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桐梓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桐梓县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年)》的通知
释义

桐府办发〔2007〕50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桐梓县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年)》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桐梓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〇〇七年五月二十三日

桐梓县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年)

根据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结合我县实际,制特定《桐梓县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年)》。

一、桐梓县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以来,全县各级各部门高度关心残疾人,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全面完成了各项计划任务,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更加和谐,为残疾人服务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残疾人状况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素质普遍提高,我县荣获了“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称号。

(一)残疾人康复工作成效明显

“十五”期间,我县通过实施“视觉第一中国行动”、“香港健康快车”、“长江新里程计划”、“国家彩票公益康复项目”和“五个一”康复工程捐赠等活动,使2290名残疾人功能得到改善。五年来,全县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482例,聋儿语言康复训练64名,免费开展麻风畸残矫治手术10例,假肢装配64例,桐梓县假肢站还为全市14个县、市、区安装假肢483例,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77名,脑瘫儿童康复训练14名,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46名,低视力配镜41件,为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服务供应1356件,培训残疾儿童家长146人次。

(二)残疾人教育、就业工作得到加强

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通过实施“扶残助学”、“西部盲童入学”、“春雨行动”、“彩票公益金助学”等助学项目和社会捐助,使356名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城镇残疾人技能培训196人,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620人,盲人保健按摩培训14人,培训后就业率达92%以上。城镇新增就业263人,农村从业13810人。

残疾人就业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县城镇残疾人就业894人,盲人按摩44人,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62万元。我县选送两名残疾人参加贵州省第三届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了网页设计第三名。

(三)扶贫解困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县共有16280名农村残疾人摆脱贫困,其中13300人稳定解决温饱,残疾人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2794名残疾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和贫困救助。

(四)无障碍环境建设步伐加快

海校社区至新华书店段第一条盲道建成后,新华书店至步行街口两边盲道相继建成,河滨大道两侧盲道建设与改建的河滨大道共同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目前,全县盲道、坡道建设正逐步加强,新建、改扩建项目都已按国家标准进行建设。其他无障碍建设如公共场所免费为残疾人开放、电视台开设行间字幕、窗口行业手语服务、公共场所、厕所和楼梯的无障碍建设等正逐步完善和实施。

(五)宣传文体日益活跃

残疾人宣传、文体体育得到发展和提高。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场所免费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和服务。残疾人运动员在省、市残运会上共获得金牌7枚、银牌5枚、铜牌3枚,肢体残疾人段徐升、娄小龙还被指定参加全国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

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有效改善了广大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为残疾人同全县人民一道实现小康生活打下了基础。但是,由于客观条件和残疾障碍的影响,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和社会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相当多的残疾人贫困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基本生活难以稳定保障,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仍存在许多困难,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环境和条件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建设残疾人小康生活的任务还很艰巨。发展残疾人事业,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事业与我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二、“十一五”发展纲要的总体目标和指导原则

“十一五”期间,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现残疾人事业发展与全县发展目标相适应,统一标准,兼顾特性,同步实施,大体一致,建立和完善残疾人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环境。

(一)总体目标

残疾人基本生活总体初步达到小康水平。全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通过实施重点工程,使5300人(次)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帮助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组织实施残疾人危房改造,改善9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居住条件。将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85%以上,发展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城镇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得到职业指导和培训,就业率达80%。残疾人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体育活动得到普及。依法开展残疾人工作,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切实改善残疾人权益保障情况。残疾人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增强为残疾人服务功能。

(二)指导原则

坚持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兼顾特点,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残联协调、社会支持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贯彻“求真务实、持续推进”的方针,以提高为残疾人综合服务的能力和提高残疾人基本生活为重点,多为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坚持社会化工作方法,充分开发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倡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残疾人事业。充分发挥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的作用。通过规范化建设,形成机构健全规范、队伍稳定实干、服务功能完善的残疾人组织网络。激励广大残疾人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

三、任务目标

(一)康复工作

1、社区康复。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范围,依托社区医疗机构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力争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的比例增加,其中:城镇达80%以上,农村达70%以上。全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使2770人(次)得到不同程度康复服务。

2、视力残疾康复。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770例,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34名,家长培训10人,对盲人进行定向行走和生活技能训练服务13名。

3、听力语言残疾康复。实施项目救助贫困聋儿8名,聋儿听力语言训练33名,聋儿家长培训41人。

4、肢体残疾人康复。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33名,肢残儿童康复训练6名。

5、智力残疾康复。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33人,智力残疾儿童家长培训17人。

6、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服务。普及型假肢装配32例,辅助器具供应服务1178件,辅助器具配发253件,矫形器供应7件。

7、开展残疾人预防知识宣传,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残疾发生。

8、继续抓好“长江新里程计划”、“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二期项目、“彩票公益金残疾人康复”、“余彭年光明行动”等重点康复项目工作。

9、增加康复经费投入。按国家规定和康复工作的发展,康复经费按辖区覆盖人口,每人每年不少于0.3元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

10、增强残疾人康复机构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和规范村(社区)残疾人服务网络,每年举办1-2期残疾人康复管理与技术人员培训班。

11、通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得到医疗救助,促进康复专项救助制度建设。

(二)教育工作

1、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接受特殊教育7至15岁的视力、听力语言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85%以上。建立和完善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启动残疾儿童学前班。

2、积极推广汉语拼音盲文、中国手语。为盲人、聋人接受义务教育创造条件,提高特殊教育水平。

3、搞好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和残疾人自身特点,对1200名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就业率80%。根据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对农村有劳动能力的800名残疾人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增加对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的投入。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规定比例用于残疾人职业培训支出。

(三)就业与社会保障

1、依据国务院颁发的《残疾人就业条例》,依法推进残疾人就业,全面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的执行,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建立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力度,规范管理,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残疾人就业人数增加,完成城镇残疾人新增个体就业230人,按比例就业40人,集体就业105人,盲人按摩就业7人。推进残疾人职业培训,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需求的残疾人通过培训,就业率农村达90%,城镇达80%以上。

3、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镇残疾职工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扩大自谋职业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面。将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分类救助,做到应保尽保。

(四)扶贫工作

1、残疾人扶贫工作。继续将残疾人扶贫开发纳入扶贫工作整体规划,帮助7900名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基本解决温饱。对700名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2、残疾人危房改造。帮助9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危房改造。

3、采取多种方式扶贫。坚持走扶贫开发的路子,结合地域、产业及残疾人特点,以多种形式发动社会帮助农村低收入的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选择并落实能够使残疾人直接受益的项目,争取公司加农户、基地扶持等方式,继续实施“一帮二”扶贫,动员社会力量对贫困残疾人开展“帮、包、带、扶”活动,使各项扶持措施真正落实到残疾人户。

(五)文化体系

1、社会公共文化机构为残疾人提供服务。针对残疾人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社区(村)开展文艺等活动对应安排适合残疾人参加的项目。

2、培养发现残疾人艺术人才。选拔并重点培训一批特殊艺术人才,每2-3年举办一次残疾人艺术汇演,建立残疾人艺术人才库。

3、加大新闻宣传力度。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大力支持并减免费用,开办手语新闻和残疾人专题节目,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县体育场馆、各乡镇体育场所、设施要为残疾人体育训练提供方便。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残疾人达10%,其中参加特奥运动的智力残疾人增至7人。全国、省、市残运会的人数有所增加。

(六)组织保障工作

1、建立组织网络。每年按20%的比例推进、并最终完成90%的乡镇、80%的村残疾人组织建设,实现机构健全规范目标,建立服务功能完善的残疾人组织网络。

2、健全完善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发挥“代表、服务、维权”作用,做到有经费,有活动场所。

3、健全残联领导班子。加强各级残联领导班子建设,培养、选拔优秀残疾人干部。

4、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残疾人工作。组织志愿者开展文化、科技、法律助残,为残疾人提供志愿服务。

5、建好残疾人工作者队伍。造就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稳定实干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每年对乡镇残联专干培训一次,提高基层残疾人组织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6、规范和完善《残疾人证》的核发与管理,完成80%的《残疾人证》核发任务。

7、加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为残疾人综合服务的能力。县残联综合服务设施要为残疾人接受康复和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和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积极争取上级补贴资金,建设符合要求、规模适度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

(七)残疾人维权工作

1、根据修订完善后的《遵义市关于残疾人优惠政策的若干规定》,修订完善《桐梓县残疾人优惠政策实施细则》。

2、争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残疾人合法权益保障情况进执法检查和视察。

3、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把残疾人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纳入“五五普法”内容,搞好法律援助,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法律服务和援助。

4、认真贯彻《信访条例》,畅通信访渠道,为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大局服务。

5、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城市道路和公共建设在建、新建和改扩建项目中,应按国家规定的设计规范进行建设,配合市残联开展“全国无障碍城市”的创建工作。

6、重视发展信息交流无障碍。采用盲文、手语、字幕、特殊通讯设备等辅助技术,为残疾人接受和传播信息、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

(八)信息化工作

1、积极配合市残联办好“中国·遵义”遵义市残疾人联合会网站,推动残联系统公众信息网建设,实现残疾人事业资源共享,促进政务公开,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服务。

2、统一标准整合现有数据库,逐步建立完善残联系统综合业务数据管理系统。

3、配备专职信息员,并定期培训。

四、完成“十一五”任务的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把残疾人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残联协调、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兼顾特点,加大投入,加速发展,建立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残工委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财政部门要将残疾人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强残疾人事业经费管理、监督,努力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民政部门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权益,加强社区建设,指导社区组织做好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文体生活、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各项保障工作。教育部门要将特殊教育发展的目标和途径落到实处,切实保障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努力建立健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卫生部门要在残疾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医疗康复机构,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康复工作,组织配合协助开展好残疾人康复项目工作。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把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纳入全县劳动保障工作规划中,统筹考虑,并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残疾人就业,做好残疾人社会保障,保障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依照《劳动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残工委其他成员单位要按照《纲要》规定的任务和要求,认真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十一五”纲要完成提供保障

加大财政对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等各项工作的投入,促进各项任务完成。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加,继续搞好“五个一”康复工程捐赠、教育、扶贫等项目的实施,获得更多资金支持。依法征收、管理、使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残疾人事业费的审批、管理、使用监督,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残疾人和发展残疾人事业上。

(四)加强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

全面加强完善县残联、乡镇残联及村(社区)残协建设,建立以县残联为主导,形成机构健全规范、队伍稳定实干、服务功能完善的残疾人组织网络。按照《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章程》规定,坚持好残联组织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城市社区和乡镇要结合“四民社区”和“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建立完善残疾人组织,乡镇残联要有一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已整合的社区要全部建立残协和基本配备残疾人专职委员,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80%的社区要有残疾人活动场所,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加强残联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造就一支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高素质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营造好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扶残助残的传统美德,把扶残助残作为创造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寨的重要内容,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宣传,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宣传媒体要不定期开展专栏、专题宣传报道残疾人工作和助残先进事迹和典型。

普遍开展志愿者助残活动,切实为残疾人提供服务。深化实施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壮大助残志愿者队伍,确立帮扶关系,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服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9: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