物也会从事建筑的构造,例如蜜蜂筑巢、鸟儿建窝、鼠类挖洞,但是这些都只是出于动物的本能,完全没有理念的设计和审美的想象贯注其中,更不必说因环境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功能的需要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建筑样式,而人类的建筑已经超越了本能的局限,成为构筑人类属己的整个存在性世界中的最重要的一个图景,建筑是人类家园最坚实的依托,也是人类最古老的大地艺术。德国哲人海德格尔对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有过充分的存在哲学的阐释,其实,人类“诗意地栖居”的意象和实践,恐怕就是通过建筑的创造发明而呈现的。 设想一下,从高空来俯瞰大地,你会看到什么呢?除了大海、森林、草原、沙漠、河流、群山、丘陵、湖泊这些自然界的宏大景观之外,还可以看到的就是点缀于这些景观之上的城市、公路、桥梁、村落,这些镶嵌在大自然中的高度人工化的显著标志就是建筑。在大地不同的区域上,人类创造出了风格各异的建筑。因为这些建筑的存在,茫茫宇宙中的这颗星球也就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建筑是人类最伟大的大地艺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