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大卓
释义

张大卓(1892--1915),字铁庵,号天爱,涟水县石湖镇人,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兄弟五个,他排行第三。幼年从兄长读书,天资聪明,过目成诵。七岁时诗词已朗朗不绝于口,九岁时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尤擅月琴琵琶。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十二岁时参加县童子试,获榜首。三十一年(1905),入县高等小学堂读书,三十四年(1908)以最优成绩毕业,考入江北公立中学。他在江北中学读书时,加入了同盟会组织。宣统三年(1911)毕业回涟,在县署做文牍工作。民国元年(1912)辞职,考入南京民国大学政治科学习。

在民国大学读书期间,张大卓广结革命志士,共同探讨革命方略。曾在假期请陈英士引介,去广州拜谒黄兴。黄对他的学问胆识极为赞赏,又将他引荐给孙中山、宋教仁等人。后张大卓积极投身“二次革命”,在校倡导组织讨袁军,并参加了保卫南京独立之役。失败后,他愤归故里。

张大卓回乡后,与江北革命党人取得联系,商讨革命大计。后来,民国大学迁至上海复课,大卓闻讯,即束装赴校。江北革命党人推他为代表,驻沪与陈英士、韩恢联系,准备在淮阴起义。

大卓到上海后,一面跟从韩恢筹集饷械,一面联络同志,商讨江北革命事宜。他派遣贾伯谊、秦印西等人前往淮阴,联络军警,待机起义。因活动频繁,财源不济,大卓写信嘱家中筹款,并托同乡张连昌将信带回。谁知张连昌将信丢失,偏偏又落入江北护军使蒋雁行手中。蒋一面做好防务准备,一面电告上海护军使郑汝成,说大卓在上海为江北接济饷械,实为革命党重要人物。

民国4年(1915)元月20日夜,江北革命党人在淮阴起义。因蒋雁行早有准备,起义失败,秦印西等人退至涟水被捕。元月28日,在上海租界外,郑汝成的几个密探围住大卓,并在他衣袋中搜出几枚炸弹和陈英士先生要件,于是将他逮捕。郑汝成对大卓用尽酷刑,将他手指骨全部粉碎,但大卓坚贞不屈,只字不吐。2月11日,大卓被害于上海龙华刑场,年仅24岁。

张大卓在狱中曾对同志说;“人固有一死,唯国家多难,此志未遂耳i”就义前,他留下一首诗:“英雄儿女两空空,转眼沧桑变化功,假使今朝步一我,他年免却泪成洪。”民国17年(1928)江苏省国民政府追认他为辛亥革命烈士。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