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汉口民权路清真寺
释义

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原名广益桥清真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民权路。据宣统元年(1905)所立清真寺碑刻载:该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置产建造”。整个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系宫殿式木质结构,斗拱飞檐,雕梁画栋、蔚为壮观。

结构

辛亥年(1911)遭大火焚毁后,又在原地复建如初。1930年拓展汉口马路时,被拆重建。建筑面积75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的3层楼房建筑。1986年,由政府资助进行了加层及全面维修。现该寺为一座具有阿拉伯建筑特色的5层楼房建筑,面积达940平方米,五楼坪台上耸立着3个穹顶式的“邦克楼”。一楼系现代化设备的水房。二楼为客厅和诵经房。三楼为礼拜大殿,面积360平方米,可容纳500人礼拜。四楼为武汉市伊斯兰教协会办公地点。五楼是平时用作会场,节日用作会礼的大殿。该寺曾培养出一批知名阿訇,兴办过回民新型学校。抗日战争初期是回民抗日救亡活动的中心,汉口市回民战地服务团所在地(后改名为中国回民青年战地服务团),中国回教救国协会青年服务团亦在该寺成立。1949年后,武汉市回民联合会、武汉市回民文化协进会、武汉市伊斯兰教协会均先后设于该寺。

历史

清康熙年间,陕西、甘肃、河北、江西及安徽等省的回民商贩、手工业者及官吏、学者先后来汉在广益桥一带定居。雍正元年(1623年),因宗教生活的需要,集资买了一间磨房改做礼拜堂。后来在磨房附近挖出缸银子,便以此银在原地扩建盖成一座清真寺,以后不断修缮,形成清真后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遭焚毁后,1905年经回族官员金世和、金鼎和等乡佬集资重建。宣统三年(1911年)再遭焚毁,又经陕西马帮、湖北丑帮(即宰牛业)捐款,于民国5年(1916年)修复。大殿由上海籍回民蒋兴阶捐款,独建。建筑规模为占地面 积有1,200 平方米,有一呈“匚”型院落,大殿坐西向东,为木质结构、殿宇式建筑,斗拱飞檐,雕梁画栋,颇为壮观,可容千人礼拜,讲经堂、诵经房和水房分别排列在大殿南北。1930年,因政府拓宽马路,开通从三民路到王家巷的民权路,将清真寺移建到现址。

移建清真寺时,公推阿訇马宜亭、乡佬铁国梁、于静斋、杨寿廷、马廷生等人分别赴上海、南京河南、陕西、甘肃等省、市筹募资金,加上本市的回民捐助,获得银元1.8万元,仿照上海小桃园清真寺格局进行重建。新寺定名为广益桥清真寺,又名民权路清真寺。新寺面对民权路,占地530平方米,为三层砖混结构,仿阿拉伯穹顶建筑形式,建筑面积为750平方米。底层有客厅、水房、埋体间(停放亡人处所)。二楼为诵经房和讲经堂。三楼是礼拜大殿,可容三四百人参加礼拜。楼顶有穹顶式“邦克楼”。

近代

1986年,由政府资助进行了加层及全面维修。寺现为一座具有阿拉伯特色的5层楼房,建筑总面积达940平方米。五楼平台上耸立着三个圆顶,为宣礼塔。一楼系净水堂,设备齐全,二楼为讲经堂、会客厅,三楼为礼拜大殿,面积360平方米,可容500人同时礼拜,四楼为武汉伊斯兰教协会办公处,五楼平时用作会场、会礼时为另一礼拜殿。该寺曾培养过一批知名阿訇。兴办过回族新型学校。抗日战争初期曾成为回民抗日救亡活动的中心,汉口市回民战地服务团设在寺内。1949年后,武汉市回民联合会,武汉市回民文化协进会、武汉市伊斯兰教协会均先后设于该寺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5 1: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