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万历怠政
释义

当万历皇帝彻底摆脱了张居正的束缚之后,就开始了他独裁的统治,万历贪财,征税的项目千奇百怪,无物不税、无地不税,真是苛政猛于虎;万历生活奢侈,年方二十,就开始着手为自己修建寿宫(陵寝);万历懒,二十八年不临朝听政,高唱“天下无一时可忧之事”,衙门内严重缺员,而候补的官员却又得不到提升,以至于终生候补。因此后人评论“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神宗之怠惰。” 万历朝有三件大事,援兵朝鲜、国本之争、梃击风波,先说说援兵朝鲜。要说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皇帝还干过什么好事,那就算援兵朝鲜了。

万历皇帝简介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是明朝第十三个皇帝。穆宗朱载垕第三子,隆庆二年(1568年)被册立为太子。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病死,朱翊钧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万历”,故后人又称他为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执政的48年时间是非常矛盾的:曾作为一代英主,在大臣们的辅佐下,使大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也曾28年不上朝听政,被后人认为是中国历代帝王中最懒惰的,他还穷奢极欲,横征暴敛,为此背负了千古骂名。因而在明朝历史上,他的帝王生涯总是引起人们较多的关注。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援兵朝鲜

当时的日本处于分裂后的统一时期,当时的统治者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后,就将矛头对准了朝鲜,朝鲜本是中国的藩属,万历皇帝对此表现出了非常的重视,毅然决定派兵援助。明军一到朝鲜,就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先后收复了平壤,开城,平壤之战体现了明军顽强的战斗精神,一举取得了此次攻坚战的胜利。

但是日本人很快缓过了气,明军的继续前进受阻,双方进入了对峙的局面。当时由于国内很不稳定,军费开支很大,日方也想回国整顿,因此双方很快达成了议和协议,各自罢兵。

谁知日本人一向说话不算,三年后又挑起了战争,万历皇帝此时宛如一代英主,毅然决然再次派兵,本来吝啬的他,此次也动了血本,向朝鲜战场输送了大量的银两、粮草。

但这次日本的进犯是有备而来,明军在战场上没有占到一点便宜,除了零星的小胜利之外,难有大的作为。好在丰臣秀吉病死,日军将领率兵回国抢占地盘,朝鲜战争以明军的不战而胜画上了句号。不管怎样,万历皇帝在这件事上处理的还是不错的。

国本之争

再来说说国本之争,万历年轻之时,偶尔行到母亲的寝宫,发现了一个宫女长的非常可人,于是私下临幸,谁知宫女竟怀了龙种,万历的母亲本就是宫女,因此,并没有为难这个宫女,反倒让万历皇帝封他为妃,十月怀胎,生下了一个皇子,他就是光宗朱常洛,万历皇帝对王宫女的临幸只是一时兴起,并不当真,新劲一过便不想负责任,因此他对王氏、朱常洛都没有什么感情。

另外一点,当时的郑贵妃,宠冠后宫,是万历皇帝的心尖,郑贵妃是邀宠的好手,把个万历皇帝弄的神魂颠倒,对她言听计从。郑贵妃也有儿子,朱常洵。这个小孩长的也招人爱,出身也好,万历皇帝在郑贵妃的怂恿下,总想借机立他为太子,于是就想出了种种办法,但遭到正直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当时太子又叫国本,因此,皇帝与大臣间的这次斗争又称为国本之争。国本之争是继嘉靖朝“大议礼”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皇帝与大臣的冲突,不过这次的胜利者应该是众大臣,因为朱常洛毕竟登上了皇位。 梃击风波可以说是从国本之争演变而来,他也是郑贵妃为了能使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所做的孤注一掷的最后进攻,国本之争大臣的势力占了上风,郑贵妃心中非常着急,于是派自己的心腹太监雇人,行刺太子,被雇的人明叫张差,在太监的配合下,他顺利地到达了太子寝殿的门口,当他手持木棒杀进去的时候,被守门的太子宫中太监当场抓住。 这就是著名的梃击案。以上只是对此案的一家之言,关于案件的说法还很多,总没有一个定论,因此此案被列为了明宫三大疑案。此案也说明了当时太子朱常洛的地位是多么危险。

三大征

平哱拜之乱

哱拜是蒙古鞑靼部人,降明以后做副总兵。他的儿子叫哱承恩,承袭父爵,做了指挥使。万历二十年(1592年),哱拜和哱承恩父子在宁夏银川反叛,万历皇帝果断决定平叛。派去平叛的军队攻打了几次都没有取胜,万历皇帝又派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为总兵,率军平叛。李如松派人决黄河水灌城,城外积满了水,城被冲开一个口子;李如松乘势下令攻城,一举平息了哱拜之乱。

援朝抗倭战争

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到二十七年(1599年),朝鲜遭到日本侵略,王京陷落,八道尽没。朝鲜危急,求明援助,“请援之使,络绎于路”。万历皇帝鉴于唇亡则齿寒,决定派兵到朝鲜,援朝抗倭。这场战争时断时续,前后进行了七年多。最后,日本因丰臣秀吉去世,撤出朝鲜。

平定播州之乱

播州就是今贵州遵义地区,万历十七年(1589年),播州宣慰司使杨应龙发动叛乱,万历皇帝派兵去平叛。这场战争时断时续,一直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最后的结局是明军八路进兵,四月告捷,平息了杨应龙之乱。

历史结束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万历皇帝走完了他矛盾的一生,他曾作为一代英主,在张居正的辅佐下,使大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他也曾穷奢极欲,横征暴敛,背负了千古骂名,在他五十八岁的这一年,他终于回到了天上,他终于可以摆脱心中善与恶的斗争了。

怠政原因

万历怠政原因很多,重要的有四条:

第一,摆脱戒尺万历皇帝亲政前,头上悬着三把戒尺:张居正、冯保和李太后。所以他亲政后就想摆脱这三把戒尺的束缚。

第一把戒尺是张居正张居正是大学士,又是首辅,还是他的老师,万历皇帝平常称呼他的时候不直呼其名,而是称先生,那是很恭敬的。因为张居正对万历要求非常严格,可能万历小时候就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而张居正一死,便有人在万历皇帝面前进张居正的谗言。种种因素纠合在一起,导致万历皇帝在张居正去世两年后下令抄了他的家。

第二把戒尺是太监冯保。冯保在万历初年做到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力很大。因为他和太后、和张居正关系都比较好,所以在约束万历皇帝方面也格外严格。

第三把戒尺是李太后。李太后在万历小的时候也住在乾清宫,一为照顾他,二为督促他。后来,万历渐渐长大,结婚、亲政,李太后就从乾清宫搬到慈庆宫,对他要求也不那么严格,有一些事情就不大管了。

这样,万历皇帝就不再受这三把戒尺的约束,性格中原来就有的任性、倔强,这个时候就更加发展。

第二,居功骄傲。万历皇帝继位之后,年轻气盛,血气方刚,连着进行了“三大征”,就是三次大的战争。万历皇帝在12年时间里,取得东北、西北、西南三个地域三次重大的军事胜利,史称“三大征”。

第三,没有竞争。皇位继承制度,清朝比明朝高明一些。万历帝上面的两个哥哥都早死,他同弟弟翊镠是同母,也不存在皇位竞争。所以他登极前没有竞争,坐上皇帝宝座以后又遇到一个所谓的太平盛世景象,就越发放纵自己;再加上万历帝比较任性,固执倔强,个性乖戾,一味从心所欲,便渐渐怠于政事。

第四,身体有病。万历皇帝身体不太好,经常生病。

怠政表现

第一,不郊。就是不亲自郊祭天地

第二,不庙。就是不亲自祭祀宗庙、太庙。

第三,不朝。就是不上朝。万历皇帝竟然二十几年不理朝政,也不主持朝廷会议。有的大臣跪在宫门外请求皇上亲理朝政,竟不被理睬。

第四,不见。就是不接见大臣。大学士、首辅朱赓,三年没有见皇帝一面。万历四十年(1612年),南京各道御史上疏:“台省空虚,诸务废堕,上深居二十余年,未尝一接见大臣,天下将有陆沉之忧。”(《明史·神宗本纪》)。

第五,不批。就是对大臣的奏章不做批示。明朝有一个规定,就是大臣不轻易上奏章,凡上奏章必有重要急迫的事情,皇帝就要赶紧批示,不论同意、不同意,还是部分同意,总要有个结果。但是,万历皇帝却将大臣奏章“留中”不发,就是既不批示,也不发下,而是搁置一边。没有皇帝的批示,事情就不能办,整个中央机构,几乎停止运作。

第六,不讲。就是不参加经筵讲席。经筵,是为皇帝专设的讲席,由大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等担任主讲,并同皇帝切磋经史,也是君臣共同探讨治国理念与治策的场所。日讲,原意是每日向皇帝进讲经史。万历帝不参加经筵讲席,工科右给事中王元翰批评道:“朝讲不御,则伏机隐祸不上闻。”又说万历:“亲宦官宫妾,而疏正人端士,独奈何不为宗社计也!”(《明史·王元翰传》)

万历帝怠政,使朝政出现危机。《明史·神宗本纪》论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5: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