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
释义

安徽铜陵以悠久灿烂的青铜文化而闻名于世,有着“中国古铜都”的美誉。已连续举办11届的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是目前国内惟一以铜产业为主的博览会,并成为安徽省规模较大、规格较高、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博览会。

第一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1992)

'92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于1992年9月26日至10月25日在铜陵市举行, 由铜陵市人民政府主办,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协办。主要活动由四大部分—组成,一是青铜文化部分,主要有:文化节开幕式;首届亚洲文明暨中国青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铜都杯”中国当代铜工艺品大奖赛;中国古铜都青铜文化展;二是科技经贸部分,主要有: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国内经济技术协作洽谈会;铜陵工业品展销会;铜陵市纺织展销定货会;铜陵市大型科技市场;铜陵市第四届人才市场; 中国铜商品市场;商业一条街;三是文化体育部分,主要有:铜陵市第四届花展;铜陵市首届铜都灯会;铜都书法、美术、摄影展;昆明民族歌舞团、铜陵市京剧团黄梅剧团文艺专场;中国古文化集邮展;七城市老年书画展:四是旅游观光活动。

青铜文化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确立了铜陵中国古铜都的地位。92年10月6日-10日,在市天井湖宾馆召开了首届亚洲文明暨中国青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由钢陵市人民政府和安徽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百余名中外学者、专家参加了会议,其中有4位中科院学部委员,32位教 授和20位副教授,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新闻单位分别在节目播出黄金时间和报纸醒目版面进行了报道,在 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与会的中外专家、学者在深入充分的论证后确认;铜陵地区古代采、冶铜历史悠久,规模巨大,延续时间长,采冶技术先进,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铜都。专家、学者的这一结论,对铜陵举足轻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使铜陵能够以铜文化在国内地方文化中独树一帜,增强市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博览会期间,全市科技,工交、商贸、经协、物资等部门和广大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与来铜的各地经贸代表团和国内外客商进行了广泛接触,科技交流。经贸洽谈空前活跃、硕果累累。据统计,文化节会期间,全市共签订各类项目和协议231项,比上年花卉博览会增加90项:经贸治谈成交总额84427.62万元,比上年增长1.16倍,其中合同金额48436.58万元,增长2.25倍,协议金额355991.40万元,增长48.8%;直接利用外资1568.38万美元。

铜陵举办青铜文化博览会,引起了较大反响,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来宾,文化节期间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德国、新加坡、菲律宾、韩国以及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12省市10多个市县及省直部门的80多个代表团参加了文化节的有关活动。省委副书记孟富林、副省长邵明及省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博览会开幕式。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程思远。中顾委委张劲夫等领导同志分别发来贺信、贺电、对铜陵市举办文化节表示热烈祝贺。博览会期间、铜陵还同甘肃金昌市、湖北黄石市签订了协议,结为友好城市。举办青铜节、使铜陵市在海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增强,对外交往上了—个新台阶。

第二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1993)

1993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铜陵市政府又继续举办了"93中国铜陵青铜文化节”,重点有三部分内容:一是青铜文化系列活动。主要有国内外3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的中国青铜文化研究筹备会,展出铜陵古老的彩冶铜历史、铜陵出土的青铜文物、观代铜工艺品和中国古铜都青铜文化展等。二是经贸活动。主要有国内20多所科研院校3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的科技成果交易会及对外经贸洽谈会、国内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铜陵市工商企业产品展销会、铜商品交易会 等。三是举办了’93铜陵——自贡恐龙灯会和钢陵市第五届花展、铜陵首届时装大奖赛等多种群众性文化活动。灯展有大、中型造型21组、各类宫灯260只;花展有27个企事业单位参加,展出各种花卉15万盆。各类文化活动观众达40万人次。

在历时一个月的青铜文化节期间,以青铜文化为桥梁,突出唱好经贸戏,取得了较好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文化节期间共签订了各类项目合同和协议118项,其中科技20项、经贸98项,科技、经贸洽谈成效总额达21。4亿元声 其中合同金额4.2亿元,协议金额17.2亿元。

’93青铜文化研究进一步深化。10月5日至7日,在天井湖宾馆召开了中国钢陵青钢文化研究筹备会,来自北京、广东、湖北、江西、河南、内蒙古等全国各地的20多位专家、学者聚会铜陵,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探讨了铜陵地区古代采冶铜地历史,再次论证了铜陵作为中国古铜都的地位是名副其实的。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讨论通过了“成立中国铜陵青铜文化研究会倡议书”,起草了学会章程草案,会址设在铜陵,并拟订出版《青铜文化研究》学刊,全国第一家青铜文化研究机构在铜陵产生,意义重大。

第三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1994)

1994年9月24日至10月24日,历时一个月,铜陵市政府承办了’94中国铜陵青铜文化节。本届文化节由于首次以省政府名义主办,规格之高,来宾之多、影响之广泛、气氛之热烈,均超过往年。本届文化节内容十分丰富,青铜文化方面有安徽省第四届文化艺术节、铜陵市第三届文化艺术节,铜陵——重庆大型灯展、青铜文物及工艺品展、铜陵市书画展、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摩托车队表演和全国女篮联赛,海政歌舞团应邀来铜参加在本市休息馆内举办的文化节开幕式并作了精彩表演。

科技经贸方面活动有:铜陵市商品展销供货会、工业产品展销会、经济技术协作洽谈会,以及铜陵市人才劳务市场交流会。本次文化节吸引了国内外3000多名政治界、经贸界、科技界、文化界和新闻界人士参加,其中境外宾客近百人,分别来自日本、加拿大、淡大利亚、台湾、香港、澳门、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待党政代表团共40批180多人,中国驻省各记者站40多名记者进行了观场采访,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日报》、香港《文汇报》等十多家新闻单位作了专题报道。本次文化节,全面超额完成了预定指标,取得了实效。据统计,全市签订的各类项目合同和协议共计212项,其中科技65项、经贸147项;经贸洽谈成效总额82707万元,其中合同金额80707万元,意向性协议金额2000万元;直接利用外资570万美元。本届文化节显著的特征就是规格提高,档次上升,其影响力均超过往届。

第四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1995)

1995年12月23日至28日,结合铜陵长江大桥通车庆典、铜陵市又举办了’95中国铜陵青铜文化节;此次活动以大桥庆典为重点,内容十分丰富、气氛浓烈,在我市群众庆典活动历史上可称为规模空前,水平空前,影响空前的一次活动。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交通部副部长李居昌,毛泽东的女儿李讷,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小林三郎,世界者名桥梁专家、美藉华人邵文中教授等3000多名中外嘉宾参加了大桥庆典及文化节活动。著名歌唱家董文华、阎维文、拉姆措、邬小云、著名笑星郭达、蔡明、著名主持人程前、周涛来铜参加了文化节开幕式的文艺演出。

主要活动内容:铜陵公路长江大桥通车典礼、’95青铜文化节开幕式、青铜文化展、地方文献展、大地走红艺术展,古金牛洞遗址展、山谷碑林竣工典礼、全国男排甲级四强赛、科技交易洽谈会,国际经贸恳谈会,国内经贸治谈会,铜陵工业产品成果展等。本次文化节,科技经贸成效显著、取得预期效果。据统计、全市签订的各类合同和协议共计169项、其中科技9项经贸160项、经贸洽谈成交总额107370万元,其中合同金额90386万元、协议金额16984万元,合同利用外资514.2万美元。

第五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1996)

1996年10月12日是铜陵市四十周年纪念日。为提高活动效果,减少重复投入,经请示省政府同意,将市庆活动与青铜文化节合并同时举行,实行统一调度, 总体安排。本次活动,项目内容丰富,指导思想明确,参与人员广泛,气氛热烈祥和,规格高,来宾广,经贸实,意义大。

其主要特点一是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由四大部分二十项组成,重点有建市四十周年庆祝大会、’96中国铜陵青铜文化节开幕式,建设成就展、焰火晚会,千人大秧歌舞表演等;

二是来宾众多,代 表广泛,国家和省直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国内外友好城区、兄弟地市党政代表团、国际友人,在铜工作讨的老领导等共3000多人参加了市庆和青铜节活动。

三是主题突出,思想鲜明,本次活动突出思想教育主题,回顾铜陵艰苦创业历程,宣传四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业绩,进一步号召动员全市人民继续发扬“自强不息,敢于争先”的青铜精神,夺取两个文明建设的更大胜利。

四是科技经贸,务实求效,据统计,成交技术开发项目44项,签订投资合同3项,总投资250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08万美元,签订对外贸易合同5项,总金额745万美元,签订各类经济技术协作合同40项,各厂矿企业签订产品物资购销合同128个,合同金额406334万元。

第六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1999)

199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纪念日,在世纪之交,澳门即将回归祖国之际,铜陵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隆重的庆祝活动,同时举办’99中国铜陵青铜文化节。此次活动,国庆与文化节并举,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举办的活动有6项,由部门开展的有16项,合计22项。市国庆领导小组和青铜文化节组委会按照“隆重热烈、规模适度、讲求实效、注意节俭、安全有序”的原则,精心组织、精心实施,经过各活动承办单位卓有成效的工作,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

总结本次节庆活动有以下特点:

1、主题突出、内容鲜明。 本次活动,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为契机,突出爱国主义主题,重点安排了国庆座谈会、招待会、升国旗仪式,“祖国颂”大型文艺晚会等重大活动,全市各单位也相应开展了活动,以各种形式讴歌,赞美伟大的祖国,广大市民从中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系列庆祝活动,宣传了建国50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示了铜陵铜文化的巨大魅力,振奋和感召全市上下,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努力把铜陵建设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城乡一体、环境优美、生活富裕,具有浓厚的的铜文化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和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政治上达到了激发全市人民凝心聚力,爱国爱市,振奋精神,更加积极地投身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目的。

2、隆重热烈、规模适度。 本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活动和青铜文化节活动,气氛隆重热烈,内容丰富众多,由5大块组成:一是大型国庆活动,主要有国庆座谈会、国庆招待会、升国旗仪式、“祖国颂”大型国庆文艺晚会等活动;二是青铜文化节活动,主要有’99中国青铜文化节开幕式文艺演出《铜都颂》、大型音乐歌舞诗剧《青铜魂》公演、青铜文物展和编辑发行《青铜文化研究》等活动;三是科技经贸活动,主要有科技成果(信息)交易会、对外经贸洽谈会、国内经贸技术洽谈会、工贸联手、开拓市场恳谈会、铜商品市场开业及铜制品展销会等活动;四是文艺体育活动,主要有“铜都之光”文艺调演、大型灯花艺术展、民间艺术大汇演、铜陵书画展、铜陵市摄影艺术展、国家级体育赛事等活动;五是国庆重点工程竣工仪式,主要有铜南公路通车,五松山剧场改造、长江中路改造等。

3、突出重点、讲求实效。 青铜文化节期间,我市外经、经贸、科技、协作、工交、厂矿企业、商贸旅游等部门主动利用政府搭的文化台,通过多种形式与来铜的国内外客商进行广泛的经贸洽谈和合作交流,取得了实效。据不完全统计,科技成果交易洽谈会共成 交各类科技项目27项,共中合同15项、协议12项。对外经贸洽谈总计签订合同14项,合同总金额为1649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1398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为564万美元,经贸出口合同为105万美元。其中有的项目在洽谈会后已开始实际操作。国内经济技术洽谈会共签订各类经协项目协议(合同)14项,其中:经济技术项目7项,协议引进资金30648万元,协议外投资金1500万元;产品购销7项,合同金额1357.2万元。铜制品展销会共有16个省市40多家企业,参展品种400多种,春中各类铜材、铜制品1000余种,铜工艺品300余种,现场交易额20万元左右。签定意向协议15份,协议金额110万元。本次展览通过实物与图像资料相结合,展示了琳琅满目的铜制品世界,使我市的铜生产、加工企业大开眼界。市商务系统在文化节期间组织所属企业开展商品促销、优质服务活动,举办各类展销会、订货会、供货会15个,其他灯会花展、商贸旅游等行业也借“节”生财、效益可观。

4、来宾众多、影响广泛。 本次文化节吸引国内外政治界、经贸界、科技界、文化界和新闻界3000多名人士参加,其中境外宾客近百名,主要来自墨西哥、德国、巴西、芬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市委市政府接待处接待来宾团组59个332人次。其中省部级领导团组6个32人,省直部门团组20个96人,老干部团组718人,友好城区团组2个7人,兄弟市地及周边县团组21个122人,其它团组3个58人。来宾包括国家有关部委、省六大班子和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在铜工作过的老干部和现职地级以上领导、省内兄弟地市及友好城区代表等。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和文化部发来贺电贺信,省党政军领导陈光琳、杨多良、张润霞、 杨洪立出席文化节开幕式,在铜工作过的老领导任克礼、徐乐义、朱农等应邀出席。《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香港《文汇报》、《安徽日报》等10多家新闻机构40多名记者来铜现场采访。

第七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2001)

举办青铜文化节,既是铜陵作为青铜文明的发祥地对传统青铜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促进铜陵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弘扬青铜文化、振兴铜陵经济”,是我们举办青铜文化节的一贯宗旨。从1992年至今,我们已连续举办六届青铜文化节,以铜为媒,以铜会友,以文促经,对促进铜陵和安徽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强铜陵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提高铜陵的知名度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八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2004)

第八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实现了由节庆活动向会展经济的探索。举办青铜文化博览会在我市历史上是第一次,以青铜文化为主题的博览会在该市历届节庆活动中也是首次。市委市政府根据形势发展,审时度势,决定举办青铜文化博览会,是在充分吸取过去七届青铜文化节的基础上,依托铜陵源源流长的青铜文化底蕴和显现勃勃生机的铜经济基础,实现节庆活动向会展经济的过度和转型。为此,在今年的青铜文化博览会中,“注重实效,市场化运作”的办会原则得到较好的体现和验证。博览会总体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了“突出主题,群众参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总体办会原则,围绕铜文化和铜经济做文章,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较好地将展览贸易、科技论坛、青铜文化、旅游观光和群众娱乐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走出一条具有铜陵地方特色的会展经济之路。尽管在今年在博览会活动中,体现铜文化和铜经济的活动专业化程度还不够高,品牌化塑造更需要一段时间,但不可否认,我们在借助青铜文化的品牌,发展铜陵的会展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虽然这只是初步的浅层的,但为今后加快铜陵会展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在博览会的组织方面,通过引进竞争机制,对部分活动或项目试行市场化运作,采用广告代理、有偿服务、自筹自助、适当补贴等方式,既节省了活动经费,降低了办会成本,也为今后把活动推向市场化积累了经验;同时通过协会,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年轻有为、踏实能干的办会人才。

博览会活动规模规格得以提升,创历史之最。一是博览会争取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支持。得益于铜陵独特的青铜文化历史背景和现有的蓬勃发展的铜经济基础,得益于过去历届七次文化节的成功经验,经过组委会及办公室的不懈努力,第八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得到了中国贸促会的重视和支持,该会明确支持我市举办本届博览会,为青铜文化博览会争取国家级机构认可并由其主办、协办开了一个好头。二是博览会活动项目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创历届博览会(文化节)之最。本届博览会共由开幕式暨大型文艺晚会、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古代青铜文化暨《青铜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等26项活动组成,涉及到文化、科技、经济、群体等方方面面,不仅促进了铜陵经济发展,也极大地丰富了全市人民的节庆文化生活,满足了广大群众精神追求需要。三是成功举办了博览会开幕式暨大型文艺晚会。这是我市第一次在室外举办博览会开幕式,第一次在室外并且是在晚间举办大型文艺演出,第一次组织近2万人的集会活动。特别是《欢乐中国行---铜陵印象》由中央电视台举办并在央视三台黄金时间连续播出,对宣传和推介铜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弘扬铜文化,发展铜经济”的会展思路日益明确。博览会筹备伊始,市委、市政府就明确了“弘扬铜文化,发展铜经济”办会目标,这一目标得到成功实现。今年博览会虽然共有五大类20余项活动,但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工作重点放在“第八届中国(铜陵)青铜博览会投资贸易洽谈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和“中国古代青铜文化暨《青铜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上。通过举办青铜文化博览会,在向外界展示铜陵独特的历史人文风貌的同时,更注重通过博览会这一有效载体,成功搭建了一个招商引资、以商会友的平台,为促进作用。“中国古代青铜文化暨《青铜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举办,进一步印证了铜陵作为中国古铜都的历史地位。而我市的“由铜立市、因铜建市、依铜兴市”的发展历程,无不说明发展铜经济在铜陵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因为如此,第八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投资贸易洽谈会才得以吸引八方客商,成效明显。可以看出,通过举办青铜文化博览会,“弘扬铜文化”与“发展铜经济”二者之间实现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坚持“弘扬铜文化,发展铜经济”的办会思路,尽管这一思路还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城市魅力得以充分展示,群众参与度增强。本次博览会吸引了国内外政治界、经贸界、文化界、科技界和新闻界等2000多名客商宾朋,特殊是两院院士、全国知名高校校长、科研院所院(所)长及国内在青铜研究方面权威专家学者等来铜研讨座谈参观考察,更加凸显了我市独特的城市吸引力;而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由议长、市长、首席执行官率队的外国友城政府代表团,由企业家组织的经贸代表团,还有来自外国驻沪总领馆的领事官员,加上来铜参加文化教育交流的学生代表近表共计近50名外宾外商参加博览会,这在铜陵历史上也是少见的。这些都大大提升了铜陵在海内外的知名度,真正做到了“让世界了解铜陵,让铜陵融入世界”。如果说博览会的举办是铜陵城市魅力的集中展示,而市民群众的高度参与,更加说明了博览会是全市人民的节日。参加博览会各项活动的不仅有中外来宾,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更多的是广大市民群众。国庆暨博览会期间,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好戏连台。无论是场面壮观、气势宏伟的大型文艺晚会《欢乐中国行-----铜陵印象》与国庆大型焰火晚会,还有荟莘了各种名优粮酒食品的一条街和气氛热烈,老少皆宜的广场文化活动------市第七届青铜歌手大奖赛等活动,都为节日的铜陵人民奉献上一道文化大餐,极大的丰富了城乡居民节日文化生活,有力的推动了全市精神文化建设。

第九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2006)

 2006是铜陵市建市50周年,第九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也同时举行。本次节庆活动的主题是“青铜的故里,发展的都市,创业的乐园”。整个活动自9月中旬开始至11月底结束,为期近三个月。节庆期间,共有来自国内外的2000多名嘉宾参加了相关活动。此次活动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是博览会争取到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的共同支持、联合参与举办。结合重点活动项目,邀请了国家建设部、全国城雕委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有关领导担任活动组委会名誉顾问,指导博览会举办。

二是活动项目多,范围广,层次高。本届博览会各级各类活动近30项,涉及到文化、科技、经贸、旅游等方方面面。9项重点活动中,有多项属全国性的,甚至是国际性的。

三是活动邀请了众多的来宾。地厅级以上领导100多人,各类专家、学者和国内外新闻界的记者有近500人,美国格雷舍姆市、英国哈尔顿市、德国马尔巴赫市等6个国际友城的外宾有35名,国内一些兄弟市县及部分知名企业代表1000多人。

四是成功举办了博览会开幕式。约1.5万名观众和中外嘉宾参加了开幕式。中央电视台承办了开幕式文艺演出《相约铜陵》大型演唱会,内地及港、澳、台众多歌手表演了精彩的节目,现场气氛隆重热烈、场面壮观、高潮迭起。

五是经贸洽谈活动成果丰硕。本次活动,充分利用盛会的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成了一批牵动性强、发展后劲大的重大项目,如投资69.5亿元的铜陵电厂六期扩建项目、投资额达40亿元的纺织工业城项目、投资6750万美元的秸秆发电项目等;据统计,投洽会期间我市共签约合作项目56个,总投资额近170亿元人民币。这些项目投资领域广泛,涉及铜加工、电子、精细化工、建材、纺织服装、基础设施及服务业等。项目的实施,将对扩大我市经济总量,提升产品档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重要作用。举办节庆活动还进一步激活了第三产业,促进了餐饮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开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六是铜陵的知名度、美誉度得到了扩大和提高。节庆期间,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安徽广播电台、香港《大公报》和《商报》、新华网、人民网、搜狐等都以不同形式报道了开幕式盛况,进一步提高了铜陵作为中国生态山水铜都在海内外的形象。

第十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2008)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博览会组委会的具体组织指挥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第十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于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在我市成功举办。本届博览会在总结前九届办会经验的基础上,以“铜文化、铜产业,新铜都、新发展”为主题,按照“隆重、祥和、求俭、务实”的原则和“突出时代特征、突出铜陵特色、突出招商引资、突出群众参与”的要求,高起点策划、高标准组织、大力度推进、高质量完成,起到了宣传铜陵,加快发展,凝聚人心、锻炼干部的良好效果。整个节会组织严密、主题突出、气氛热烈,层次高、声势大、影响大,节会品牌效应、开放平台效应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有效地提高了铜陵的对外开放度、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展示了铜陵人民的精神风采和青铜文化的独特魅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广大媒体的充分关注。

第十一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2010)

第十一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于2010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举办,将开展博览会开幕式暨专场文艺演出、经贸洽谈活动、欢乐嘉年华、首届中国(铜陵)国际铜雕大赛、2010年青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携手新加坡”铜陵城市建设与发展论坛、“中科院—铜陵”科技成果对接会、铜陵白姜产业化发展研讨会、广场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博览会坚持“隆重、节俭、安全”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会展经济模式,努力把本届青铜文化博览会办成一次提升城市形象、激励发展斗志、促进对外开放、丰富市民生活的综合盛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6: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