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大罂粟花综合症 |
释义 | 高大罂粟花综合症(Tall Poppy Syndrome)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一个流行用语,用来形容一种在社群文化中,集体地对某类人的批判态度,属于意识形态表达的一种方式。当任何一个人在社会上达到某程度上成功的时候,而惹来社群中不约而同的,自发性的,集体性的批评。通常,这种批评也会从社区领袖们口中而出,亦带有反智主义,特别是对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 起源这个用语源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著作《政治学》第5卷第10章与意大利历史学家李维《罗马史》第1卷。亚里士多德写到:希腊哥林多暴君Periander向米利都暴君Thrasybulus用行动来献计:将粟米的顶部切去。意思即是:“我们一定要经常将最成功的人铲除。”另外,李维亦提到罗马暴君Lucius Tarquinius Superbus儿子Sextus的信使向他传递他儿子的信息:“我已控制大局,下一步应该怎样做?”父亲一言不发,走到花园里拿着一条棍子用力一扫,把最高大的罂粟花顶部切去。信使等得不耐烦,干脆回程把他所看见的告诉暴君的儿子。Sextus听到这件事后,意会到他父亲希望他能够将Gabii这地方最具势力的人士杀掉。 历史由于移居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移民,普遍相信每一个人不论出身富贵或寒微,都应该受到敬佩和尊重。他们普遍有一种“平等主义”待人态度,这个意识,在澳大利亚人怎样地看重集体谈判权和工人权益这两件事上,表露无遗。他们普遍不认同“出身决定一切”的理念。这一种反势利的态度,很可能源自澳大利亚人对英国人偕级观念的反抗。 现代演译这种现象在外国人的眼中,通常被看为对有成就的人发出的怨气。赞同这态度的人,通常会告诉你他们只是攻击那些自认为很成功而半点谦卑也没有的人。从能够看见的例子中显示,人们并不鄙视他人成功,鄙视的反而是这些人的势利,自视过高和自以为有学识态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有很多成功的人,例如:澳大利亚实业家嫡·史密斯与史提夫·天道尔,都没有受到这种敌意对待。澳大利亚人比较喜欢支持处于劣势的弱者。 在现今的澳大利亚社会里,当有公众名人或政客受到攻击和批评时,人们便会将高大罂粟花综合症用作解释,虽然明眼人一看便看到这个受到攻击的名人是咎由自取的。批评者批评澳大利亚人这种态度,跟美国人对成功人士善慕和敬佩的态度大相敬庭。 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都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例如北欧、苏格兰、荷兰、加拿大和日本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