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晋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
释义

晋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属于中国晋代书法,文物原属故宫旧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基本信息

帖卷,纸本,纵:24.7公分,横:46.8公分。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约303-361),祖籍山东,是当时的贵族,西晋末随父南渡,作过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东晋永和年间(345-356)辞官,与当时名士畅游山水,诗歌为乐。

简介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为尺牍。 存双钩摹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存双钩摹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前隔水有宋徽宗题款“晋王羲之奉橘帖”。前隔水有宋徽宗题款“晋王羲之奉橘帖”。 米芾书史谓“又有唐右军帖,双钩蜡摹,末后一帖,是'奉橘三百颗(帖作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奉橘帖》在唐代就很有名,诗人韦应物有诗句说:“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更待满林霜。米芾书史谓“又有唐右军帖,双钩蜡摹,末后一帖,是'奉橘三百颗(帖作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开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参军学士诸葛颖,谘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跋其尾。”用的就是这件书迹的典故。开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参军学士诸葛颖,咨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跋其尾。”

从六世纪南朝时期以来,历代帝王都喜好收藏王羲之等名家的信札,当时将零散的书迹裱背成一定长度的手卷,后来辗转流传,遭割裂重装,已不复原貌。 这卷书迹是用双钩廓填的方式,复制了三件王羲之短札。这卷书迹是用双钩廓填的方式,复制了三件王羲之短札。 《平安帖》行书兼草书,信中提到的“脩载”,是王羲之的堂兄弟。 《何如帖》行书,问候对方并告知近况。 《何如帖》行书,问候对方并告知近况。 《奉橘帖》行书,赠送友人橘子并附上此信。 《奉橘帖》行书,赠送友人橘子并附上此信。

这三帖中,除了从整幅尺牍中去玩赏其风韵外,还可细察对比每一字之遒丽。这三帖中,除了从整幅尺牍中去玩赏其风韵外,还可细察对比每一字之遒丽。如“复”字,三帖出现四次,《平安》中“当复”之“复”为草书,《何如》帖中三个“复”字都是行书,《平安帖》运笔提按顿挫的变化较多,钩挑转折间,锋颖秀发,一些牵丝引带的草书笔法,也十分生动灵巧。 《何如帖》较端整,三个“复”字,而无一雷同,或异其偏旁,或变其转折,都鲜活生动,结构精密,神思凝淀。 《奉橘帖》字形大小偃仰,饶富变化,“三”字如横空掠燕,笔画互有照应,“百”字起笔上扬,末画斜下挫锋,笔锋几经转折,并露出贼毫,“未”字出现两次,笔法也不尽相同。 其他如“白”、“奉”等字。其他如“白”、“奉”等字。 也是变化不一。也是变化不一。 可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前二帖略见於褚遂良《右军书目》。前二帖略见于褚遂良《右军书目》。《平安如何》二帖前尚有萧梁时代鉴书人徐僧权、唐怀充二人的“僧权”、“怀充”押署,故此帖钩摹的上限,可能在梁隋之际,亦未可知。 此三帖北宋初年藏驸马都尉李玮家,尚有“李玮图书”收藏印。此三帖北宋初年藏驸马都尉李玮家,尚有“李玮图书”收藏印。 后入宣和内府。后入宣和内府。 再绍兴内府,明清为项元汴,及京口张氏(张觐辰、张玉裁、张孝思)笪重光等所藏。再绍兴内府,明清为项元汴,及京口张氏(张觐辰、张玉裁、张孝思)笪重光等所藏。 入清内府,未受重视,《石渠宝笈初编》,着录列次等,《三希堂法帖》亦未收入。 惟古法帖为《宝晋斋帖》、《东书堂帖》、《戏鸿堂帖》、《墨池堂帖》等均曾摹刻,而次序各异。现藏故宫博物院,先后收入《故宫法书》,《晋王羲之墨迹》,《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及二玄社精印。 存真卷行於世。存真卷行于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3: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