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释义

简介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成立于2011年7月,由原公共卫生学院(2005年成立)和管理学院(2005年成立)合并而成。是重庆医科大学重点建设的以预防医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为主要特色的多科性院系。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设有: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妇幼卫生与儿童少年卫生学、遗传与优生、卫生检验、卫生毒理学、卫生经济与管理、医学心理学及医学伦理学、医事法律、人文艺术等13个专业教研室;医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循证医学研究中心、卫生统计与信息咨询中心、食品安全检测中心4个研究中心和公共卫生实验教学中心;学院办公室、院党总支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3个行政科室。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拥有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为中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95人,其中教师84名,有教授11名、副教授31名、讲师33名,有博士生导师2名,专职硕士生导师40名,兼职硕士生导师25名; 有获霍英东教育基金奖的教授、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名,重庆市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3名、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名、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名;重庆市教委中青年学术骨干6名;重庆市“五个一批”优秀理论人才3名;15位教师在全国和省级学术机构担任副理事长、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理事职务;6名教师担任多种专业杂志常务编委和编委;5名教师担任政府各级部门专家顾问。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具有较强的综合办学实力。拥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以及公共卫生专业硕士(MPH)和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专业学位授权点。可招收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研究生。设有预防医学、卫生检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经济管理、医事法律、应用心理学7个本科专业(方向),在校本科生2100余名。

有重庆市重点学科3个(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遗传学),省级精品课程1门(卫生统计学)。先后主持科研项目13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0余项,国际合作15项,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50余项,总经费达2100余万元。获得科技成果奖22项,其中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0项。出版专著25部,教材30部,发表科研论文1000余篇。

学院积极发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美国、日本、瑞典等国家的大学、研究所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研究生培养工作。有5位海内外知名学者被聘为客座教授。

学院积极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服务。拥有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批准的“重庆市心理咨询师培训鉴定中心”“重庆市营养师培训中心”、中国医师协会授牌的“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技能培训基地”和由劳动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OSTA)组织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中心”。

现任领导

邱景富 副院长(主持工作)

邱景富,男,1967年5月出生,1991年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预防医学博士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同年晋升教授职称。现任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的分子耐药性与环境微生物控制。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参加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的研究,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科技攻关重点项目,1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厅校级课题。共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SCI 收录10篇。完成省级科研成果3项,1项获得厅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为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解放军医学杂志》特约编委,卫生部预防医学专业第七轮规划教材《卫生微生物学》副主编。主要学术任职包括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预防医学教育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分会委员,重庆市预防医学会副会长,重庆市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专委会委员,重庆医科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卫生局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评审委员会专家库成员。

周荣华 书记

周荣华 男、1955年10月出生,1973年参加工作,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调重庆医科大学(原重庆医学院)工作,先后在设备科任副科长、科长,设备处任副处长,机关总支任副书记、书记,检验医学院党总支书记,2011年10月任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

蒲 川 副院长

蒲川,男,四川人,1968年6月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重庆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委员,中国卫生法学会会员,重庆市部门级“五个一批”优秀理论人才,重庆市卫生政策支持专家。1990年毕业于西南大学,2002年获得硕士学位,从事医事法学、卫生政策研究。先后承担卫生部、WHO、最高人民法院、重庆市社科联、重庆市科委、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教委等10余项研究课题;出版专著2部;总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事法律专业系列教材1套,主编教材3部;公开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卫生政策与法制研究

钟晓妮 副院长

钟晓妮,1966.2,教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硕士,硕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第二届统计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医科大学学报》与《医学教育探索》编委,《中华肝脏病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通讯编委。近年,主要从事居民健康、卫生服务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及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研究。参编了国家级统编教材6本、专著5部,先后主持省部级、厅局级等项目10余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了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我国西部高危人群暴露前用药减少HIV新发感染的可行性研究”;主持研究项目《重庆市卫生资源配置研究》获重庆市医学科学技术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何俊琳 副院长

何俊琳,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遗传优生教研室主任。重庆市高校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重庆市遗传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生物学组西南组理事。主要从事遗传与优生学、医学遗传学、遗传流行病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科研方向涉及:①胚胎着床及其发育的分子机制;②遗传性出生缺陷临床诊断及其发生机制和预防;③环境与生殖健康。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际儿童基金会项目3项,重庆市科委项目2项、以及重庆市教委、重庆市人口与计生委等厅局级项目5项。作为主研人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卫生部、国家计生委规划教材4本,专著1部。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

尹定洪 副院长

尹定洪,男,湖北人,1969年3月出生,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院长。1992年、1998年在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分获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士学位和卫生统计硕士学位。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和实验室管理工作,先后参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七年制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等医药院校实验教学体系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等学校和重庆市重大、重点教改项目并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现分管实践教学和基地建设。

机构设置

生殖生物学研究室

生殖生物学研究室成立于2004年【重医大科〔2004〕16号】。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1名,高级实验师1名,讲师2名及其博士生和硕士生若干名;博士导师1名,硕士导师2名;重庆市遗传学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重庆市教委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

研究方向主要涉及:①胚胎着床分子机制;②出生缺陷发生机制及其预防;③环境与生殖健康。

承担的科研项目: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教育部课题2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课题6项/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重庆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1项/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课题4项/重庆市教委课题5项/重庆市计生委课题10项/重庆市地质勘查局课题1项/重庆医科大学各级课题6项。并参与了国家“十五”科技支撑项目和国家“973”项目。

取得的成果:①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厅局级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国际SCI和国内CSCD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主编专业书籍:《出生缺陷预防与再生育》、《出生缺陷预防》、《人类染色体实用技术及临床》;主编规划教材:《生殖健康学》、《生殖健康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遗传与优生学》、《遗传与优生学实验指导》和《遗传与优生学学习指导》;参编规划教材:《医学遗传学》、《临床生殖医学》、《临床生殖医学学习指导》、《生殖病理学》和《生殖病理学学习指导》。

人才培养: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2~3名,招收硕士研究生8~10名。至2011年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56名。

团队成员兼任学术职务: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2007年度)/卫生部辅助生殖技术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审专家/重庆市人口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病残儿鉴定专家组委员/重庆市生殖健康专家组委员/重庆市计划生育科技评审专家组委员;重庆市遗传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遗传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遗传学会副秘书长/重庆市遗传学会医学遗传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遗传学会理事/中华医学遗传学学会理事。

医事法律教研室

医事法学教研室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6人,主要从事卫生事业管理与医事法学的教学与研究。教研室主要承担了医事法学专业和医事法学双学位《宪法》、《法理学》、《行政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经济法》、《婚姻法》、《国际法》、《医事法学》、《卫生法学》等十八门专业课,以及《卫生法学》、《中西法律文化比较》两门全校性公共选修课,教学效果均为优秀或优良。教师结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现状,以法律为手段研究卫生事业管理的新规律、新特点,体现了医学与卫生政策、法学整合发展的前沿。

学院办公室

暂无内容

学生工作办公室

暂无内容

公共卫生实验教学中心

暂无内容

卫生统计与信息咨询中心

暂无内容

循证医学研究中心

暂无内容

食品安全检测中心

暂无内容

卫生经济与管理教研室

卫生经济与管理教研室成立于2007年,现有讲师4人,助教1人,主要从事卫生经济与管理教学与研究。教研室主要承担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经济与管理专业和卫生事业管理双学位的教学任务,主要负责课程包括《卫生经济学》、《财务管理》、《医院会计》、《资产评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疗保险学》、《商务谈判》、《审计学原理》等相关专业课,以及《卫生经济学》、《现代医药物流》两门全校性公共选修课,教学效果均为优秀或优良。教师结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现状,以卫生经济评价分析方法为手段研究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经济管理的新规律、新特点,体现了卫生经济学与卫生政策整合发展的前沿。

总结过去,成绩斐然,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全体教研室人员将在学院领导下,团结协作,与时俱进,谋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发展水平。

遗传优生教研室

遗传优生教研室成立于1985年,先后由郑增纯教授、王应雄教授、何俊琳教授任教研室主任。现任主任何俊琳教授。遗传优生教研室目前拥有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现有教师5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名,讲师1名,高级实验师1名,具有博士学位者2名,硕士学位者3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重庆市遗传学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重庆市教委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自教研室成立以来,在历届主任带领下,在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教研室在教学、科研、师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承担生殖医学、妇幼卫生、医学检验、预防医学、卫生检验、营养与食品等专业本科的教学工作,主编国家计生委和卫生部规划教材《遗传与优生学》、《生殖健康医学》、《生殖健康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遗传与优生学实验指导》、《遗传与优生学学习指导》等5本,参编卫生部规划教材《临床生殖医学》、《生殖病理学》、《医学遗传学》等3本。2007年,遗传与优生学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在教学之余,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教育部课题2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课题6项,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重庆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1项,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课题5项,重庆市教委课题5项,重庆市计生委课题10项,重庆市地质勘查局课题1项,重庆医科大学各级课题共6项,并参与了国家“十五”科技支撑项目和国家“973”项目的部分研究工作。获得了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厅局级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国际SCI和国内CSCD核心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 《出生缺陷与再生育》、《出生缺陷预防》、《人类染色体实用技术及临床》等3部。教研室教师兼任的学术职务有: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2007年度),卫生部辅助生殖技术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审专家,重庆市人口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病残儿鉴定专家组委员,重庆市生殖健康专家组委员,重庆市计划生育科技评审专家组委员,重庆市遗传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遗传学会副秘书长,重庆市遗传学会医学遗传学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遗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遗传学会理事,中华医学遗传学学会理事。教研室所在学科被评为“十一五”重庆市重点学科,在学科带头人王应雄教授带领下,开拓进取,经多年建设,已形成胚胎着床及其发育的分子机制、出生缺陷发生机制及其预防、环境与生殖健康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2~3名,招收硕士研究生8~10名。至2011年,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56名。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研室

沿革与构成: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研室于2011年?月由原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人口学教研室与原管理学院卫生事业管理教研室重组而成,现有在职教师10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5名,讲师2名,助教2名。具有硕士学位7人,在读博士1人。成员:唐贵忠、许红、张滨、刘晓村、陈乐、苗菁、冉云霞、叶桦、黎明静、武芳。

教学:承担的主要课程有《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法规与监督学》、《管理学原理》、《人口学》、《组织行为学》、《医院管理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医院营销》、《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医学史》、《医学概论》、《女性学》、《社区医学》、《进出口检验检疫》、《人力资源管理》等。

科研:近年来,承担省市级、横向课题30余项,共获得各级别资助经费10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85篇,主编教材、专著10本,副主编、参编教材(专著)12本。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卫生政策、卫生人力资源、卫生法规、移民管理、健康评价、人口与计划生育等。

招收研究生:2002年开始招收“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现有硕士导师5名,校外兼职导师1名。已毕业研究生数十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2名。

流行病学教研室

流行病学教研室始建于1982年,为附一院一个独立的专业教研室,1988年学校增建预防医学系时,又组建了预防医学系流行病学教研室,2002年学校将附一院与预防医学系的流行病学教研室合并,并进行学科整合,组建预防医学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2005年学校成立公共卫生学院,重新组建了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流行病学教研室承担着全校各专业不同层次(包括硕士、博士、本专科、留学生等)学生的流行病学教学任务,承担的主要课程有:《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临床科研方法与评价》、《现场流行病学》。自1994年建立硕士学位授予点以来,连年招收培养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学科自2001年起连续被评为“十五”、“十一五”重庆市重点学科。近年来,本教研室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委、市教委、市卫生局、国际合作等课题三十余项,作为主研人员参加了包括“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内的多项课题,形成了以慢性病分子流行病学、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生殖健康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主要研究方向。获得过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2项。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17本,其中3本为副主编。

教研室现有专业教师6名,兼职教师2名。其具体人员组成如下:

李 革:女,教授,硕士,实验教学管理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委员、重庆市预防医学会慢病专委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病及传染病流行病学;

钟朝晖:男,副教授,硕士,教务处副处长,硕士生导师,重庆市青少年艾滋病防治与性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公民素养促进行动国家巡讲专家、重庆市卫生局健康教育专家、重庆市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秘书,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殖健康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

牟李红:女,副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重庆市预防医学会流行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病流行病学;

唐晓君:女,副教授,硕士,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重庆市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循证医学与慢性病流行病学;

吴志红:女,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

窦贵旺:男,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脑血管流行病学与免疫学。

周 莉: 女,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流行病学。

曾 缓: 女,讲师,博士,教学秘书,主要研究方向为循证卫生决策;

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始建于1985年,1988年学校重建预防医学系时,即并入预防医学系。2002年学校进行学科整合,组建预防医学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2005年学校成立公共卫生学院,重新成立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与信息管理教研室。自1994年建立硕士学位授予点以来,连年招收培养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并于2003年挂靠在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点开始招收博士生。“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学科自2001年起连续被评为“十五”、“十一五”重庆市重点学科,《医学统计学》于2008年被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

教研室现有专业教师8名,师资队伍老中青搭配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其中博士4名,硕士3名,本科1名;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2名;博士生导师1名,华中兼职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5名。1名教师被重庆市教委评为中青年学术骨干,3名教师在全国或省级学术机构担任副理事长、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职务,5名教师长期受聘于多种专业杂志或期刊,担任常务编委、编委或统计审稿人,2名教师担任政府各级部门专家顾问。同时,聘请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周晓华博士担任客座教授。

卫生统计与信息管理教研室承担着全校各专业不同层次(包括硕士、博士、本专科、留学生等)学生的统计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任务。承担的主要课程有:《医学统计学》、《卫生统计学》、《医学实验室统计学》、《Medical Statistics》、《医用多因素分析》、《医学统计分析软件应用》、《C语言》、《网络与多媒体》等。近年来,本教研室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家卫生部、国家教育部、重庆市科委、市教委、市卫生局、国际合作等课题近200项,作为主研人员参加了包括“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内的多项课题,形成了以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医学中的应用、居民卫生服务研究、社区卫生服务研究、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慢性病传染病模型构建、专家诊断系统等主要研究方向。多次获得国家级、重庆市级各类奖项。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网络教材30余本,其中不乏主编、副主编。

目前,教研室正筹备“卫生统计咨询与分析中心”,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与科研人员。

卫生毒理学教研室

暂无内容

卫生检验教研室

卫生检验教研室成立于2001年11月,现有教师6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教师中有四位教师博士毕业,2位教师具有博士后研究经历。

主要负责卫生检验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微生物以及营养学专业食品微生物工作。承担了学校卫生检验、预防医学、营养学三个专业的《食品理化检验》、《空气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生物材料检验》、《卫生微生物学》、《细菌学检验》、《病毒学检验》、《卫生理化检验》、《实验室管理》、《食品微生物学》等十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共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参编教材10余部。

主要的科研方向有: 1、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2、微生物与环境污染治理;3、卫生检验新技术与方法。4、微生物的分子耐药性与环境微生物控制。

本教研室邱景富教授目前为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解放军医学杂志》特约编委,卫生部预防医学专业第七轮规划教材《卫生微生物学》副主编。主要学术任职包括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预防医学教育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分会委员,重庆市预防医学会副会长,重庆市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专委会委员,重庆医科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卫生局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评审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四川省自贡市疾病控制中心顾问。

代兴碧教授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重庆预防医学分会卫生检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卫生检验专业卫生部规化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等。

妇幼与少儿卫生学教研室

一、教研室发展历史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妇幼与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的前身——预防医学系儿童少年卫生教研室成立于1988年,最初师资只有张如玉高级实验师和李桂蓉老师两人,2005年学校将原预防医学系和生殖医学系合并为公共卫生学院后,教研室调整为妇幼与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2011年学校又将原公共卫生学院和管理学院合并为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仍保留妇幼与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名称。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教研室在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教师队伍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2008年,《儿童少年卫生学》获得重庆医科大学优质课程。2011年教研室获得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专业硕士点。

二、教研室现状

(一)基本情况

目前教研室有在职人员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1人,在职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学位2人。

(二)教学工作

1、主要教学任务

目前教研室承担全校各专业层次的课程包括:儿童少年卫生学、儿童保健学、妇女保健学、预防医学、健康教育学、生殖健康保健以及针对留学生开设的社区医学和预防医学。每年教学工作量约1000~1500学时,人均教学工作量约200~300学时。此外,每年还承担预防医学、营养学、卫生检验专业毕业生生产实习带教任务,先后有2人获得重庆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生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2、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我室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先后主持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主研市级和校级教研教改课题3项。发表教改论文10多篇,其中1篇教学论文获第二届中国素质教育教研成果一等奖。主编/参编教材/专著/网络课件20多本,特别是主编了公共卫生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网络课程——学校青少年卫生学、儿童保健学、妇女保健学及其题库建设,主编的《社会医学》(双语教材)于2006年分别获得第十四次潍坊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重庆医科大学2006年优秀教材奖。先后数人获得重庆医科大学优秀教师、重庆医科大学教学优秀奖以及重庆医科大学教学工作绩效考核优秀教师等称号。

(三)科学研究

教研室老师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共计50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项目、WHO资助项目、国务院三建委/重庆市科委重大专项、WB/DFID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实施性研究课题、中国全球基金结核病实施性研究课题、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国际合作科技项目(包括与英国、芬兰、瑞典、比利时、美国等国的合作项目)、中华医学会、教育部、卫生部、重庆市科委、重庆市教委等项目,研究经费达60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180余篇,其中SCI论文10多篇。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持/主研课题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重庆市开县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培养博士研究生9名,硕士研究生50余名。从2003年开始,汪洋教授被英国利物浦大学热带医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和硕士生中方导师,每年为英国利物浦大学热带医学院培养1-2名研究生,指导他们在中国开展现场研究并完成论文预答辩,迄今为止已培养外国硕士留学生9人。

(四)教师简介

1、汪洋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热带医学院社区卫生研究生课程班,获毕业文凭。1982-2002年,历任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重庆市卫生防疫站)医师、主管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2002年至今,任重庆医科大学教授,英国利物浦大学热带医学院荣誉教授。目前担任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国家卫生部结核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分会常务理事、国际循证医疗卫生联盟中国分中心主任、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重庆医科大学分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评审专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家库专家、重庆市科委科技咨询专家、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医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市预防医学会第二届社会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卫生学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统计学会副会长、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医学和卫生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特殊性取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爱国卫生运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中国社会医学杂志》、《中国学校卫生》、《中国西部科技》、《预防医学情报杂志》、《中国循证医学》、《Journal of Global Infectious Diseases》等杂志编委。

教学工作:主要承担《健康教育学》以及留学生《预防医学》和《社区医学》教学任务,先后主编/参编教材/专著10多部,其中主编《社会医学》(双语教材)于2006年获得潍坊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重庆医科大学优秀教材奖。

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WHO、WB/DFID中国结核病项目实施性研究课题、国际合作项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国务院三峡委/重庆市科委重大课题、卫生部、重庆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等各类课题30多项,科研经费达500万。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培养博士9名,硕士40余名。目前在研课题主要是中英国际合作课题“国际循证医疗卫生研究联盟中国协作网建设及证据传播”(2011-2013年,约130万人民币)。

获奖情况:2005年12月,主持课题“三峡水库开县消落区对人群健康影响及对策研究”获重庆开县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成果登记号:200411)。2008年1月,主研课题“三峡水库重庆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获2007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证书号:JB070202405)。2008年,主研课题“以社区为基础的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研究”获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四,证书号:2008-16)。

2、王宏

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1991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至今,历任重庆医科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目前担任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专家、重庆市科委科技咨询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青春期学组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心理卫生学组委员、中国青年教师协会荣誉理事、重庆市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规划)专家评估组成员、第四届重庆学生营养和健康促进会常务理事、重庆学生营养和健康促进会第四届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校卫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预防医学会第二届社会医学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卫生学专委会委员、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重庆医科大学分中心主要成员。

教学工作:主要承担《儿童少年卫生学》、《儿童保健学》、《健康教育学》、《预防医学》等课程教学任务,先后主编/参编教材/专著/网络课件8部,发表教学论文4篇,其中“预防医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与探索”一文荣获第二届中国素质教育教研成果一等奖。

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卫生与疾病控制策略研究。先后主持中国全球基金结核病实施性研究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项目、中英国际合作项目、中华医学会、教育部、重庆市科委、重庆市教委等各级课题14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多项国际合作、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名义公开发表科研论文50多篇。培养硕士研究生7人,指导研究生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项(专利号:ZL200920257756.9)。目前在研课题主要有: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度规划基金项目:同伴教育在改善库区留守儿童亚健康危险行为因素方面的应用研究(经费9万,2010.11-2013.11,编号:10YJA840039)

(2)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少年亚健康综合评定标准的建立与应用研究(经费1.5万,2010.10-2013.10,编号:CSTC,2010BB5362)

(3)2010年中华医学会-薇姿研究项目:重庆市儿童及其家长对儿童防晒的认知与行为调查(经费3万,2010.11-2011.11,编号:2010060511)

(4)重庆市教委2011年度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农村留守中学生亚健康危险行为因素调查及同伴教育干预研究(经费1万,2011.01-2012.12,编号:KJ110312)。

获奖情况:先后获得“中国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重庆医科大学优秀教师”(两次)、“重庆医科大学教学工作绩效考核优秀教师”、“重庆医科大学共产党员标兵”、“重庆医科大学优秀工会干部”等称号。

3、张丽伟

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妇产科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88年至今,历任重庆医科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

教学工作:主要从事妇女保健学、生殖健康保健、健康教育学、预防医学等课程教学工作。参编卫生部及国家计生委规划教材《性医学》、《生殖工程学》、《2009年公共卫生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网络课程——妇女保健学》及题库建设等。发表教学论文5篇。

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妇幼卫生与健康。①促进妇女生殖健康的策略研究;②妇幼生殖健康与营养研究。主持完成重庆市教委课题1项、校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国际合作项目多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3人。

4、杨励

男,副教授,1985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5-1989年在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1989年至今历任重庆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公共卫生学院妇幼与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主要从事儿童少年卫生学、健康教育学等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完成重庆市教委课题1项,参与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公开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0多篇。

5、龙倩

女,讲师,2003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荷兰阿姆斯丹大学公共卫生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至今正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先后主持卫生部课题1项、校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国际合作项目多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4篇。2010年,撰写论文“Paying for maternal health care in rural China: how affordable to the poor?”参加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卫生系统研究”第一届全球研讨会、卫生系统研究全球论坛和《The Lancet》杂志联合举办的世界青年学者论文大赛并获奖。

6、刘琴

女,讲师,2004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9年至今在公共卫生学院妇幼与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任教。目前担任国际循证医疗卫生研究联盟中国分中心协调员、“循证卫生决策研究专家委员会”秘书、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重庆医科大学分中心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儿童少年卫生学、儿童保健学、健康教育学、预防医学等课程教学工作,参编卫生部“十一五”研究生规划教材《医学科研课题的设计申报与实施》,参研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改课题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循证医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重点是传染病及妇幼保健方面的循证研究。近5年来,主持国际合作课题4项、卫生部课题1项,总经费40万元;主研或参研国内外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名义发表科研论文16篇,其中SCI论文4篇,总影响因子为15.6。

三、教研室发展规划

(一)学术团队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制定青年教师培训计划,使青年教师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争取在“十二五”末新增教授1-2名、副教授2-3名、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同时,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和后备带头人的培养力度,逐步形成一支年龄构成、专业构成合理、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学科带头人在同行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科研团队。

(二)教学研究

继续优化教学内容体系结构,积极申报教研教改课题,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促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资深教师指导性听课和青年教师学习性听课制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在“十二五”末新增校级优质课程1-2门,并努力将《儿童少年卫生学》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三)科学研究

借助循证医学研究中心平台,积极开展妇女生殖健康、儿童常见病、传染病以及亚健康控制策略的循证与推广传播研究。未来五年,力争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2-3项;争取申报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成果奖1项;发表高质量论文100篇,其中SCI论文达8-10篇。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现有教师8名,其中副教授4人,讲师4人,其中硕士生导师3名。教研室主要承担预防医学、特殊人群营养学、临床营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学、保健食品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教研室结合本学科特点,将营养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营养学专业人才、营养师职业培训、开展社区营养促进工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教研室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多名教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各级课题资助,参加国际合作和交流访问。本教研室将继续发挥专业特色,在产、学、研各方面争取更大发展。

劳动与环境卫生学教研室

暂无

学院党总支

暂无

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教研室

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教研室现有教师6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教研室主要承担了全校的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以及心理卫生专业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教研室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将医学与心理学、伦理学相结合,使课程内容与实际紧密联系富有特色。此外,教研室还承担了许多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以及心理咨询的相关工作,使心理工作得以更好地发展和应用。

人文艺术教研室

人文艺术教研室隶属公共卫生管理学院。现有教师6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是一个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凝聚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和有特色的、充满青春活力、有艺术及学术氛围、勇于创新的集体。

教研室承担《大学语文》、《医古文》、《应用写作》、《管理文秘》、《审美教育导论》、《护理教育学》、《护理美学》、《司法文书写作》等必修课的教学任务。

承载 “厚德、积学、励志、敦行”的文化精神,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与探索。先后开设了《中外名篇欣赏》、《医学写作与论文写作》、《西方文化概论》、《美学》、《普通话》、《中国美术鉴赏》、《西方美术名作欣赏》、《音乐欣赏》、《中国民间音乐》、《音乐治疗学》、《音乐基础》等多门人文选修课。还将开设《医学写作》、《唐诗宋词欣赏》、《影视艺术鉴赏》、《申论》等人文选修课。

这些课程的开设,旨在系统地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其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在学习掌握医学技术的同时深入了解人文传统和文学艺术,在成才的同时亦“成人”。在医科氛围浓厚的校园里,人文课程带着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走进大学课堂,很好地体现了文理渗透,综合培养的教育观念,使医学生能够在优秀的传统文化沃土中吸取真、善、美的养分并内化为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同时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研室坚持科研、教学相结合。曾主编出版了《医学写作与论文写作》;参编出版了全国高职高专《大学语文》、《医古文》、《应用写作》等教材,同时在多种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课堂教学之外,教研室组织、承担了“全国汉语能力测试”的报考、考试、监考等工作,积极开展朗读、演讲等“第二课堂”活动,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教研室今后的方向是在公共卫生事业及人文艺术教育方面更上一层楼,使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目前,教研室正以学院的改革为契机,以全球化的眼光,为全面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和成就学生坚实的文化根基而不懈努力,为进一步推动学院的发展而积极地工作。

教研室主任李静老师为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

主 任:李静副教授

成 员:吴晓蓉副教授 杨济舟讲师(教学秘书) 刘向莉讲师 范尧讲师 姜遥讲师

招生

本科招生

预防医学专业

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检验方向)

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医事法律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经济与管理方向)

应用心理学

硕士研究生招生

071007遗传学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10040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100404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100405卫生毒理学

100406军事预防医学

105300公共卫生(专业学位)

107401社会医学与社会卫生事业管理(医学学位)

120401行政管理

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

120404社会保障

125200公共管理(专业学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