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扁豆菌核病
释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扁豆菌核病

英文名:Hyacinth dolichos sclerotinia rot

病原中文名:核盘菌

病原拉丁学名: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

病原分类地位:子囊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豆类

主要为害部位:茎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近地面的茎基部或近地表分枝附近,初呈水渍状,后变灰白色,皮层组织变干:呈纤维状,潮湿条件下生出黑色鼠粪状菌核。

病原形态特征

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称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与冬瓜菌核病菌相似,但菌核略小。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扁豆田里病残体上或混在堆肥及种子上越冬。翌年,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成熟后,将囊中孢子射出,随风传播。孢子放射时间长达月余,侵染周围的植株。此外,菌核有时直接产生菌丝。病株上的菌丝具较强的侵染力,进行再侵染扩大传播。菌丝迅速发展,致病部腐烂。当营养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菌核,菌核不经休眠即萌发。该病在较冷凉潮湿条件下发生,适温5~20℃,15℃最适,子囊孢子0~35℃均可萌发,以5~10℃最有利。菌丝在0~30℃能生长,20℃最适。菌核形成的温度与菌丝生长要求的温度一致,菌核50℃经5分钟致死。病菌对湿度要求严格,在潮湿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长期积水,1个月即死亡;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但不易萌发。菌核萌发要求高湿及冷凉的条件,萌发后子囊的发育需要连续10天有足够的水份。相对湿度70%,子囊孢子可存活21天;相对湿度100%只存活5天;大田条件下散落在豆叶上的子囊孢子存活12天。病菌的接种体及菌丝侵染扁豆时,要求植株表面保持自由水48~72小时,相对湿度低于100%,病菌即不能侵染。扁豆菌核病一般在开花后发生,病菌先在衰老的花上取得营养后才能侵染健部,受害期较长。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子及进行种子处理。从无病株上采种,如种子中混有菌核及病残体,播前用10%盐水浸种,再用清水冲洗后播种。(2)轮作、深耕及土壤处理。有条件的可与水稻、禾本科作物轮作;收获后马上进行深耕,把大部分菌核埋在3厘米以下;在子囊盘出土盛期中耕,后灌水覆地膜闭棚升温,利用高温杀死部分菌核。(3)勤松土、除草,摘除老叶及病残株。从初花期开始,坚持进行数次。(4)覆盖地膜,合理施肥。利用地膜阻挡子囊盘出土,要求铺严。此外要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有条件的可铺盖沙泥,阻隔病菌。(5)重点抓生态防治,必要时喷洒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0%多霉灵(多菌灵加乙霉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60升,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6: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