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吕玉中 |
释义 | 吕玉中,男,汉族,字荻白,号溪蕙斋主,1957年4月生于河南罗山,国家公务员,现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书协主席。 幼年时受其二位堂叔吕金国、吕金石的书学之影响,在牛背、沙滩用木棍仿写。进入大学时,他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收集字帖,从“二王”的《乐毅论》、《黄庭经》、《洛神赋》等小楷字帖入手,兼练王羲之的《圣教序》、《十七帖》,经过几十年的勤学苦练,逐渐形成了自己清秀爽朗、劲健挺拔的楷体风格和空灵飘逸、跌宕多姿的行书体势。 多年来,他的书法作品在省市及全国多次获奖。1982年他首次在信阳地区获得书法一等奖;2003年在河南省获得群众书法展二等奖和“帝豪杯”铜奖。仅2006年就获得四项大奖,即“晚晴杯”金奖和“亚欧杯”金奖;纪念启功先生逝世一周年书展银奖和“鸣凤杯”铜奖。 尤其小楷作品被日本和韩国书法爱好者所广泛喜爱和收藏。 评价文章浪漫执笔书天下 程旭峰 古往今来,但凡有些成就的书法家往往都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文人和学者,吕玉中就是这样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成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执著追求的浪漫情怀。长期以来,他将多方面的知识和自身艺术修养渗透到书法创作中,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书法艺术。同时,他将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生活的热爱都融入到书法创作之中,追求和创造作品的意境美,使之与书体形式相统一,从而使书法更具文化内涵,且具时代气息。 吕玉中1957年生于河南省罗山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幼年时深受其二位堂叔吕金国、吕金石的书学之影响,在牛背、沙滩上用木棍仿写。20世纪70年代,他步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在老师、同学的教导和影响下,临帖习字。先从“二王”楷书入手,兼练唐人楷书,后又以汉代《张迁碑》、《乙瑛碑》等帖练写隶书。为了更好地练就自己的书法,他不仅对先贤前辈的书学字帖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大量阅读书法理论,寻找不足和差距,调整自己的心态,勤学苦练。他对传统书法的把握极有分寸,不仅寻求传统书法的章法、笔法、结构等诸多美的要素,还凭借个人的虔诚和慧心,逐步形成清秀爽朗、劲健挺拔的楷书风格和空灵飘逸、跌宕多姿的行书体式。近几年来他的作品日趋成熟,多次在全国书法比赛中获奖,作品也散见于诸多报刊。1982年他首次在信阳地区获得书法一等奖;2003年在河南省获得群众书法展二等奖和“帝豪杯”铜奖。仅2006年就获得四项大奖,即“晚晴杯”金奖和“亚欧杯”金奖;纪念启功先生逝世一周年书展银奖和“鸣凤杯”铜奖。他的许多作品被日本和韩国的书法爱好者收藏。 张怀瑾说:“论人才能,先文后墨,羲献皆兼文墨。”黄庭坚说:“学书需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书法家应当人品与书品统一,具备广博的修养,吕玉中先生始终向着这个方向前进。他注重人品修养,博学多才,升华了作为一个书法家的儒雅风范,使得他作品的内涵达到了书品和人品二者之间一种和谐美好的境界。他广采博取,主张以文养墨,勤奋学习,广泛涉猎,不断开阔眼界,积淀学识。对中国传统文学尤其是唐宋散文有着深厚的感情,名家名段烂熟于心,融会贯通,也写得一手好文章。2006年他来到淮滨交流书法,即兴写下散文《风景独好看淮滨》发表于信阳日报,在当地竞相传阅。 但凡成就于书法事业者皆是执著而勤奋的人。吕玉中不论做书法还是做工作都是这样的。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前3年,他所带班级成绩连续名列信阳市第一名,27岁成为信阳市最年轻的重点高中学校副校长,成绩斐然。在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每天坚持临帖,中午练隶书,晚上练楷书,十几年如一日。1993年调入行政部门以后,他将自己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书法创作中来。为了更好地学习书法,他还自费订阅了《中国书法》、《书法研究》等书法杂志,广泛收集字帖,现已有360多本。为提高理论知识他还多次参加书法理论研讨会,学习其他人的心得体会。吕玉中认为:书法是一种艺术,是高于写字的,不是把字写工整就是书法。它有一个渐悟的过程,需要时间的不断积累,需要人生经历的过程,才能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为此,他不断地外出参观学习,拜师访友,游历祖国大好河山。为开阔眼界,提高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和理解,2003年他独自一人在北京住了半年的时间,流连于各种书法展览会场,遍访书法之友,促成了他书法艺术的一次次顿悟。 吕玉中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不论社会的哪个阶层,只要是书法爱好者皆可以是知己。闲暇之时,邀三朋四友,在一起小聚,或天南海北、或谈古论今,上下五千年,其乐也融融。2003年在北京时他写下了《自度词:京城郊游感怀》:逝水流年,人生短促。疾情空惹闲愁。任他人嗤我,华发犹游,多少幽怀暗恨,对知己畅说不休。夕阳下,为抒惆怅,高啭歌喉。难收,两行热泪,纵放悲声,怎遣烦忧。叹今生休矣,一任沉浮。唯有杯杯绿酒,最怜我思情悠悠。从今后,朝朝纵酒,恣遨京都。2004年吕玉中当选浉河区书协主席以后,不仅要定期举办会员交流活动,同时还和周边县市的书协进行交流互动,这样既可以领略各地的大好河山、风土人情,又提高了自己的书法艺术。经历了人生的浮浮沉沉,他已淡泊名利。他的《自读有感》里这样写道:京郊朔风叩珠帘,寂寥夜生寒。荧光灯下读诗篇,自忘天命年。功名已掷九霄外,剩有一腔清淡。光阴亘古绵不断,人生太短暂。奔命只因心还动,生道那堪回首看。决意遥背故园,茫然不问高渊。迷径绝非折转,遗恨千年相伴,难越的时空瀚海,无尽的岁月彼岸。千丝万缕的心绪,记满恨海情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吕玉中始终认为他的艺术追求,永无止境,他将用毕生的精力来追求辉煌的艺术事业! (本文原载《新闻爱好者》 2006年第12期 ) 行者无疆 张树燕 一 我认识吕玉中,是在朋友的晚宴上。高大,俊雅,“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朋友介绍说这是浉河区书协主席吕玉中,我立即尊其为老师。席间,男人们每人端着茶杯喝酒,而吕老师却似乎不胜酒力。我自告奋勇地说,我替你喝一点吧。没想到这一句话让我们成了朋友,原来吕玉中也是一个率真的人。 后来才知道他颇有酒量,酒喝得大气、豪气、爽气。闲暇之时,约三朋四友,在一起研习书法,交流心得,谈古论今,恣意性情。每逢喝酒,他总是带头端起酒杯。白色透明的玻璃杯,液面在杯口拱起一个弧形。吕玉中一声“喝”,一仰脖,“咕嘟咕嘟”几下,杯子见了底。还不依不饶似的把杯口旋转向下,淅淅在沥出几滴。吕玉中的亮杯,一如他的做人,赤诚坦荡。 吕玉中不喝酒时谈锋稳健,思维敏捷,语言犀利,知识渊博。酒至酣处,或引吭高歌,或吟诗抒怀,或轻吟家乡小调,或回首往事悠悠。而其对唐诗宋词的独到的见解,蕴含了其数十年对书法艺术的研习中对古诗词的潜心揣摩和对沧桑人生的深刻感悟。书法以气传神,而气,采于天地,贯于古今,流于笔端,生于胸襟。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场,一群人有一群人的气场。我对书法一窍不通,却时常流连于信阳书法协会的朋友之间,正是因为在喧嚣的闹市中蓦然发现这么清新的一角,充溢着昂扬向上的气息,奋发有为的气息,矢志不渝的气息,甘于寂寞的气息。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让我感动,让我尊敬,让我联想起中国古代文人弦音妙律、水墨丹青的生活图景。每每融于这个充满活力的群体,醺醺然有魏晋之风扑面而来。 二 吕玉中生于罗山县一个风景秀丽的山村,自小深受其叔父的影响,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用木棍在牛背上、沙滩上写字。通过自己艰苦的努力,他终于走出了山村,进入大学学习,成为当地凤毛麟角的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他对书法越发痴迷。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勤学苦练书法。他不仅对前辈传统书法的结构、技法、笔势揣摩学习,创新自己清新秀丽、丰盈端庄的楷书风格和飘逸灵动的行书风格,而且大胆地走出书法本身,让书法与古散文古诗词的优美意境精妙结合,获得了以字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不懂书法的体式、笔锋,更不懂书法的传统、流派。初见吕玉中的小楷,见笔笔娟秀,字字端庄,恍然如一排排蛾眉星目的江南女子整束待阅,清丽可人。又恍若三春桃花,二月柳枝,令人耳目一新。然观全幅作品,结构严谨,刚劲有致,其势内含,清冽有君子之气。再看吕玉中的行书,一幅之中,字字变幻,笔笔藏锋。或轻盈如云,或婀娜如柳,或狂舞如飞天,或敦厚如老纳。或急或缓跌宕起伏之间,一支悠扬的乐曲从字里行间袅袅升起,缭绕于耳际。心生艳羡之余由衷地赞叹:这需要多少功夫才能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不知他用秃了多少笔,熬过了多少夜,渡过了多少清贫寂寞的日子?记得吕玉中曾经说过,他最喜欢在淅淅沥沥的雨天写字。我相信已知天命的吕玉中经过了岁月沉浮,睿智的心多了一份澄澈,多了一份理性,多了一份从容。在窗外如诗般纷飞的雨中,思想和艺术都得到了诗意的升华。 吕玉中常说,看一个人的写的字,就能知道这个人的年龄、性格、爱好、修养甚至健康状况。这与他追求的人品与书品的统一和谐相一致。在与书友的切磋中,不论是比他年长的还是年轻的,他都虚心学习,诚恳指教。但凡对他的字有所求的,不论是学校、寺院、堂馆、朋友还是家乡父老,他都掀然提笔,慨然相赠。他珍惜每一次与人交谈和书写的机会,用他渊博的的学识与现实社会的风物人情融会贯通,获得灵感,获得提高,获得人生的快乐。 吕玉中是一个在书写中享受生活的人。 三 五十岁的天空,尉蓝明净,澄澈高远。五十岁的人生,艳阳高照,稻浪滚滚,人欢马叫,硕果飘香。步入人生的秋天,吕玉中的书法艺术和他的人生一样经历了春的洗礼,夏的炙热;经历了宦海浮沉身心交瘁的凄凉和凤凰涅盘绝地反击的悲壮,现出秋天般的成熟稳健,遒劲曼妙。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吕玉中以书生的意气,必然在官场中碰得鼻青脸肿。2003年,他将事业的重心转移到对书法艺术的精深追求,独自一人流浪到北京,流连于各种书法展览会场。在这个文化荟萃的地方,吕玉中潜心观摩学习,广交书法朋友,在一次次交谈和观摩中提高了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毕生追求书法艺术的信心和决心。随后,他不断地走出去,走遍名山大川,遍访名帖碑林,在大自然中寻找书法艺术的灵魂,体味书法的艺术之美,感受书法亘古永恒的魅力。 吕玉中的艺术成果是丰厚的。1982年,吕玉中首次在信阳地区获得书法比赛一等奖;2003年在河南省获得群众书法展二等奖和“帝豪杯”铜奖;2006年又获得“晚晴杯”金奖和“亚欧杯”金奖;纪念启功先生逝世一周年书展银奖和“鸣凤杯”铜奖等等。如今,他的书法作品已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在台湾、日本、韩国被许多书法爱好者收藏。 对于未来,吕玉中有很多计划;对于书法,吕玉中还有许多感想。每每和吕玉中交谈,我都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正在行走的旅人,精力充沛,步履稳健,信心百倍地向着辉煌的未来坚强跋涉。 我相信智者无畏;我相信行者无疆。只要仓颉造字的灵感不灭,美丽的文字不老,人类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就永无止境。 二00九年八月十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