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敖润苏莫苏木 |
释义 | 敖润苏莫苏木位于敖汉旗最北端,老哈河南岸科尔沁沙地南部边缘,是敖汉旗唯一的蒙古族集居的牧区。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地区,敖汉旗唯一的蒙古族集居的牧区,天然牧场广阔,林草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现已形成了以肉牛、肉羊养殖为主的畜牧业产业化格局,牛敖润苏莫苏木地区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敖润苏莫苏木是敖汉旗唯一的蒙古族集居的牧区,天然牧场广阔,林草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敖润苏莫苏木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基本概况敖润苏莫苏木位于敖汉旗最北端,老哈河南岸科尔沁沙地南部边缘,是敖汉旗唯一的蒙古族集居的牧区。北与赤峰市翁牛特旗隔河相望,南与敖汉旗长胜镇接壤,西与敖汉旗康家营子交接,东与通辽市奈曼旗毗邻。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60公里,总土地面积415.1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27.6万亩,耕地面积3万亩,林地面积12.6万亩,人工草地4000亩。全苏木辖六个嘎查,21个独贵龙,1188户,总人口4980人。敖润苏莫苏木拥有敖汉旗唯一的以集中寄宿为主,蒙、汉、英三语并开的乡级中小学。 北与赤峰市翁牛特旗隔河相望,南与敖汉旗长胜镇接壤,西与敖汉旗康家营子交接,东与通辽市奈曼旗毗邻。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60公里,总土地面积415.1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27.6万亩,耕地面积3万亩,林地面积12.6万亩,人工草地4000亩。全苏木辖六个嘎查,21个独贵龙,1188户,总人口4980人。敖润苏莫苏木拥有敖汉旗唯一的以集中寄宿为主,蒙、汉、英三语并开的乡级中小学。 地理概况敖润苏莫苏木地区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特征为:四季分明,寒暑变化剧烈,干湿周期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气温下降较快,冬季寒冷降水少。年平均气温6.5—7℃,有效积温(≥10℃)2600—3000℃,无霜期14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300℃—380㎜,蒸发量2000—2300㎜,降水70%集中于6—9月,雨热同季,多大风天气,尤以春季为甚,年平均风速5.2米/秒,≥8级大风日数为44天,年日照时数2860小时。风能资源较为丰富。 行政区划敖汉旗辖:新惠镇、金厂沟梁镇、四家子镇、四道湾子镇、下洼镇、贝子府镇、长胜镇、宝国吐乡、萨力巴乡、丰收乡、牛古吐乡、玛尼罕乡、木头营子乡、古鲁板蒿乡、敖润苏莫苏木等。 资源介绍敖润苏莫苏木是敖汉旗唯一的蒙古族集居的牧区,天然牧场广阔,林草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现已形成了以肉牛、肉羊养殖为主的畜牧业产业化格局,优质肉牛、肉羊产业发展迅速,牛奶产业也初具规模,畜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畜牧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达到了50%以上。全苏木大小畜饲养量达到3.5万头(只),肉牛饲养量达到1.5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2万只。 旅游资源敖润苏莫苏木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乌兰章古嘎查翁格热,有著名的响水风景区。这里有草原、林地、沙地、湿地等众多的自然景观,有典型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她集人文景观、自然风景、沙海绿洲、奇石流水、民族风情、历史传说为一体。敖润苏莫苏境内分布有流动沙地5333公顷,半流动沙地2000公顷,固定沙地2210公顷,沙丘密布、坨甸相间,沙丘高度5--15米,风营力作用明显,形成了典型的风积地貌和风蚀地貌,在浩瀚的沙漠和草肥水美的绿洲上还可以骑马领略美丽的草原风光和沙漠奇景。 牧区发展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地区,全苏木有土地面积57.6万亩,而人口却只有4600人,苏木党委政府紧抓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养殖两大主导工程,走出了一条“一村一品一带”的新牧区建设之路。荷也勿苏嘎查是苏木水源条件较好的嘎查之一,北依穿境而进的老哈河,身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全嘎查有320户,1200多口人,该嘎查(村)自全国治沙标兵鲍永新成立家庭治沙林场以来,便把向沙地要效益当作一个品牌来抓,让治沙林场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说话,带动嘎查牧民治沙造林,保护环境,增加收入。嘎查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竞价拍卖荒沙的措施,使牧民每人获利1200元,今春实施沙地低产林更新打井造林,首批2800亩造林地块被13户牧民一次性承包,最大的承包户达500多亩,年投入资金10万余元最小的承包户也有100亩,现在像鲍永新一样专业治沙大户就有70多户,占全村总户数的近50%,他们都从沙地里尝到了甜头。苏木海布日嘎嘎查则依靠牧民的传统养牛业,抓大户,树典型,带动全嘎查发展养牛,嘎查牧民现在家家户户养牛,最大的养牛户光西门塔尔和夏洛莱品种牛就有50多头,嘎查支部书记邵金权在自繁自育的基础了购置小架子牛进行育肥出售,150头架子牛6个月纯收入达8万余元,极大地激发了嘎查牧民的积极性。现在全嘎查每户平均养牛12头,人均3头以上,有80%的收入来自该产业。拥有最大草场的固日班毛都嘎查以种草养羊为主导产业,先后建养羊小区3个,并依靠科技扶贫项目引进德美种羊进行品种改良,发展肉毛兼用型品种,该嘎查的嘎查达石富庆率先带领牧民养殖150头,年收入近6万元,通过几年的示范带动,全嘎查牧民户均存栏20余只,人均6只。其它三个嘎查牧民都居住在老哈河沿岸,水稻、玉米种植成为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苏木政府在确保三个嘎查农业稳步生产的同时,积极组织牧民实施沙质坡耕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和封山育林工程,在保证自己的收入同时为其它嘎查提供畜牧饲草料,增加农副产品收入。到2007年,全苏木拥有治沙造林大户200多户,营造经济杨树林12万多亩,,封山育林22万亩,年来自林业补助户均1000元,拥有牛羊养殖大户150余户,其中养羊最多的户有300只,养牛最多的有150头,年来自养殖业的收入达2000元占牧民年纯收入的50%。苏木在发动各嘎查搞“一村一品一带”后则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服务上来,由林业、畜牧、农业等相关部门组成三个服务小分队,对各嘎查的主导产业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并不失时机地拉长产业链条,苏木招商引资小分队就在今年春季利用当地丰富的畜粪资源引进一项生物菌制肥技术,并组织当地牧民集资入股兴办绿色有机肥料厂,昔日不起眼的粪蛋子也变成城市养花种树者的抢手货。据统计,2007年牧民纯收入可达4000元,是七年前的五倍,极大地促进了牧区的发展。 地域风俗蒙古人的社祭活动自古有之。社祭意味对自己所属固有天地的祭礼。场所一般在边界地带的高山,以示属地之缘。清代以来,蒙古人的社祭活动中祭奠敖包不尽一样。有祭十三座的,有祭七座的,有祭五座的,有祭三座的。敖汉部蒙古族祭三座,地点在今古鲁板蒿乡境内。每隔一段时间,在一年中的夏秋之交,绿草如茵,百花争艳,黄羊、野禽驰骋盘飞,牛羊马驼漫游其中,是个理想的祭祀上天山神的场所。到后来,敖汉扎萨克王府衰落,而海力王府人才济济,遂使祭祀活动移到今萨力巴乡莲花山(小罕山)。其中,赛马、摔跤和射箭三项活动在海力王府门前“塔拉”举行。这种社祭活动是全旗性的。清代敖汉共编五十五个佐领,每个佐领摊派肥羊两只或肉牛一头,由佐领(牛录)带到社祭点,掌旗章京(扎哈日格赤)点收并主持商议议程、宣布纪律,然后依次进行祭敖包、赛马、摔跤、射箭等活动。 祭敖包祭敖包时,首先在祭祀场所高竖印有天马图和经文的大旗。再由主祭人焚香诵咒符经文,祈祷天地神灵,用全羊作祭品摆放在敖包前,向天地弹指洒酒,一面象征性地向敖包顶端堆放石块,一面口念“长生天保佑,敖包你每岁要增高,六畜每岁要增数,五谷每岁要丰收,人人每岁要健康,社会每岁要发展……”等吉利话,同时与会者向敖包跪拜叩头。祭祀结束后,与会者共餐肉粥。 赛马蒙古族素有“马背民族”之称,赛马是蒙古族传统娱乐项目。草原上的赛马活动场面十分隆重,数百名少年骑手身着华丽的服装,头缠鲜艳多目的头巾,扬鞭跃马,欢呼声和马蹄声响成一片,激荡着篮天、白云下的绿色草原。 摔跤敖汉部蒙古族的摔跤手年龄一般在18至41岁的男性。比赛时要穿熟牛皮制作的“昭德格”,表面嵌铜铆钉,后面嵌有圆形“吉祥”字样。下衣是宽大的绸缎,脚登牛皮高筒靴子,再用压杠皮绑紧,脖子上扎“井嘎”。入场时摔跤手排成队,挺胸直腰、两臂向两侧平伸,慢悠悠地上下摆动,形似“鹰舞”。此时的群众高声唱道:“心爱的四弦琴悠扬动听,无暇的哈达洁白发亮,蒙古的力士整队入了场……”。在动听的歌声中,摔跤手“鹰舞”一阵,向围观的群众亮过相后即行退出场地,做好参赛的准备。当拉开摔跤战幕时,围观者亮起嗓子唱三声:“布合恩太里白!”摔跤手两手扶在两名单腿跪蹲者肩上一跃而出,“鹰舞”一阵开始激烈的较量。得胜者扶起对方后“鹰舞”到主席台前记名。经过几轮复赛,夺得前三名的分别奖励。并赐予头名“布和”的勇士称号。敖汉部蒙古族的摔跤有五条规矩,摔跤手必须遵守。其一、不按重量分级摔跤;其二、不许抓脸薅头发;其三、不许用手搬弄对方的下肢;其四、不许从背后突然袭击;其五、膝盖以上(包括膝盖)任何部位着地就算倒地。 射箭蒙古族古时征战、打猎均用弓箭射杀。到了清代,每逢社祭大会,射箭成了必赛项目。敖汉部到了民国年间就渐渐以田径赛代替了射箭赛。清朝时期,一般采用牛角弓和雕翎箭,比赛者身穿窄袖紧身袍,距四丈五尺或六丈远射五色毡靶。还有一种是骑射,参赛者自带马匹和弓箭,一人共射三轮,每轮三箭,共九箭。射箭时必须是马在飞跑时才能拿弓、抽箭、拉弓、发箭。取三名优胜者奖励。 婚俗介绍敖汉部蒙古族婚俗大体有四项:说亲、定亲、迎亲、送亲。 说亲男女两家在对双方家庭情况及男女本人了解的基础上,男方请求全命人(上有父母哥嫂和姐姐、下有弟弟妹妹妻子儿女等)做媒,到女方家说明来意,介绍男方的人品和家庭情况,奉送哈达。如果女方家人接受了哈达,并拿出自己的哈达回礼,即表示亲事已定。蒙古人通婚有以下四条必须遵守:1、同姓直系亲属之间禁止说亲;2、本屯、本旗同姓者不说亲;3、虽不同姓,但辈份不同且有亲属关系不能说亲;4、男方年龄18至25虚岁,女方17至21虚岁,方可说亲。 定亲类似汉族的“换盅”。大体是媒人引导男方到女方家赠送礼品,一般是乳牛一头带牛犊;骏马一匹;整治好的全羊一套;白酒若干斤。女方家接受礼品后,男方由媒人带领,一一向女方双亲、哥嫂见面,行单腿跪拜礼。而后双方商定结婚日期。结束时利用男方送来的全羊肉做席碟,相互敬酒祝贺确定新亲。 迎亲男方到女方家迎亲人数必须是奇数,但最多不得超出十一人。这样迎亲回转时连新娘正好形成偶数,表示吉利。敖汉部蒙古族的规矩是男方即新郎必须到女方家亲自迎亲。陪同新郎的其他主要人还有男方的首席客宾突鲁胡达一人,跟随新郎教礼节的付尔根达克森一人,驾驶篷车的一人,赫勒莫日赤一人,等等。迎亲队伍距女方家3至5华里左右停下歇息,派人到女方家送信,得到女方家双亲的允许,迎亲队伍方可进屯,这时,一对蒙古式着装的青年妇女迎上前去,给一坐在站点上的男方突鲁胡达行单腿跪拜礼,然后去接收男方送亲的礼物,其中有系着红布条的旱烟两包,白酒两瓶,羊乌查一个。接着入席喝喜酒,席罢女方家将新郎从头到脚全换成女方家做的新装,再把新娘绣的红色字的哈达和烟荷包挂在腰间,并让他盘腿坐在用小米摆成的字的“敖老博格”垫子上。这时有人端来煮熟的羊乌查,突然几位少女上前抢掰羊“嘎查”,如掰去,则劝新郎唱歌,于是付尔根达克森替新郎唱一支歌,然后新郎从腰间取刀叉吃羊乌查,故意留一半给新娘,表示互敬互爱。 送亲第二天,新娘桌藕荷色的姑娘袍,靠窗下东西向斜卧炕里,一群姑娘形成一排挡住新娘。当太阳升起时新娘头戴蒙头红,由叔辈背着离开家门,骑上骏马,马走九步后新娘在叔辈搀扶下转乘篷车,新娘的母亲(一般新娘的父亲不送亲)或一个长辈妇女和同辈嫂子陪坐其中。去南方家陪亲的还有女方兄、叔等。这时新郎穿着女方给的新装,骑着女方赠送的骏马,再来块上自己原来的坐骑,踏上归途。当送亲队伍来到男方家院外时,新娘下车,新郎下马,二人一前一后走在铺毡地上,(新娘由两位青年女子搀扶引导)。当新娘走到屋外时被人拉住,必须经双方“赫勒莫日赤”用“好来宝”的形式一问一答唱过后,二位新人方可进屋。新娘入洞房后首先要认“木日古勒森额吉”,并由她给新娘梳新媳妆发,把姑娘式长袍换成妇女式高肩“德勒”,外着坎肩,脚蹬靴子,把新娘打扮得雍容华贵。第二天早晨是“乃吉”席。“胡达”、“胡达嘎”之间,即男方父母和女方母亲等长辈行见面礼。连同“木日古勒森额吉”,入席共庆结姻缘。然后新娘母亲话别女儿。大意是:“你已有了福气之家,享乐不要过份,孝敬你的公婆,夫妻要和睦,勤勉过日子,切忌切忌!”说罢送亲队伍返程,上马后每人喝一盅或一碗蹬鞍酒,拍马驰走。驰骋一会又返回求酒喝。往返几次后才踏上归程。这叫作上马认蹬酒。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