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傩堂戏 |
释义 | “傩堂戏”是土家族的一种祭祖活动,又受到中原文化及巴、楚文化的影响,有着比较明显的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笃信巫术的文化痕迹。它融巫术、原始宗教和戏剧为一体,成为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戏剧,据说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不断充实、扩展和完善,形成了以傩仪、傩戏、傩舞、傩技为主要形式的傩文化,至今仍然活跃在黔东北的村村寨寨。 概述傩堂戏,流行地域较广、涉及民族众多,是傩戏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品类。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傩堂戏又有傩愿戏、傩坛戏、傩神戏、还傩愿、神戏、鬼脸戏、端公戏、师道戏、土地戏、师公戏等称谓。这种戏在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广西、 云南等首(区、市)的汉、苗、土家、布依、侗、毛难、仡佬等民族中都有流行。从现存《梁山土地》等剧目来看,傩堂戏与"梁山灯戏"颇有渊源。 在贵州东北部乌江沿岸土家族聚居区的德江、思南等县,民间还完整地保留着享誉海内外的“土家族傩堂戏”。其神秘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蕴,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强烈兴趣,相关的学术研究至今仍然绵延不绝。 傩堂戏是一种佩带面具演出的带有宗教色彩而具有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民族戏剧雏形,被戏剧界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涉及内容有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历史学、神话、语言、戏剧、美术、音乐及舞蹈等,有茅山教和师娘教两派。表演的核心是“冲傩还愿”、“酬神娱人”,紧紧围绕神、鬼、人这一轴心开展活动,因而出现“傩祭”、“傩戏”、“傩技”表演形式和傩面具、法器、傩服饰等道具。神案和开坛、开洞、闭坛活动禁严、神秘、肃穆,而又娱神娱人;傩戏表演动作夸张、豪放、变化性强、旋转幅度大,有“踩八卦”、“踩九卅”之舞步;唱腔质朴,语言诙谐、风趣;音乐独特、内容丰富;服饰古朴简单,有头扎、法衣、法裙;面具形态怪异、夸张、滑稽幽默,有半堂戏12个面具和全堂戏24个面具之分;法器大小尺寸、图案、质地规定严格、富有象征意义,其来历大多有一神奇的传说。傩技表演中的开红山、上刀梯、刹铧、钉鸡等绝技,神秘而又神奇。观看傩活动表演,可以获得娱乐的享受,体验到一种信仰的满足感,在神秘而又具有惊心动魄的傩技中感受到神的威严,在酒足饭饱之后,享受到傩戏带来的欢快,同时,在你游途疲劳时,享受到麻糖水、糖梨、熬熬茶等美食、土特产的凉爽。 参见百度百科“踩堂戏”。 溯源傩堂戏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人的"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生时期,那时苗族先民就崇拜鬼神,认为"灵魂不灭",祖先死后其魂魄便脱离躯壳而存在,为了使子孙得到祖先保佑,便对祖先"亡灵"进行祭祖。到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凤凰属楚地,"楚人信巫鬼,重祭祖",酬神祭鬼更加盛行。在这种酬神祭鬼活动扒 由巫师演唱祭奠词曲,"形成定格。唐宋时,宗教仪式流行,造神活动日增,祭神词曲大发展。至元明之际,"摊愿神戏"开始出现,但没有专门的戏曲艺人参加,主要是由苗巫师扮演,是巫师在进行法事时在厅堂于夜间演出,剧目较少,且具有浓重的迷信色彩。清至民国摊堂戏在凤凰达到鼎盛时期,清初,开始有民间艺人参加巫道跳神扮演;清末至民国,民间艺人从巫道跳神中分离出来,进行了艺术和技巧的创造,出现了职业性的傩堂戏班,并一直延续至今。所以说摊堂戏是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祭神戏剧。 生长在武陵山的土家先民,因受地势崎岖不平、交通信息闭塞、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生存条件恶劣和其它人为宗教无法传入的影响,民间信仰的原始宗教,巫觋崇拜、自然神崇拜和祖先神崇拜的巫傩祭祀仪式自然已就成了土家地区的民风民俗,因其缺乏甚至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伦理理论,是一种庞大而混杂的民间宗教信仰,作为土生土长的道教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为了立教和传教,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自觉与不自觉地将道教的经典教义和神谱融入了民间的巫傩祭祀活动。勤劳、朴实、勇敢、聪明、善良的土家人在道教经典教义的感悟下,把道教信仰和神祇供奉纳入了巫傩祭祀仪式。久而久之地形成了集宗教信仰与民俗祭祀活动为一体的独特的民族民间戏剧傩堂戏。在傩堂戏的傩坛布置上,完全可以清楚地看到道教神在傩坛中的地位。一是从历史上看“道教源自战国时,兴起于燕齐,神仙方士自称能炼出长生不死之丹药,飞升成仙。后来在吸取巫术,阴阳五行、谶纬之术等理论后,逐步演化为道教。”⒆在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著名鉴真和尚出生入死,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郭沫若先生赞道:“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至今在日本唐招提寺内供奉着中国鉴真和尚的塑像。可以说,在唐朝,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已经开始对外传教,而佛(释)教则是在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游天竺(今印度)取经,不可能下子融入巫傩文化圈。二是从傩堂戏自身的内容看:(一)在傩坛中,除了在桌上供奉土家人崇拜的祖先神“傩公傩母”塑像外,其余主坛神案均为道教最高神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及其它若干小神。三清神是用纸绘画的三轴彩画,上面除绘有一位主神外,下面均有若干小神,每轴神案彩画按其殿位分别悬挂于自己的殿内。三清殿是掌坛师在演出之前用竹子编扎并集剪纸、绘画、书法、建筑于一体的彩楼,是为了营造一种森严肃穆的宗教氛围而特意编扎的。(二)在《师坛图》上,每坛都顶敬“茅山启教”和“药王会上”。据说,“药王会上”是历代著名道医祖师的总称。诸如彪炳史册的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就是其中赫赫有名的道医代表。在德江掌坛师中,他们或多或少地会一些中草药单方,且均系祖传秘方。稳坪镇铁坑村掌坛师张毓福先生行医三十多年,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三)在傩祭仪式中,“开坛”法事首先参拜和躬请的是道教最高神“三清”和大神“玉皇上帝”,在《敬灶》仪式中有“凶秽消散、道气长存”的词咒;在傩戏剧目中有“八仙庆寿”……等等。三是从傩堂戏与道教的区别上看,傩堂戏与道教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它们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一)两坛在祭祀之前都要在主家住宅中堂精心设置祭坛。书写神位、布置神案、摆设供品。只是傩坛中供奉有“傩公傩母”和“地傩小山”的雕像而矣。其它神祇大至相同或接近。同时两者使用的道具、法器、服饰、供品均已相似。(二)请师酬神参神仪式相同,民间道士与傩戏掌坛师既是信仰者又是“法事”的职业主持者。同时还分别是各坛的演员。(三)使用符咒、口诀、方技术数的目的都是为镇斩邪鬼、禳灾纳吉、治病防疫而施。然而他们之间的不同点主要表现为傩坛有独特的面具,道坛没有;道坛有树“幡”朝“幡”仪式,傩坛没有;傩坛为生而演,不为死而作;道坛则是为死(亡)者而做,不为生而作。傩堂戏是以娱神与娱人的形式达到驱邪逐鬼、禳灾纳吉、合家幸福等实用目的。道教的做斋则是对死(亡)者以灵魂超度的形式达到脱离苦海,飞升天国,保佑后人的虚幻主义。但是,道教打醮仪式的目的与傩堂戏的目的非常接近。至于两者的区别不止上述这些,在这里只是个抛砖引玉。由此可见,道教给予了德江傩堂戏以生命,傩堂戏反过来又为道教发展注入了活力生机,提供了土壤。它们在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互为条件、相互利用、相互联系、相互发展又相互区别的关系。 土家族傩堂戏的源流除了古文献记载外,民间传说也很多。这些传说多与祖先崇拜、巫舞文化有关,内容主要是傩神爷爷和傩神娘娘繁衍人类。这也印证了土家族傩堂戏的族属关系。土家族把傩神爷爷和傩神娘娘看作自己的祖先。后来,子孙们治病、消灾、求子、延寿等都要祈求自己的祖先傩神爷、傩神娘,而且据说每求必应,土家人称之为“冲傩还愿”。求祖先降福,总得让他们高兴,总得酬谢,于是就有了酬神、娱神的仪式活动。同治《来凤县志》记载:“村民颇信巫觋,疾病不服药,多听命于神”,“一日还傩愿,延巫屠承,设傩王男女二像,巫戴纸面具,饰孟姜女、范七郎,击鼓鸣锣,歌舞竞夕。巫之类不一,还愿皆曰跳神。”这些仪式活动就演变发展成土家族傩堂戏。傩堂戏的发展过程,先是傩仪、傩舞,然后产生傩戏。傩舞源于遥远的人类蒙昧时期。先民们在同包括奇虫猛兽、疾病瘟疫在内的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通过化妆护面后,在鼓乐声中奔腾呼号、冲杀跳跃的原始歌舞。这种原始艺术文化的“妆身护面”形象,为傩戏的形成产生了重大作用。随着巫术礼仪的发展,傩舞相应诞生。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原来驱鬼消灾的祭祀仪式, 逐渐增加了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缅怀祖先、赞颂智慧、劝人去恶从善以及传播生产知识等内容,这就逐渐形成为兼备宗教、娱乐性质的祭祀风俗歌舞,成为一种古朴的民间艺术。傩堂戏就是在傩舞的基础上,增加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并吸收了诸种戏剧因素发展起来的。 剧目按内容其剧目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为始祖戏内容,剧目有《天仙送子》《白旗先锋》《搬开山》《搬土地》《搬算匠》《搬童儿》、《白望送娘》《开山砍五路财》等等,都是一些表示酬神还愿的古代戏种。 第二类是正本戏,又可分为大戏、小戏和折子戏三种。大戏剧目有《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陈世美不认前妻》《双上坟》《四下河南》《汾水河》《赶斋记》《八仙图》《万花楼》《二度梅》《刘海砍樵》等等,它们都是传统戏内容。 小戏剧目有《三宝舞龙》《雷交锤》《白猿戏晋》《勾头催粮》《检田螺》《正二边筐》等等,它们都属地方性的戏。折子戏剧目有《庸堂会》《芦林会》《池塘会》《金桥会》《楼台会》《安安送米》《打芦花》《车江别》和《梁祝姻缘》等等,为人们喜闻乐见。 此外,还有《开洞》、《开路将军》《押兵先师》《开山莽将》《关爷斩蔡阳》《霸王抢先锋》、《李龙》、《歪嘴秦童》、《梁山土地》、《勾簿判官》、《钟馗斩鬼》、《安安送米》、《八仙庆寿》等等都是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著名剧本。傩堂戏剧目数量较多,粗略统计有几百个。但各地数量多少不一。仅贵州省德江县流传的剧目就多达百余个,被傩文化学界誉为"摊堂戏之乡"。 伴奏傩堂戏虽为锣鼓伴奏,没有管弦乐,但节奏明快,曲调流畅,剧情幽默风趣,还富有古老而浓郁的神秘色彩。它都是用地方语言唱出来的,通俗易懂,最受当地民众喜爱。人们称赞它有"土、俗、纯、细"四大特色。"土"与"俗"即再现当地古风古俗,技巧通俗简单,有一种古老而原始的毫无掩饰的自然美;"纯"与"细"即表演细腻,人情人理,反映民众生活、劳作,纯朴逼真。它的曲调唱腔发展至今约有二三百种,丰富多彩,皆随内容而变化。目前最主要和最流行的有月你的"十二大腔",又称"十二大调"。十二大腔又有"傩堂腔"和"高台腔"之分。"滩堂腔"包括"开山调"、"先锋调"、"师娘调"、"搬算匠调"和"童儿调"等五大调,皆是具有浓厚的酬神色彩的古老原始唱腔。高台腔也叫"五竿调",它包括"姜郎调"、"姜女调"、"庞氏词,、,白望调,、"表堂调"、"卷子调"和"安安调。七个大调,表达人间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死歌哭,唱到悲哀处催人泪下,演到欢喜时令人鼓掌称快。 表演在德江县,现在就还有130多“坛”傩堂戏在民间活动,每坛有一位“掌坛师”(当地称“土老师”),演出时少则三五人,多则十来人。傩戏演出与傩坛祭祀交织在一起,分为祭祀、开洞、闭坛三个部分。每当从事此项活动的“土老师”头戴面具,身穿“法衣”,在庄严肃穆、香烟缭绕的“神案”前,在鼓、锣、丝弦、唢呐的伴奏声中“开坛”,或跳神唱戏,或占卜问卦,或为祈愿人家通报神祇意旨、祸福吉凶时,特别是当牛角和司刀这两件特殊“乐器”发出森严悲壮之声时,总会勾起一些潜藏于人们心灵深处的“万物有灵”的原初情愫。土家族的先民相信,在他们的周围还存在着一个鬼神的世界,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着人世的一切,只有顶礼膜拜、祈祷,用巫术、符咒、舞蹈等仪式,才有可能影响它们,避疫逐鬼,驱邪化凶,降福呈祥。在土家族人看来,任何神灵,即使是凶神,只要自己诚心实意地去“许愿”、“还愿”、 “酬敬”,也能够使它回心转意、与人为善。这里蕴含着土家族人宽厚、善良的民族本性。 傩堂戏的传承主要是口传面授,家传与师传相结合。要拜师才传法,而“绝法”不传一般弟子。土老师(即巫师)一般都有较好的表演才能和惊人的记忆力,他们往往一字不识,但能背诵许多剧目的全部戏文。由于师传关系,土家族傩堂还有许多“教派”。 傩堂戏班子称“坛”,少则六七人,多则十五六人,班主称“坛主”或“掌坛师”。演出时间少则一天,多则半月。傩堂戏又有“面具傩”与“开面傩”之分,演员带面具表演的称“面具傩”;不带面具开面化妆表演的称“开面傩”,而最能体现傩堂戏特色的则 是“面具傩”。傩堂戏的主要内容是傩堂正戏。即是还愿仪式中戴面具表演的二十四个戏,又分为前十二戏和后十二戏,它同傩坛祭祀紧密配合,共同完成祈祷酬神的任务。法师们认为傩堂二十四戏之神分别关在桃园三洞里,负责掌管三洞的是玉皇大帝亲自封派的唐氏太婆。傩坛每次唱戏都要由“地盘”土地(演员扮演)到桃园三洞去请唐氏太婆开洞,放出二十四戏之神。故老艺人们把正戏分为“上洞”、“中洞”、“下洞”三部分。 表演形式,包括歌舞、说唱、戏曲三种类型。傩堂戏是一种宗教祭祀色彩很浓的戏剧,演出前要举行复杂的法事。首先,傩师在堂屋或堂屋外的院坝精心布置傩堂神案。堂屋正面或院坝正对堂屋的一面布置竹子编扎的彩楼牌坊,称为"三清殿"。"三清殿"前置一神案桌,桌上供棒司傩大神---傩公和傩母的木雕头像,摆放令牌、神卦、司刀、玉印、牛角、牌带、马鞍等法物。牌坊正面悬挂"三清图"和"师坛图"。"三清图"是绘在纸上的三轴彩画,每轴画上有众多神祇。"师坛图"是历代摊坛祖师神位图,其上写着傩坛历代祖师传承表。演出前,傩师身着法装首先虞诚地祭拜"师坛图",祈求历代祖师保佐演出获得圆满成功。演出结束,傩师要在"师坛图"前举行谢师仪式。法事施行的全过程充满着森严、肃穆的气氛,使人感到已进人一种神秘、恍惚的"神化"境界。 无论在傩堂祭祀仪式还是在戏剧表演中,都有传统歌舞出现。其歌唱以一唱众和的形式为主,唱腔多属一个曲调多段唱词的上下结构,段与段之间全由锣鼓过渡,曲调简单,节奏自由,口语性强,带有吟咏意味,富有山民歌风。伴奏乐器不用弦乐,是“人声帮腔,锣鼓伴奏”,故傩戏又称为“打锣腔”。舞蹈分单人、双人、三人和多人舞。在歌舞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了有人物名称,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戏剧表演。 在傩堂正戏中不少节目属于说唱形式。这种形式通常是由一个人表演,由于要叙述一个较为曲折的故事,演员常常要表演几个角色的声腔、动作。这种说唱表演艺术曾在历史上对中国戏曲发展影响颇大。尤其对戏曲剧本的创作与唱腔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说唱的方式,一般说一段故事,唱一段曲子,说说唱唱,不断反复。 傩堂戏的表演程式,有它自身的风格特点。首先人物出场有一定的程式。如洞婆出场走 “半边月”,地盘出场走“大团圆”。人物较多的场面,则有“大穿花”、“小穿花”等。 在表演动作上,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如地盘出台的动作,其颈项直伸、上身僵直、头与臂同时前后伸缩,机械而滑稽,颇有幽默感,称为“凤点头”、“米筛花”。武将出场有“ 架子路”、“跑马路”、“拉凤毛”、“照鼓房”、“掸凤尾”等动作。其它牛罗出场有“ 蛤蟆晒肚”、“倒挂杨柳”、“童子拜观音”等套子。 面具,也叫脸子壳和脸子,主要用于表演正戏的节目。其形象大多是根据傩戏中传说的神祇或戏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雕刻的,往往带有浓厚的民间想象成分,因而,在面具的造型中,渗透着土家人心理特征以及对剧中人物的审美评价,或夸张,或装饰,或褒或贬,善恶分明。神祇面具有二十四个, 分别代表戏中的唐氏太婆、干生八郎等。每一个面具都有一个传说故事。面具为后来戏曲化妆的脸谱化起了先导的作用。 傩堂戏的服饰、道具和舞台背景比较简单。道具不太讲究且简陋。服饰,尤其是正戏, 基本保留了傩坛巫师的装扮形象。一般穿法衣、法帽、罗裙、女绣花便衣。仙官、武将则穿甲及龙袍等。其法衣为白色底子,红色图案,青布镶边。 正戏的演出,一般都在“还愿”户主家的堂屋或晒坝进行。其舞台背景是这样的:以“ 香”或“大门”背为底,布置朝牌、令牌、师牌、牛角、司刀、玉印、马鞭、头扎等法物。神案桌几下还供有地摊小山神像。神案背后是五张彩画的“三清图”和“师坛图”,正中三 张便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的三位神像。 分类在德江的“土家族傩堂戏”中,还有一些非常独特的“绝活”,十分高难惊险,如“踩刀祭”、“溜铧口”、“翻叉耍”等表演,无疑是继承了古代巫术用符咒威力进行表演的传统。观看这类表演时,观众都是屏住呼吸,提心吊胆,叹为观止。 踩刀祭比如“踩刀祭”,踩“地刀”时,是把一排锋利的大钢刀刀刃朝上置于地面;踩“天刀”时,则把若干大钢刀刀口朝上置于木柱之上排列为楼梯状。祭祀开始时,“土老师”身穿法衣,赤脚,一边画符念咒,一边从容不迫地走上刀刃,如履平地。 溜铧口“溜铧口”则是把若干铁铧口(有时用砖头)全部用火烧红,排列在地上,由“土老师”光着脚板逐一走过。 翻叉耍“翻叉耍”则更为惊心动魄,“土老师”为了降伏恶鬼,要用钢叉向另一个扮演恶鬼的“土老师”的咽喉或胸膛用力投掷过去,而对方则要用单手准确地接住飞来的钢叉…… 正戏傩堂戏的主要内容是傩堂正戏。即是还愿仪式中戴面具表演的二十四个戏,又分为前十二戏和后十二戏,它同傩坛祭祀紧密配合,共同完成祈祷酬神的任务。法师们认为傩堂二十四戏之神分别关在桃园三洞里,负责掌管三洞的是玉皇大帝亲自封派的唐氏太婆。傩坛每次唱戏都要由“地盘”土地(演员扮演)到桃园三洞去请唐氏太婆开洞,放出二十四戏之神。故老艺人们把正戏分为“上洞”、“中洞”、“下洞”三部分。“上洞”包括《扫地和尚》、《开洞》、《开路将军》、《点兵仙官》、《引兵土地》 、《押兵仙师》、《水路神祇》等。这些戏全是为请神还愿服务的。 “中洞”部分的主要剧目是《干生赴考》。这是一个由几个片断联缀而成的“串戏”。包括《干生八郎》、《杀牲九郎》、《算命郎君》、《九洲和尚》、《王婆卖酒》、《打菜仙姑》、《牛高卖药》等十七个片断,总称《买猪》。同“上洞”相比,这部分在戏剧的特性上有了可喜的进展。首先,剧中角色由一人发展到数人,表演上已由一人念唱说做变为有对话,有简单的分场,形成一个在主题贯穿下由多个片断组成的“串戏”。这种形式,可长可短,可多可少,十分灵活。傩堂戏历来是通宵达旦演出的,常根据主人家和观众的情绪来确定“串戏”的起讫,并尽可能满足观众朴素的审美要求。如《买猪》就是通过一个叫干生的书生与帮他挑担的琴童在赴京赶考途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展开的。如果主人家高兴,观众情绪好,演员是在“条纲”之内,可以即兴发挥。由于剧中琴童是个丑角,秃头、歪嘴、驼背,其丑无比,他的怪相,怪动作,奇腔怪调,加上干生不时用猪尿脬打他的秃头,时时引起农民观众的捧腹大笑。这种粗犷、通俗、滑稽、幽默的表演,实际上反映了土家群众的审美要求与审美情趣。 “下洞”是一些驱邪斩魔、追鬼打鬼的神仙道化戏,包括《开山将军》、《二郎镇宅》、《钟馗戏判》等。这些戏虽然也有人物情节,但除了申名表姓、冥冥祭语之外,大多没有道白与对话,全由装扮之鬼神在起伏变化的锣鼓声中作哑剧式的表演。一般法师表演技术都较高,不仅能腾空跳跃,旋转自如,而且酬酢翩翩,隐形匿影。加上鬼神狰狞凶悍,咄咄逼人,充满了阴森恐怖气氛,所以在群众中有“鬼戏”之称。 除了“三洞”正戏之外,还有一些古老的傩堂戏剧目。它们既不在“三洞”之内,又不属外戏之列,但它却具有正戏的许多特点:如在装扮上必须带面具,在内容上带有宗教色彩 ,演出背景同样要有神案布局和三请神佛图等。 黔东北土家族的傩堂戏文化黔东北土家族的傩堂戏是独具特色的,它属于傩戏,是中国大地上众多傩戏中的一分支,它与彝族的变人戏(又名撮泰吉)、师公戏、师道戏、坛灯戏、地戏等等有区别,当然与傩、傩仪及傩戏有必然联系。但是傩堂戏不能等同于傩戏,倘若如此,我们就不用讨论了。傩堂戏是土家人在堂屋或摆手堂中(今天发展到院坝或庭院中表演)所进行的娱神悦人活动,才谓之傩堂戏土家族的傩堂戏。与土家族的音乐舞蹈、戏剧(目)紧密相关,面具、服装、道具、唱腔及唱词更是与土家人生活紧紧关联。傩堂戏文化中,傩堂戏是整个文化因子中最重要成分,一切以这中心为展开和延伸,因此,称之为傩堂戏文化;所有表演、展示营造气氛都是为其服务的,即傩堂戏中表演的阳戏和阴戏、仪式和仪轨、绝技和绝活使用,及其的面具、道具、服装;演唱中音乐、唱腔、唱词、舞蹈表演中的文舞和武舞等等形成一个非常神秘的文化群,曲六乙先生曾撰文说,傩戏由于民族、地区和文化积淀的不同,与母体傩祭活动孕结方式的不同,以及处于不同的发展层次,而呈现出不易辨识的相当复杂的架构,而黔东北土家族傩堂戏表演集中到冲傩还愿,消灾纳吉,祝寿诞生,清宅安神等方面,戏剧表演多是《关公斩蔡阳》、《甘生赶考》、《唐王叫化》、《安安送米》等阳戏方面。娱鬼神的阴戏基本上作附属节目,可见这已从娱神完全转向娱人了。加之傩堂戏表演中插科打诨的道白,更加地方文化活动化;在土家族地区,傩堂戏班子几乎遍及各个村寨,其成员由情趣相投的村民自愿组成,多者二十余人,少则六七人,傩堂戏的传承主要靠口传面授,家传与师传相结合,土老师一般都有教好的表演才能和惊人的记忆力,他们有的虽然一字不识,却能背诵许多剧目和全部戏文,声望很高,往往成为坛主;土家傩堂戏,在黔东北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尤其在贵州省沿河、德江、思南、江口、印江、石阡、松桃等县市流传,成为普遍文化现象。 史料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在小说《神巫之爱》中,对这一带傩堂戏的演出有十分传神的描写:“他(指神巫)头缠红巾,双眉向上直竖。他脸颊眉心擦了一点鸡血。红缎绣花衣服上加有珠绘龙虎划黄纸符咒。手持铜叉和镂银牛角。一上场便在场坪中央有节拍的跳舞着,还用呜呜的调子念着娱神歌曲。他双脚不鞋不袜,预备回头赤足踹上烧得通红的铁犁。那健全的脚,那结实的腿,那活泼的又显露完美的腰身转折的姿势,使一切男人羡慕,一切女人倾倒。那在鼓声蓬蓬下拍动的铜叉上圈儿的声音,与牛角呜呜喇喇的声音,使人相信神巫的周围与本身,全是精灵所在。” 传承德江县是贵州省文化厅命名的“傩戏之乡”。1987年11月26日至12月6日,以贵州德江为主体的“贵州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在北京隆重展出,共展出傩戏面具235面,其中德江占107面,并进行“土家傩堂戏”汇演,引起了海内专家学者强烈反响。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先生惊称:“中国不但有长城,没想到还有傩戏,是很值得研究和保护的文化瑰宝。”期间全国30多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其中《人民中国》、《中国建设》杂志以“中国德江土家傩文化”为题,并用英、法、德、日等多国文字向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传德江“土家傩堂戏”。 昔日享誉海内的德江“土家傩堂戏”今朝为何难觅?据该县有关部门调查,上世纪80年代全县有傩堂戏近100坛,“土老师”400多人,主要分布于稳坪、木叶、新滩、文化、路青、桶井、平原、楠杆、关庄、共和、银丝、煎茶等乡镇的土家山寨,由于抢救和保护及宣传力度不够,随着时间的流逝,民间老技人相继去逝,年轻人因种种原因不愿学习,许多口碑、文字等资料已流失于民间,又由于受到现代外界汉文化的冲击,许多有保存价值的东西已“汉化”和“西化”。一些“端公先生”(即傩堂戏中主演员)向记者倾诉,他们很想把这些民族文化瑰宝传授给年轻一代,可他们嫌这些东西土、丑,哪有心思去学?这次,刘先生一行逛遍了德江县城和部分乡镇,均未买到土家傩堂戏面具和服饰及书籍等纪念品。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协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有关学者专家在考察德江“土家傩堂戏”后都感叹:民间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一样,都是一次性的,一旦毁灭,无法再生。为尽快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建议有关部门建立“德江土家族傩堂戏文化保护圈”,让人们通过对古傩文化的了解,从深层次上挖掘本土文化的内涵,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促进当地文明的发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