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释义

图书信息

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3月1日)

丛书名: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

平装:250页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32

ISBN:7214060299, 9787214060297

条形码:9787214060297

内容简介

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一个全球性现象:每一个与国际金融与商品市场相联系的经济体都受到了冲击。《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不仅意在表明中国无法逃避资金流动和贸易急剧下降的后果,而且还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中国历史的新视角。大萧条是现代中国的分水岭。在以金本位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中国是唯一使用银本位的国家。国际银价的波动侵蚀了中国的货币体系,并破坏着中国的经济稳定。为了应对严重的通货紧缩,国家对市场从自由放任转向调控干预。用不同的外汇标准构建新的货币体系,要求审慎的政府管理;最终经济复苏与币制改革的进程导致了整个中国经济政治化。通过对大萧条冲击与其后经济复苏过程的分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考察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关联下,国家—市场关系的转变。

编辑推荐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历史,由于当时各国都已纷纷摆脱银本位,世界货币体系由金本位主导,而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几乎唯一仍采用银本位的国家,因此当世界上其他国家作为商品的白银价格发生波动,就会对中国的金融和经济生产带来直接的冲击《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棉纺业、缫丝业在大萧条中的表现具体演示了这种传导效应当终于无法承受这种冲击之时,国民政府不得不积极地进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这场由政府主导的币制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和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的挑战尽管以摆脱银本位的法币改革初时颇见成效,佃外汇储备始终不足、对财政金融管控不力,都为中国经济后来更大的混乱埋下伏笔。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城山智子 译者:孟凡礼 尚国敏 注释 解说词:唐磊

目录

译者的话导论

银本位的中国: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大众预期与金融危机

市场、政府和货币体系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两次危机及其后本书结构上卷通货膨胀与自由放任的年代:1931年之前的经济趋势

第一章 银本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国

中国的银本位

作为货币或商品的白银

作为白银交易商的银行:平价与市场汇率

白银价格及其对中国货币供应的影响小结

第二章 工业化的到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纺织业

棉纺业

缫丝业小结

第三章 公司负债:资本积累问题

资本积累:企业家的初始问题

寻求贷款与银行贷款合同条款

债务与公司管理

小结下卷萧条年代,1931-1937年:经济与政治的转变

第四章 农村崩溃

农产品价格的下降

农村地区的贸易状况

农村金融机构的崩溃

农村的崩溃:一个城市问题小结

第五章 工业萧条

缫丝业

棉纺业小结

第六章 上海金融恐慌(1934-1935年)

城市繁荣的幻象:1929年10月至1931年8月

银行延误清偿:1931年9月至1934年6月

上海金融恐慌:1934年6月至1935年11月小结

第七章 应对危机:1935年11月的币制改革

币制改革的外交背景

1935年11月4日的币制改革

从大萧条中复苏小结2

第八章 成就与局限:经济政策与国民政府再考查

缫丝业的复苏

棉纺业的复苏

农村金融的重建

小结结论

银本位与中国的工业化

货币体系的政治经济学

中国与世界经济译后记

后记

本书翻译分工如下:导论、唐磊、孟凡礼译;上卷(第1-3章),尚国敏译;下卷(第4-8章)及结论,孟凡礼译。全书由唐磊统校。限于译者水平,本书难免舛错之处,祈请方家指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