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河西村
释义
1 吉林省图们市凉水镇河西村

吉林省图们市凉水镇河西村共有3个自然屯,15个居民组,320户,850人。劳务输出140人,劳动力350人。农业用地面积372公顷,其中水田23公顷;山林总面积395公顷。

经济现状

2006年全村社会经济总收入506万元。其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西兰花,2006年产值达到80万元。

劳动力转移力度加大,到国外打工人员增至90多人,打工收入115万元,劳务收入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6年,河西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160元。

事业发展

全村街巷道80%路面铺设水泥路;100%的户使用自来水;电话普及户数达95%;60%的户建成标准厕所;有线电视覆盖率为100%;60%的农户围墙达到一体化建设;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其他事业亦有不同进展,前景喜人。

前景规划

1、项目建设情况

充分利用靠近镇区的地理优势,利用闲置土地上项目,进一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2006年引进马玲署种植项目、中药材种植项目、萝卜籽种植项目、有机蔬菜种植项目,总投资200多万元。

2、基础设施建设

(1)自来水管网全面修缮,达到标准化建设,满足农全村人畜的用水需求。

(2)村水泥路修到各家各户门前。

(3)标准厕所、围墙一体化达80%。

(4)认真规划江边防护林带和村路绿化工程,争取在2006年开始建设完成。

3、全村工农业总产值五年内增长40%,总额达到450万元。

4、农民人均收入争取2010年达到5000元。

经过两委成员、全体村民共同努力,尽快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

2 河南省灵宝市故县镇河西村

概况

河西村位于灵宝市故县镇南部,秦、晋、豫金三角腹地,距灵宝市区50公里,北靠蜿蜒巍峨的秦岭山脉,脚踩流水潺潺的枣香河畔,陇海铁路、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在村北通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村总面积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00亩,辖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99人。

名胜景观

河西村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和汉山风景名胜区是天然旅游胜地,生长有稀有珍贵的华山松、冷杉等植物,景区内的老鸦岔峰垴海拔2413.8米,为河南省最高点,汉山风景区内古木参天,植被保护完好,山势雄奇,坡谷秀丽,奇石争秀,千姿百态,清泉飞瀑,碧潭溪流,文物古迹,名胜景观,数不胜数。

矿产资源

河西村物产富饶,地下矿藏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铁、石墨、蛭石、花岗岩、大理石、水晶石、金刚石等二十多种。近年来,村两委坚持“特色农业富民,工矿企业强村”发展战略不动摇,以矿产品开发为龙头,以当地资源优势为重点,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谱写了河西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建成了现代化设施齐全的办公大楼,建起了六配套达标的花园式学校,市级甲级卫生院、河西有线电视台、大型变电站和发电站、引水入村,使各家各户用上了优质矿泉水,在全市率先实行对全村军烈属、五保户、老干部、学生上学实行免费。

经济发展

为了增强发展后劲,该村投资2000万元,建起了选金厂、铁精粉厂、镀膜玻璃厂、石材厂、矿泉水厂、铸造厂、高档电器开关厂等54家集体企业,2002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09亿元,集体固定资产积累达80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879元,村集体经济年积累达580万元。该村先后被河南省及三门峡市命名为“双文明村”、“明星村”、“小康村”、“中州新村”,1999年被中央命名为国家级文明村,成为镶嵌在秦岭脚下枣香河畔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3 河南省宜阳县高村乡河西村

河西村位于三乡乡政府西4公里处,三乡至杨坡路穿村而过,与洛宁县杨坡乡相邻。土地面积827亩,耕地面积483亩。总人口465人, 2个村民小组,112户村民,村两委干部5人。该村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家庭收入以农闲外出务工收入为主,该村小学现有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名。

4 河南省温县招贤乡河西村

河西村是国家重点工程小浪底水库建设搬迁的移民村,1997 年迁移到温县招贤乡黄河滩区,东至龙渠村,西至太涧村,南至漭河大坝,北至单庄村,该村现有农户345 户,村民1270 口人,耕地面积1500 亩,人均1.1 亩,全村中共有党员 32 名。全体村民在五好党支部的正确带领下,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河西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的耕耘。憨厚朴实、勤劳善良的河西人已走出了一条靠中药材种植增收,靠规模增效,靠初加工致富的新路子。

5 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河西村

概况

河西村位于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潮河西岸,四面环山,是一个小型盆地。河西原名柳林营,公元前127年武帝元朔二年建驻军城(奚城),经过680年苍桑由城演变为村落,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

名胜古迹

在村域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西大梁和沿青龙山至东关的北齐长城,有姊妹楼沿卧虎山至八道楼的明长城,万寿山上的吕祖庙,北面的万寿行宫、明朝的清真寺等。

河西村的古老文化,建筑风格,古建筑的庙宇,历史政治事件,战争的记载,神话传说,民族的特色等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他们在感受这里的自然气息的同时,也深深地被河西村的文化底蕴所感染。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

村内流传的一种独特语言,被北京称为“半拉子话”的“露八分”,是明朝末年由古北口流传至北京的。是中国少有的民间用语。

文化体育

河西村内有各种体育活动,每年都要参加镇里组织的各项体育比赛,篮球、乒乓球、象棋以及其他体育项目都拿到过好成绩,河西村也被评为体育先进社区村。

村内建300平米的老年活动中心一处,设有会议室、图书室、棋牌室、卡拉OK厅,每周定时按各年龄段向村民开放。先后建3个健身园,是村民游乐健身娱乐场所。村内建有能容纳200人同时观看的影剧院,影院内设施齐全。

6 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河西村

村情概况

该行政村隶属于漾濞县苍山西镇,地处苍山西镇南边,距苍山西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到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比较方便,距漾濞县城2公里,东邻下街,南邻沙河,西邻秀岭,北邻上街。辖河西、车站、沙坝等1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62户,有乡村人口2363人,其中农业人口2363人。劳动力124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089人。

老滇缅公路贯穿其中,辖区总面积21.22平方公里。2008年末农村人口2461人,境内有柏木百年古榕树、飞凤山公园、石月亮河、博南古道等景点。境内居住着彝、汉、回、藏等民族。全村国土面积21.9228平方公里,海拔1500—2400米,年平均气温15.7—25.4℃,年降水量1055.6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耕地面积2367.7亩,其中水田1196亩,旱地1171.7亩。该村充分利用城乡结合的优势,以林果种植业为主导产业,发展畜牧养殖业、第三产业,群众收入不断增加,其中种植业收入278万元,林果业收入210万元,畜牧业收入339万元,运输业收入80万元,其它收入138万元。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65元。该村不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粮为主。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13元。

特色产业:核桃、养殖、经济林果业。

基础设施

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887户通自来水。有887户通电,有86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86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6.4%、96.4%和97.64%);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50户(分别占总数的73%)。 该村到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5.00公里,距离集贸市场2.00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710辆,摩托车801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933.00亩,有效灌溉率为81.98%,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933.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44亩。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5户。全村有3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3个自然村已通电;有3个自然村已通路;有3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3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08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534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39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06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6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58万元,占总收入的26.6%;畜牧业收入180.1万元,占总收入的18.6%(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2548头,肉牛383头,肉羊357头);渔业收入18万元,占总收入的1.86%;林业收入157.6万元,占总收入的16.3;第二、三产业收入227.3万元,占总收入的23.5%;工资性收入85.2万元,占总收入的8.8%。农民人均纯收入1665元,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54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25人(占劳动力的10%),在省内务工95人,到省外务工30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县内。2006年核桃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368.54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59%。该村目前正在发展核桃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专业合作组织1个,其中,已登记注册1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数140人 。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419户,共乡村人口1884人,其中男性938人,女性946人。其中农业人口1884人,劳动力 1190人。该村以彝族、汉族为主(是彝族、汉族混居地),其中彝族742人,汉族871人,僳僳族331人。到2006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884人,参合率100%;享受低保80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10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7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 ,村内无生活排水沟渠设施。

文化教育

该村建有小学3所,校舍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拥有教师10人,在校学生106人,距离苍山西镇中学7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77人,其中小学生106人,中学生71人。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06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419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613.2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18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是,其中一事一议筹劳687个(劳均0.58个)。有固定资产3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 ,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村务、帐目等。

7 云南省华坪县中心镇河西村

河西村隶属华坪县中心镇,地处中心镇西边,距中心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到中心镇道路为弹石路,交通方便,距县2 公里。东邻竹屏社区、柳溪社区 ,南邻荣将镇,西邻新庄乡,北邻楠木行政村。辖秧田箐、烟坪子、三颗树等11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54户,有乡村人口2256人,其中农业人口2008人, 劳动力119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97人。

全村国土面积28.2平方公里,海拔1,200米,年平均气温 20.00 ℃,年降水量 1,000毫米,适合种植芒果、竹子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2,423.24 亩,人均耕地1.2亩,林地28,309.9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1,450.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31.00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二、三产业为主。

8 云南省怒江县河西乡河西村

简介

该行政村隶属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河西乡,地处河西乡西边,是乡政府所在地,交通方便,距县城60公里。

东邻箐花村,南邻三界村,西邻共兴村,北邻玉狮村。辖河西、河东、等10个村民小组。

人口

现有农户653 户,有乡村人口2818人,其中农业人口2742人,劳动力 175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427人。

地理环境

全村国土面积55.27平方公里,海拔2,100.00米,年平均气温11.50℃,年降水量1,150.0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4,601.00亩,人均耕地1.9亩,林地72,454.4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7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90.0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 种植业为主。

9 云南省巍山县南诏镇河西村

该行政村隶属巍山县南诏镇,地处庙街边,距南诏镇政府所在地3.5公里,到镇道路为弹石路,交通方便,距县城3公里。东邻开南,南邻巍宝山龙潭,西邻五印白乃,北邻南山。辖一个行政村等1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654户,有乡村人口2506人,其中农业人口2506人,劳动力63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551人。

全村国土面积34389.17亩,海拔1760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烤烟、芸豆等农作物。全村有耕地面积3249亩,人均耕地1.3亩,林地20173.5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2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10 云南省鹤庆县黄坪镇河西村

该行政村隶属鹤庆县黄坪镇,地处黄坪镇东边,距 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到镇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县城80公里。东邻北衙,南邻潘营,西邻姜寅,北邻 落漏河。辖公鸡石、小中所、上庄村等13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033户,有乡村人口4023人,其中农业人口 4023人,劳动力229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292 人。

全村国土面积12.68平方公里,海拔1520米,年平均气温25℃,年降水量7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甘蔗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974.49亩,人均耕地 0.74 亩,林地16044.5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10.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11 云南省临沧县孟定镇河西村

该行政村隶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地处孟定镇北边,距孟定镇政府所在地5.00公里,到孟定镇道路为弹石路,交通方便,距县83公里。东邻景信村,南邻农场二分场,西邻遮哈村,北邻西山脚。辖芒东、允坎等12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890户,有乡村人口4377人,其中农业人口4377人,劳动力231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213人。

全村国土面积9.83平方公里,海拔492.00米,年平均气温21.00℃,年降水量1,600.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358.00亩,人均耕地0.5亩,林地12,265.00亩。

12 云南省腾冲县滇滩镇河西村

该行政村隶属保山市腾冲县滇滩镇,地处滇滩镇西边,距 镇政府所在地14公里,到镇政府所在地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城53公里。东邻左所,南邻山寨,西邻 猴桥,北邻早坡。辖葛家寨、海棠箐、新石、舒家寨、老厂、潘家寨、黄家寨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 441户,有乡村人口2010人,其中农业人口2010人,劳动力106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008人。

全村国土面积23平方公里,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14.3 ℃,年降水量17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包谷、麦类、油菜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3280亩,人均耕地1.6 亩,林地27,105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32.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

13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丙麻乡河西村

村情概况

该行政村隶保山市属隆阳区丙麻乡,地处丙麻乡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5 公里,东邻回龙行政村,南邻丙麻村坡脚自然村,西邻秀岭村红坡自然村,北邻瓦渡乡。辖河西、河东、新寨子、周家寨、羊山、铺子房、小浪坝等7 个自然村。现有农户 422 户,有乡村人口1757人,其中农业人口 1748 人,劳动力 1070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1070 人。

全村国土面积 19.80 平方公里,海拔 1,860 米,年平均气温 25 ℃,年降水量 1,280毫米,适合种植 水稻、包谷、烤烟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2,167 亩,人均耕地0.8 亩,林地 16,778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1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986 元。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 种植业、养殖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167亩(其中:田558亩,地 1,609 亩),人均耕地 0.81 亩,主要种植 包谷、烤烟等作物;拥有林地 16,778亩,其中经济林果地48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0.03 亩,水面面积 1,290亩,荒山荒地 6,486 亩,其他面积 2,979亩。

基础设施

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电、通电视、通电话。全村有 422 户饮用井水,有 422 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422户通电,有 41 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 330 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 120 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 80 户。

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 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 ;距离最近的车站5.00 公里,距离集贸市场 5.00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14 辆,摩托车 34 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558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558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0.32亩。

到2006年底,全村装有太阳能农户 3 户;建有小水窖 110 口。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 1 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 2 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 418 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 1 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 314.2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 225.70万元;畜牧业收入 61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926 头,肉牛40 头,肉羊 99 头);林业收入 13.50 万元,第二、第三产业收入 14万元,工资性收入 34.80 万元。经济作物以烤烟为支柱产业,平时饲养并出售肥猪、仔猪、山羊等,农民人均纯收入 1,986元,农民收入以 种植、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 17.20 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21 人,在省内务工 6 人,到省外务工 15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86.7万元。该村目前正在发展 烤烟、干果特色产业。

14 云南省通海县河西镇河西村

河西村民委员会是通海县河西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河西镇政府所在地,交通方便,距通海县城12公里。东面邻寸村、下回村委会,南面邻罗吉村委会,西面邻改水沟村委会,北面邻代文村委会。辖河西村、白马村、永和营、大湾、滑石板5个自然村。现有农户1488户,共4587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4434人,劳动力2985人。

整个村委会国土面积19425亩,海拔1814.9米,年平均气温15.2℃,适合种植烤烟、粮食、蔬菜、花卉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3374亩,林地14500亩,人均耕地0.76亩,共有经济林果地160亩。全村农民收入以种植业收入为主,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67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42元。

15 广东省蕉岭县三圳镇河西村

河西村位于三圳镇石窟河西岸,距圩镇4公里,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是固本强基工程镇级示范村。全村505户1902人,党员53人,支委5人,村干部5人。200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人均收入4263元。近年来,村党总支部一班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围绕创建“五好村党支部”这一目标,全面贯彻固本强基工程,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不断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

16 安徽省石台县横渡镇河西村

概况

横渡镇河西村位于石台县城东部9公里处的秋浦河畔,面积11.9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组,人口1790人。由于地少人多,资源贫乏,曾经是石台县最贫穷的村之一。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扶持下,该村大力发展经果产业,群众生活节节攀高,村庄面貌日新月异,先后被确定为全国扶贫开发百例典型、省生态村、省“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

农村经济

河西村大多数村民组坐北朝南,避风向阳,适宜发展庭院经济和经果林,1987年开始成片发展桃、李、梨、杏等经果,深受消费者青睐,农民增收显著。2006年成立了经果专业合作社,不断扩大经果种植面积,栽植生态经果林2000多亩,果园绵延长达数十里,“十里花果长廊”成为鸿凌河畔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全村经果林已全部通过无公害认证。年产100万公斤的“石桥步牌”水果以个大、肉厚、质脆、味美而畅销省内外,全村户均水果收入5000元以上,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河西村着力于新农村建设,先后架通了横卧鸿凌河的石桥步吊桥,建起了纵横交错的石桥步果园步道和排水渠,铺设了16.5公里村级水泥公路,整治了村庄内部道路,建成沼气“百池村”,推广“猪-沼-果(菜)”模式,发展循环农业。

乡村旅游

随着石台旅游业的日益红火,河西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 推出了集游园采果、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游项目,春天桃李芬芳令人流连忘返,夏天果压枝头叫人爱不释手,河西村成为都市居民览田园风光,睹乡村新貌,品农家特色的好去处。

为发展“农家乐”旅游的需要,该村油纸街新村房屋统一徽派风格,设有庭院、沼气,每户二楼均按一至二间标准间设计建设。并配套建设了全市首个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系统,落户在新村的2盏太阳能路灯也在全市率先点亮。这座掩映在花果丛中的美丽徽派村庄也越来越受到游人的青睐。

17 山东省济宁市瞳里镇河西村

河西村委员会现为瞳里镇政府一个行政村有六个村民小组327国道在村中心通过。西邻盛庄村东邻河东村北邻龙桥村南邻付庄村。西距嘉祥县城8.5公里东距济宁市中区20公里赵王河绕村东缓缓流过(现在已经污染)赵王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土地肥沃人均耕地0.9亩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建有集贸市场辐射20多个行政村。离新河开发区只有1.5公里、 离现开发的新河煤矿只有2公里。村里多数人以经商为主做些大大小小的生意主要街道一条其它正在开发修护中

主要姓氏有盛、阮、杨、胡、赵、刘、江等。河西村行政变迁:1999年以前新桃河乡所属、99年以后到2008年归嘉祥镇所属、后又归瞳里镇所属。

18 山东省胶南市泊里镇河西村

河西村位于泊里镇西南2.5公里处。往北3公里是同三高速公路,向南10公里是远近闻名的董家口,东紧靠204国道,西北3公里处是同三高速路出口。村现有耕地341亩、果园90亩。

据传,明洪武年初,安氏祖先安宁洲从江苏海州迁至此处立村,原从塔山东边往南有一条小河,直流入南海,该河经过本村东边,故村名为小河西村,1996年改为河西村。现该村有68户,248人,除安姓外,尚有封姓、张姓、刘姓等少数居民。

河西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并有自产传统红席的历史。该村有经营、毛线、布匹、书包、百杂货店等业主20多户,有个体私营

19 山东省莱西市夏格庄镇河西村

自然情况

位于夏格庄镇镇驻地东南5公里处。地跨东经120°28′8″、北纬36°39′35″,清道光年(1821年),曲格庄张福迁此建村,以地形、方位处堤沟河之西,故名河西。居住姓氏有张、王等,2001年有居民128户,428口人,117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果种植与养殖业为主,2004年有蔬菜大棚70余亩。一般种植园地300余亩,奶牛80余头,蛋鸡存栏5000余只。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68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40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修整街道3条,家家通了自来水,95%的农户用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0%,50%的农户用上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90%的农户有农业机械,10%的农户购置了汽车等大型农机具。94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为普通的代步工具。

20 青海省祁连县扎麻什乡河西村

河西村距扎麻什乡人民政府3.5公里,由五个农业社组成,居住着汉、回、藏、蒙、土、裕谷六个民族。全村人口为206户788人(其中男387人,女401人)。全村耕地2352.08亩(其中水浇地1135.34亩,旱地1206.74亩),人均占有耕地3.08亩;共有草场145400.2亩,其中可利用草场71176亩,人均占有草场45.5亩;存栏各类牲畜5218头(只、匹),其中:羊3843只,牛1053头,马、骡177匹。2008年人均纯收入1577.04元。该村存在的优势在于劳动力较为富足,共有劳力437人,近年来在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把劳务经济作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目前全村有7名党员带领群众外出务工,长期在外务工人员保持在135人左右,年均总创收在20万元以上。全村人均劳务收入256.9元,占人均纯收入的16.29%。但由于该村无自主产业,群众增收渠道单一,劳务经济存在不稳定因素,无法长期稳定的带来增收,加之今年受外部影响,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率不高,群众增收困难。为拓展增收渠道,经村“两委”实际调查,该村养猪户较多,生猪养殖发展空间较大,利润明显。但该村养猪户基本上都是单打独斗,缺乏交流沟通,成本高、风险大、利润薄,为引领本村养猪户走上集约化、产业化之路,村“两委”计划成立养猪专业合作社,整合资金、统一销售、信息共享,从而降低成本和风险,走共同致富之路。同时,河西村今年有意改善村容村貌,按新农村建设标准整治村庄环境,计划对全村的道路两旁围墙进行统一整治,确保村容村貌达到整齐、美观的标准,目前存在的困难是围墙整治和垃圾池修建的资金缺口较大,尚需扶持解决。

21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上村乡河西村

村情概况

河西村隶属于上村乡自扎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乡镇南边,距离自扎村委会.5公里,距离乡镇12公里,(是自扎村委会所在地)。国土面积1.03亩,海拔1660米,年平均气温18℃,年降水量113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马玲薯、稻谷等农作物。有耕地100亩,其中人均耕地.52亩;有林地934.7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1户,有乡村人口194人,其中农业人口194人,劳动力11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16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6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畜牧业为主。

农村经济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6万元,占总收入的38.10%;畜牧业收入30万元,占总收入的55.56%(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44头,肉牛39头,肉羊138头);第二、三产业收入4万元,占总收入的9.52%;农民人均纯收入866元,农民收入以畜牧业等为主。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电、通路、通电话。无路灯。全村有30户通自来水,有21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41.18%)。有51户通电,不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4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60.78%);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4户(分别占总数的47.06%和47.06%)。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6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6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5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30户;建有小水窖33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3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40亩,有效灌溉率为4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4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1亩。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有3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4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22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下应街道河西村

河西村地处鄞州新城区的东面,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区域面积1.5公顷,在册户数300户,总人口709人,其中居民2人,外来人口1500人。全村现有党员27名,村民代表31名,村现有个私企业60家。

23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大坡乡河西村

村情概况

河西村隶属于大坡乡万绿箐村委会,属于山区。距离村委会2公里,距离乡12公里。适宜种植烤烟、万寿菊等农作物。有耕地315.19亩,其中人均耕地0.79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89户,有乡村人口382人,其中农业人口382人,劳动力25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50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64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烤烟、万寿菊为主。

农村经济

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03万元,占总收入的68%;畜牧业收入73万元,占总收入的26%(其中,年内出栏肉猪80头,肉羊100头);工资性收入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64元,农民收入以烤烟、万寿菊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7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人,在省内务工2人,在省外务工4人。

基础设施

全村有72户通自来水。有72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62户;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0户。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未硬化;距离最近的车站3.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2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摩托车23辆。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31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31。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6 亩。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7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6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24 云南省宣威市来宾镇河西村

村情概况

河西村隶属于来宾镇新田村行政村,属于 山区。位于来宾镇边,距离村委会0.5 公里,距离镇10公里。国土面积2.45亩,海拔1980米,年平均气温110 ℃,年降水量12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有耕地2607.26亩,其中人均耕地12.07亩;有林地966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68户,有乡村人口1222人,其中农业人口1162人,劳动力52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421人。去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3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5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为主。

农村经济

该村去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35.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50.7万元,占总收入的39%;畜牧业收入235.3万元,占总收入的38%(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865头,肉牛16头);渔业收入2.7万元,占总收入的0.5%;林业收入9.3万元,占总收入的 %;第二、三产业收入15.7万元,占总收入的11%;工资性收入22万元,占总收入的11%。农民人均纯收入4505元,农民收入以种、养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01人(占劳动力的21%),在省内务工93人,到省外务工8人。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200户通自来水,有98户饮用井水,有98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32%)。有268户通电,有3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0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0%、18%和34%);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5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00户(分别占总数的50%和34%)。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4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0.5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3辆,摩托车10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70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7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158亩,有效灌溉率为8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158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 亩。

该村农户住房以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98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0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0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25 云南省宣威市落水镇河西村

村情概况

河西村村隶属于落水镇瑞硐村委会,属于半山区。位于落水镇东北边,距离瑞洞村委会1公里,距离落水镇3公里。国土面积2.34平方公里,海拔1930米,年平均气温11 ℃,年降水量9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洋芋、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534.9亩,其中人均耕地1.63亩;有林地2829.5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86户,有乡村人口332人,其中农业人口332人,劳动力20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21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粮、烟、畜为主。

农村经济

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7.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8.5万元,占总收入的44.69%;畜牧业收入56.3万元,占总收入的18.3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745头,肉羊17头);;第二、三产业收入15.2万元,占总收入的36.98%;工资性收入12.3万元,占总收入的19.15%。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农民收入以粮、烟、畜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2.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8人(占劳动力的19.76%),在省内务工33人,到省外务工5人。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83户通自来水,有3户饮用井水。有86户通电,有8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9.09%和39.7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0户(分别占总数的59.09%和45.45%)。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3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3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18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6户;装有太阳能农户7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3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50亩,有效灌溉率为46.74%,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5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46 亩。 该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4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5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3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26 云南省玉龙县石头白族乡河西村

村情概况

河西村隶属于石头乡桃花行政村,属于半山区。位于石头乡西边,距离桃花村委会6公里,距离石头乡13公里。国土面积有10972亩,海拔2460米,年平均气温11℃,年降水量88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200亩,其中人均耕地1.29亩;有林地10050亩。全村辖河西、河东两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1户,有乡村人口155人,其中农业人口155人,劳动力8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5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2.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3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00亩(其中:田147.2亩,地52.8亩),人均耕地1.29亩,主要种植水稻、烤烟等作物;拥有林地1005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6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39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52亩;草地0亩;荒山荒地460亩,其他面积210亩。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电、通路,无路灯。全村有18户通自来水,有2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56.10%)。有41户通电,有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9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0%和46.34%);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 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8户(分别占总数的19.51%和19.51%)。

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9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3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0辆,拖拉机7辆,摩托车0辆。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47.2亩,有效灌溉率为73.6%,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47.2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95亩。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9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 2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2.4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6.87万元,占总收入的52.03%;畜牧业收入6.51万元,占总收入的20.09%(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07头,肉牛8头);渔业收入0万元,占总收入的0%;林业收入0.63万元,占总收入的1.95%;第二、三产业收入2.23万元,占总收入的6.87%;工资性收入1.33万元,占总收入的4.12%。农民人均纯收入1143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3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4人(占劳动力的2.58%),在省内务工4人。

27 山东省威海市荣城市城西街道河西村

属城西街道办事处。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部,沽河西岸、309国道北200米处,东与坦埠庄村、杨官屯村接壤,西与大疃镇小卧龙村毗邻,北与垛山姜家村交界,南与东岭后村相邻,全村占地面积约300亩。

王氏祖徙此定居成村,困地处沽河西岸,故命名为河西王家。因世远年湮,年代无考。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许氏祖天爵由文登县文城西关徙此居住后简化为河西村。

1936年属荣成县第6区。1949年属垛山区。1958年属荫子人民公社。1966年属兰家人民公社。1975年属大疃人民公社。1984年属兰家乡。1993年属城西镇。2000年属崖头镇。2006年属城西街道办事处。

全村有298户,700人,有褚、许、吴、张姓,均为汉族。村庄聚落呈不规则正方形,依山傍水而建,环境优美,村在七十年代修建一座大型电灌站。村西有天麻种植基地,村北有狐狸养殖场、生猪养殖场,村东南有新建100亩黄金梨和葡萄园,村西有红富士苹果园450亩。

村内有卫生院和两个商店,并有一所托儿所设在学校。村党支部办公室和村委会、综合治理办公室位于村前路东大院内。

1940年3月,河西第一届党支部成立,书记许善同。历任地党支部书记褚庚元、许庆、褚元、许心忠、吴同太、许等增、褚兆义、许等刚、吴同均、徐建强、褚典永、褚兆林、褚典永、吴永明、褚宗平,现任党支部书记褚宗平。

28 安徽省巢湖市中庙街道河西村

地理位置

中庙街道河西村位于巢湖北岸,地理位置优越,观光大道横贯村中,交通便捷,绿化环境优美。

辖区范围

全村辖金村、庄房、赵村、东王、吴村、王咀六个自然村,支部现有党员38名,积极分子6名,人口1568人,面积3.5平方公里。

农村经济

目前,有安徽高速公路总公司和广东碧桂园公司在河西村征地近700多亩进行开发建设。耕地面积1614亩,圩口有三个,其中较大的河西圩是千亩以上的圩口,目前有500多亩为养殖毛蟹、叉尾鮰鱼为主的精养水面。

精神文明建设

村两委在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坚强领导下,大力进行经济开发与建设,并积极为村内的剩余劳力进行培训,安排剩余劳力就业。河西的村容、经济发生了大变化,一幢幢安置小洋楼拔地而起,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相信不久的将来,河西村必定会成为融入大合肥经济繁荣圈中的排头兵。

29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龙山街道河西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四年(1406),王氏由云南迁居此地立村。又传明正统年间(1436-1450),王骥征麓川、云南后,将一王姓有功将士安置到此地授田。因地处荒野,又漫生一种叫葛藤的植物,故命村名为王家葛村。1962年,王家葛村析分为四个行政村,该村在村中河西岸,故名为河西村。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龙山街道办事处驻地南3 .5公里。东与南葛前街村相毗,北与南葛后街村相邻,西与环秀街道接壤,南与高埠洼村交界。所辖面积120公顷。2007年,全村共有居民98户,305人。主要姓氏为王姓、刘姓、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197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4万元,人均收入150元。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村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90万元,人均收入4186元。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6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8707元。

第一产业,1949年,村民主要种植地瓜、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粮食亩产在100公斤左右。人民公社成立后,村集体注重于修水利,整田地,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7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粮食产量达300公斤。1982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修路,建厂房等占地,耕地面积逐年减少,青半年劳力也都随之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第二产业,1963年,村建起了第一个集体副业糕点模具加工组,有工人20人,年产值3000元。1970年,成立机械加工厂,工人12人,年产值1万元。1975年,成立铸造厂,工人18人,年产值3万元。2000年至2005年,成立村自来水公司,并引进丰华、三柏家具厂、路克富德制衣厂和盛信机械有限公司等。2007年,全村共有大小企业8家。年上交租金和管理费等15万元。

第三产业,1968年,村集体建起了磨坊,为村民进行粮食和饲料加工。改革开放后,村民陆续搞起了个体加工,做起了了小买卖。从事经商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的村民逐年增加。

至2007年,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120人,占全村劳力的90%,第二、三产业伴随着全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1950年,建起了第一所村级小学,共有教室、办公室20间,占地2000平方米。1974年,全村扫除青壮年文盲。1999年,村投资3万元与邻村一起迁址重建葛村小学新校,教室72间,占地32亩。2006年,投资6万余元建起了文化大院,为村民提供了宽敞舒适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至2007年,全村共有大学生12人,研究生2人。

医疗卫生,1970年,该村成立卫生所,有赤脚医生1人。2006年,村建起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有医务人员1人,为村民的寻医求药和保健提供了方便。

群众生活,1949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100公斤,经济收入50元,人均住房面积5平方米。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1981年,人均占有粮食250公斤。人均收入250元,村民居住的土坯草房也全部换成了砖混机构,人均住房面积达20余平方米。1974年,全村村民用上了照明电,村民结束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1978年,全村村民用上了自来水。2006年,村民人均收入8707元,户均存款5000元。

村庄建设,1974年,村集体投资5万元,架设电线、配置变压器,全村用上了照明电。1998年,村集体投资8万元,打大口井、铺设自来水管道,村民用上了自来水。1999年,投资5万元进行电网改造。1999年至2006年,村集体五次投资14万元,修整出村路和主街道,并进行了硬化、绿化和亮化。2006年,投资6万元,建起了达青岛市一级标准的文化大院。同年,投资300余万元,规划建设了供39户居民居住宅区的楼房小区。

30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河西镇河西村

乡村概况

河西村隶属于河西镇河西村委会,是河西镇集镇区,在河西村委会所在地,到乡镇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全村国土面积9500亩,海拔1814.9米,年平均气温15.2℃,适合种植烤烟、粮食、蔬菜、花卉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500亩,林地6200亩,人均耕地0.59亩,共有经济林果地90亩。全村有农户1256户,共4138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4138人,劳动力2651人。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4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4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

农村经济

2007年河西村农村经济总收入549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82万元;畜牧业收入282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4707万元;外出劳务收入79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13297元,人均纯收入3840 元。

该村村民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居住土木结构住房的农户425户,居住砖(钢)混结构住房760户。

2007年底全村有汽车40辆,拖拉机6辆,摩托车300辆。

基础设施

该村目前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全村有1265户通自来水;1265户通电,125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250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20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200户。

该村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有27户农户建有沼气池,已完成 “一池三改”的27户;装有太阳能农户45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108亩。

31 山西省平遥县宁固镇河西村

山西省平遥县宁固镇河西村

村情概况

河西村位于杜宁公路西侧,全村共有279口人、76户、631亩耕地。东邻西张赵村,南邻滩头村,西与香乐乡薛靳村、青落村相邻,北与杜家庄乡东凤落、西凤落村相邻,是宁固镇最小的行政村。广大村民勤劳朴实、民风淳厚。2005年率先做到村内道路全部硬化,依靠交通便利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

农副产品

河西村农副产品种植种类繁多,绿色天然。利用汾河水灌溉便利的条件,人们主要种植甜瓜、西瓜、西红柿、辣椒、花生等经济作物,作物种类小具规模。

32 即墨市丰城镇河西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时(1403-1424),刘氏从店集河北迁至南芦村小河西岸建村。明万历时(1573-1619),南芦村小河西村称河西村,不再用南芦村名。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352亩。2006年,全村共有452户,总人口为131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4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80吨,经济总收入为112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70元。

33 云南省大理市云龙县宝丰乡河西村

村情概况

河西 村隶属于 宝丰乡 镇 大栗树 行政村,属于 半山区(坝区、山区或半山区)。位于 镇 边,距离 村委会2 公里,距离 镇30公里,(是 村委会所在地)。国土面积2.06亩,海拔1350米,年平均气温15 ℃,年降水量90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作物。有耕地420亩,其中人均耕地1.3亩;有林地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77户,有乡村人口325人,其中农业人口325人,劳动力17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45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该村属于 (贫困村或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粮食、畜牧、水果、蔬菜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420亩(其中:田233亩,地187亩),人均耕地1.3亩,主要种植油菜、水果、粮食等作物;拥有林地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亩,主要种植琵琶果、大枣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250亩,其中养殖面积0亩;草地750亩;荒山荒地1605亩,其他面积69亩。有无等资源。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通、通 (或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无)路灯。全村有77户通自来水,有2户饮用井水,有77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 %)。有77户通电,有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58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 %、 %和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5户(分别占总数的 %和 %)。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 路(或不通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水泥路、柏油路、弹石路或土路);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2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0辆,拖拉机 0辆,摩托车5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4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3户;建有小水窖8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34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1亩,有效灌溉率为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34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05 亩。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0,0,68,9之一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6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9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34 云南省大理市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五印乡河西

村情概况

河西村隶属于五印乡鼠街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五印乡西边,距离鼠街村委会3.00 公里,距离五印乡3.50公里。国土面积3.36平方公里,海拔1,500.00米,年平均气温25.00 ℃,年降水量720.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有耕地317.00亩,其中人均耕地1.00亩;有林地3,833.00亩。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82户,有乡村人口329人,其中农业人口329人,劳动力17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55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0.00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养殖业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317.00亩(其中:田111.00亩,地206.00亩),人均耕地1.00亩,主要种植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3,833.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0.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0亩,主要种植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0.00亩,其中养殖面积0.00亩;草地180.00亩;荒山荒地600.00亩,其他面积100.00亩。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8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全村有10户饮用井水,有72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87.80 %)。有77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6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3.90%、73.1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5户(分别占总数的42.68%和42.68%)。

该村到乡政府道路为公路;进村道路为弹石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3.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3.0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摩托车12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45户;装有太阳能农户6户;建有小水窖8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4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11.00亩,有效灌溉率为35.02%,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11.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4 亩。

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有75户土木结构住房,有3户其他结构住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1:5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