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会 |
释义 | 元会是一个词语,意思是古神话记时单位(量劫),皇帝于元旦朝会群臣称正会,也称元会。 中文名:元会 外文名:yuanhui 单位:量劫 基本信息元会 【拼音】yuán huì 示例魏 晋 以降因之。《晋书·礼志下》:“ 魏武帝都 邺 ,正会 文昌殿 ,用 汉 仪,又设百华灯。 晋氏 受命, 武帝 更定元会仪。” 《宋书·礼志一》:“正旦元会,设白虎樽於殿庭,樽盖上施白虎,若有能献直言者,则发此樽饮酒。” 南朝 梁武帝《罢凤凰衔书诏》:“一日元会,太乐奏凤凰衔书伎。” 唐 杜审言《岁夜安乐公主满月侍宴应制》诗:“明朝元会日,万寿乐章陈。” 元会 记时单位详述无极化生天地万物,其时间与空间原是无穷无尽,空间的总集称为「宇」;而时间的总集则称为「宙」。 为便于纪元,乃在无穷延伸的时间中,取天地循环终始为一巡,称为「元」,以「元」作为计算时间的最大单位。其下又分有「会」、「运」、「世」、「年」、「月」、「日」、「时」、「分」、「秒」等单位。 其关系如下: (见上表) 1日 = 12时(辰) 1月 = 30日 1年 = 12月 1世 = 30年 1运 = 12世 1会 = 30运 = 10800年 1元 = 12会 = 129600年 众所周知,六十秒为一分钟;六十分钟为一小时。然而中国人原来所称的「时」乃是指「时辰」,而不是「小时」。 古人依八卦的观念,将一时辰刻划为八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刻」,约有十五分钟。所以一时辰合计为一百二十分钟。日后为与时辰有所区别,乃将西洋合六十分钟的 「Hour」称为「小时」,因此一时辰即二小时。 一日:地球自转显示着太阳的出没,因此有晨、昏、昼、夜的现象,这是最基本的单位——日。一日之中分 为十二时辰,依地支定名而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时辰。亦即合二十四小时。 一月:以月球一次盈亏,约三十日为一月。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当太阳和月球在天球上经度相同时,月球的背光面向着地球,所以看不到月光,叫做合朔,定为阴历月的开始,当月球绕到距日180度时,受光面全部对着地球,我们可见一轮明月,叫做望。月球由朔至望再回到朔平均约29.5日称为朔望月,此为阴历月的长度。 一年:以十二月为一年。然而月份因以月球周期为准,年的长度以太阳年为准。为使月份与季节寒暑相配合,因此加上闰月的设计。称为「阴阳合历」。农民依照这种历法进行农事,所以称为「农历」;因为缘自夏朝,所以又称为「夏历」。 积三十年为一世;积十二世为一运;积三十运为一会。 「一元」也依十二地支排列,因而有十二会。 一元结束后,接着下一元的开始,宇宙中又开创新天地。谓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因此,如果以年计算,则「一会」计有一万零八百年,如下式: 1会 = 30运 = 30(运)x12(世)x30(年) = 10800年(见时运对照表) 「一元」即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如下式: 1元 = 12会 = 12(会)x30(运)x12(世)x30(年) = 129600年(见时运对照表) 天地履一元会,其循环转变如下图(暂缺):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两仪:子至巳,为六阳;午至亥,为六阴。 天地万物生于子会,极于巳会;衰于午会,而终于亥会。这是阴阳两仪互为消长的关系。 当阳升时,自无入有,而化生万物;在阴升时,则自有返无,万物返还无极,如此循环不已。 四相:天地循环分「四古」: 太古、上古、中古、下古。 亥、子、丑三会为太古,是天地之「分」。 寅、卯、辰三会为上古,是天地之「化」。 巳、午、未三会为中古,是天地之「关」。 申、酉、戌三会为下古,是天地之「合」。 自太极生阴阳两仪,天地为两仪之大者。天地间的万物无一不是两仪所生,无一不是负阴抱阳,四象变通,八卦成形。 如一日之中,自子时到午时谓之上午,为阳;从午时到子时谓之下午,为阴。其中又分晨、午、夕、夜,为一日之四象。 又如一年中,自冬至后的春生、夏长为阳;夏至后的秋收、冬藏为阴。而春、夏、秋、冬即为一年之四象。 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当一元会数尽,天地结束,大混沌以后,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子会再开天,丑会再辟地,寅会再生人,又开创新纪元。如此周期性之循环,乃是宇宙间自然规律的功能。 而今正是午未交替,为天地之关,如四季之末三秋,如一日之夕阳黄昏…… 元会 诗词详述原文元会 初岁元祚,吉日惟良。 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尊卑列叙,典而有章。] 衣裳鲜洁,黼黻玄黄。 [清酤盈爵,中坐腾光。] 珍膳杂遝,充溢圆方。 [笙磬既设,筝瑟俱张。 悲歌厉响,咀嚼清商。] 俯视文轩,仰瞻华梁。 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 皇室荣贵,寿考无疆。 作者简介作者:曹植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曹植与诗歌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族王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还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共一石(dàn),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