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魏了翁墓 |
释义 | 魏了翁墓简介地址位于枫桥镇高景山金盆坞,1960年被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因所在地划人苏州市区,改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魏了翁(l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浦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学者。先在嘉定府做官,后因父亡,辞职回家守孝,筑室白鹤山下,开门授徒,"士争从之",学者称鹤山先生。守孝期满后,先后至汉州、眉州、沪州任职达17年。后人朝为兵部郎中,署工部侍郎。因受朱端诬告,"连降三官"。过了几年,又复人朝为礼部尚书,"首乞明君子小人之辨,又上章论十弊,帝将引以共政","末几,除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在此期间,因病到苏州就医,在甫里筑罗隐庵为别业。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卒,赠太师(一说少师),谥文靖,诏赐第宅于苏州南宫坊(现书院巷)。元至顺元年(1330年)虞集奉敕题"鹤山书院"额于其第宅。魏了翁诗文造诣很深,时值"南来之衰,学派变为门户,诗派变为江湖,了翁独穷经学古",推崇朱熹理学,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形成一个学派。著有《鹤山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外杂钞》、《师友雅言》等。 魏了翁墓原规模宏大,有神道、神道碑、石碑坊。据《浒墅关志》载:"魏文靖公了翁墓,在高景山金盆坞。嘉熙元年葬,史绳祖撰神道碑。"后屡经毁修。清咸丰元年〔1851年),江苏布政使倪良用曾为魏墓补立七尺墓碑,上刻"先儒宋资政殿大学士参知政事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公了翁墓"。后毁。辛亥革命后,吴中保墓会吴荫培先生重立"宋魏文靖公了翁墓"石碣。 "文革"期间,墓碣荡然无存,连墓的确切位置也无从寻找。1984年文物普查时,吴县文管会在金盆坞一小山包前发现了魏了翁的圹志,据查墓冢封土被坏,湮没已久的魏墓终于复现,并得到了妥善保护。 魏公祠蒲江江人民流传一句话,“文有魏了翁,武有李家钰”。今天,蒲江县高桥乡今尚存魏了翁墓。 魏了翁一生简介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南宋蒲江人,生于淳熙五年(1178年)。原姓高,父高孝寿,母谯氏,后过继魏家,从魏姓。 幼年受教于宿儒杜德称,勤学聪颖,读书过目不忘,被乡里称为神童。他著文“耻为揣摩剽袭之作”,崇尚创新,15岁即著《韩愈论》,有独到见解。庆元五年(1199年)以举人进京(临安,今杭州)应试,宁宗主考,他应对如流,对革除“兵民财吏之弊”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创见,而考中进士第三名。接着被授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职。 嘉泰二年(1202年),应召进京,任国子监国子正职。这年,24岁的魏了翁与资州提刑杨熹子女成婚。开禧元年(1205年),了翁因上奏战备不足,暂缓对蒙古用兵,被御史徐楠加以“对策狂妄”罪名,贬为秘书省正字。开禧二年(1206年),改任校书郎。他以父亲年迈多病请调回川,而被调任嘉定(今乐山)知府。当年秋,了翁“归自万里”,回到故土蒲江。同年冬,韩侂胄以误国罪被杀,朝廷召了翁回京,但他察觉太师、右丞相史弥远又专权误国,便“三辞聘召”不从,而潜心在家乡兴办教育。 嘉定三年(1210年),魏了翁于蒲江北门白鹤山上(今蒲江中学)创办鹤山书院,各地慕名远来求学者络绎不绝,书院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治学准则,由他躬亲授教,孜孜不倦。教学书籍有朱熹弟子辅广、李燔所赠其师理学经典著述、以及他原从皇室书库誊录的儒学秘本及他家原有藏书等,卷帙浩繁。魏了翁兴学育才,成效卓著,“士争负笈从之,由是蜀人尽知义理之学”(《宋史》)。其门徒中,先后考取进士及担任高级官职者多人。著名的如:游似,嘉定进士、吏部尚书、丞相;吴泳,嘉定进士、刑部尚书;牟子才,嘉定进士、礼部尚书等。 其后,朝廷诏了了翁复官,任眉州知州。在眉州任内,选贤用能,修渠堰(蟆颐堰),兴教育,“利民之事,知无不为”(《宋史》)。因其政绩优良,迁潼川府路提点刑狱公事。嘉定八年(1215年),兼提举常平等事,迁转运判官。嘉定十年(1217年),迁直秘阁知泸州,主管潼川府路安抚司公事。嘉定十五年(1222年),宁宗怀念旧臣,复诏了翁入京。他上疏论人才、治国之策为宁宗采纳,任以兵部郎中,复又改司封郎中兼国史院编修官。嘉定十六年(1223年),任省试参祥官,迁太常少卿兼侍立修注官。嘉定十七年(1224年),迁秘书监。 宁宗卒,理宗即位,改年号为宝庆元年(1225年)。他见时异事迁,上疏请辞,未准,迁为起居郎。后因积极为新主谋划革除朝政时弊之策,而被任为工部侍郎代理尚书。他称病不愿出任,乃改授集英殿修撰、常德府知府职。此时,把持朝政的权奸史弥远,因原曾拉拢魏了翁充其窃国羽翼,遭他力拒而忌恨皆发,便指使谏议大夫朱端常向皇帝弹劾了翁的直言进谏为“欺世盗名,朋邪谤国”,理宗乃下诏,将魏了翁官职黜降三等,贬往靖州(今湖南靖县)。宝庆三年(1227年),他在谪居中,于靖州又兴办1所鹤山书院,一时“湖、湘、江、浙之士,不远千里负书从学”(《宋史》),各地学者云集。他把“鹤山”优良的治学风尚,又传播到湘、黔、桂3省接壤的偏僻山区。绍定四年(1231年),理宗诏了翁复官,任他为宝章阁待制、潼川府路安抚使、泸州知州。他在泸州任内,兴武备、办教育、简科税、行赈济,颇多建树。端平元年(1234年),权奸史弥远死,复应召进京,任华文阁待制。他忠直不减当年,复又上疏论朝政“十弊”。 端平二年(1235年),朝廷以其才兼文武,任他以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督视江、淮、京、湖军马职。但他以直谏迁升,再次遭到朝中佞臣嫉谤,加之蒙古入侵边关告急,皇帝焦忧。他为避嫌忌,5次自请辞职归老,理宗乃封赠他为临邛郡开国侯,并面赐御书唐人《严武诗》及“鹤山书院”四大字。但时不过1月,又诏他任资政殿学士、湖南安抚使、潭州知州。因了翁力辞,又改任他以绍兴府知府、浙东安抚使等职。嘉熙元年(1237年),在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吴县地)因病笃逝世,卒年59岁。他临终前都还在口授革新朝政的奏章,并对其门人说:“吾平生处己,澹然无营。”理宗闻耗震悼不已,对其有“用才不尽”之憾,下诏追封他为太师,谥文靖,累赠秦国公。后人在他曾寓居的邛崃、眉山、泸州及江苏苏州等地,均为纪念他而兴办了鹤山书院或书堂。 魏了翁是一位杰出的理学家、进步的政治思想家。其遗诗中有云:“忧民白发三千丈,报国丹心十二时。”在其所任职地方兴利举才,轻徭薄赋,“戢吏奸,询民瘼”,“举刺不避权右,风采肃然”(《宋史》)。他力主革新,提出了一系列均贫富、等劳逸、致民裕、量才授职、限制封建特权等社会改良措施,但终因直言遭忌而历尽人世坎坷。 他博极群书,崇尚理学,反对佛老学说,奉行“神怪必不语,老佛必斥攘”之道。他师承朱熹学派的学术思想,后又受陆九渊派学说影响,终至“折衷朱陆”将两派学说融会变通,转到以心学为主的立场,成一家之言。其学术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认为“心即天,心即理”,心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主张“尽心以求诸理”,借此以“端正人心”,为革除时弊,谋求改良服务。 他生平著述颇丰,有《鹤山全集》109卷;《九经要义》263卷;《国朝会典》200卷;《古今考》20卷;《经外杂钞》3卷;《经史杂钞》、《周礼折衷》、《读书杂钞》各2卷;《周礼井田图说》、《蕉窗杂录》、《豳风考》、《正朔考》各1卷及《鹤山诗集》、《魏了翁词》等诗词,以及大量题跋、奏议、铭文辑录等。 他不仅精于文辞,且兼擅书法,笔力遒健俊逸,称翰墨上乘。有墨迹《昭代亲友帖》、《论三家书》传世。所遗真迹,尚有夹江县之真书“云吟山”、隶书“家庆楼”;大足县之篆书“毗卢庵”、真书“宝顶”;潼南县之真书“鉴亭”等。明《书史会要》称他:“鹤山先生善篆,不规规然绳尺中,而有自然之势。尝以篆法寓诸隶,最为近古。”潼南《鉴亭碑序》中,对其书法有“鹤山真迹走蛟虬”之评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