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基诺斯山战役
释义

背景

亚历山大大帝死后,马其顿帝国四分五裂,至公元前3世纪时,马其顿幼年国王腓力五世登基,在重臣辅佐下日益强大,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腓力五世与迦太基统帅汉尼拔结盟共同抵抗罗马帝国的扩张。当迦太基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失败后,为了惩罚马其顿王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和汉尼拔结盟,罗马决定进军马其顿,击败日益稳固的马其顿政权。

战役经过

基诺斯山战役(Battle of Cynoscephalae) 公元前197年,在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00—前197年)期间,昆克蒂乌斯·弗拉米宁执政官率领的罗马军队与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军队在基诺斯山 (源自希腊文—狗头,希腊色萨利区锡韦城西北的一列丘陵)进行的一次交战。交战双方势均力敌,各有2.5—2.6万人。战斗于早晨打响,当天浓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腓力五世决定分兵两路,一路为主力枪兵方阵,约为2万余人,从正面进攻罗马大本营,另一路以骑兵为主,从山后另一条小路包抄罗马军右翼,双方激战从双方先遣队的突然遭遇开始。罗马军退却。罗马军2000名步兵与1500名骑兵赶来支援,这时其主力也从兵营出发,并编成三列横队。战象在右翼前面,轻装步兵与骑兵从正面与两翼保障主力部队。与此同时,马其顿军队的主力也兵分两路从兵营出发,其中侧翼骑兵部队在浓雾弥漫下不辨方向,误入罗马军本部之中,遭到全歼。而腓力五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指挥主力步兵向罗马军进攻,在交战中,罗马军队及时占领了本方右侧的基诺斯山,居高临下向马其顿方阵发射标枪等远程武器,待马其顿方阵缓慢笨拙向左侧移动开始爬山时,罗马军队以中队战斗队形居高临下向马其顿军的臃肿方阵进攻。由于山高林密,马其顿方阵无法保持整齐的阵型,被罗马军队突破并加以击溃。此战马其顿军损失1.3万人,罗马军仅损失700人。

意义及影响

此战之后,马其顿无力再战,被迫与罗马签订和约,而罗马已经面临着东方塞琉古王国的压力,急于结束与马其顿的战争,因此相比起对迦太基的苛刻合约,马其顿并没有损失过多的主权,这也为今后的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埋下了伏笔。根据和约,马其顿失去了小亚细亚、色雷斯及希腊等地的领地以及舰队。马其顿军队在基诺斯山战败意味着马其顿统治希腊的结束,希腊大部分领土成为罗马属地。

此战,罗马军队运用的中队战术比方阵战术(phalanx formation)灵活,可自由地实施就地机动,可使正面突击与从两翼和后方突击相配合。罗马军队还利用方阵缺口,楔入并各个歼灭敌军。编成三列横队的中队战斗队形,还便于在交战过程中增加兵力。基诺斯山交战证明,中队战术比方阵战术优越,标志着军事学术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3: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