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刑事诉讼的法哲学反思:从典型制度到基本范畴 |
释义 | 图书信息书名:刑事诉讼的法哲学反思:从典型制度到基本范畴 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2年1月1日) 丛书名: 诉讼与证据前沿丛书9 平装: 270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565306211 条形码: 9787565306211 商品尺寸: 20.8 x 14.6 x 1.4 cm 商品重量: 340 g 品牌: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刑事诉讼的法哲学反思:从典型制度到基本范畴》的研究范畴,主要是我国目前刑事诉讼制度建设中形成矛盾关系的最核心、最典型的几个问题——被害人与被追诉人权利对立;诉讼中的国家与被追诉人及被害人;证据制度中的事实与认知;诉讼中法律安定的实现;追诉与刑事谦抑——展开价值层面的探讨,以期把握这些核心价值中的法哲学范畴,使部门法中的基本价值问题与法哲学的基本范畴得到认识论层面的对话,进而形成刑事诉讼部门法哲学的认识论框架、形成刑事诉讼的法哲学构造论纲。 作者简介韩阳,女,云南昆明人,诉讼法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副教授。曾在《法学研究》、《学术交流》、《法学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撰写数部学术专著、译著,参与各类课题研究多项。 目录引言 第一章 部门法哲学的兴起与刑事诉讼法哲学的构建 第一节 中国刑事诉讼法哲学的知识体系 一、刑事诉讼法哲学构建的问题背景 二、法哲学层面的刑事诉讼知识体系 第二节 中国刑事诉讼法哲学研究的基本范畴 第二章 刑事诉讼的核心命题:权力与权利的宪政哲学反思 第一节 现代宪政哲学与刑事诉讼制度 一、宪政哲学的价值诉求与制度精神要义 二、宪政哲学与刑事诉讼权利 三、宪政价值诉求的刑事司法制度理念 第二节 被追诉人的权利及其救济 一、被追诉人:公权力倾轧下的受压迫者还是基本权利的持有者 二、现代法治语境下被追诉人的基本权利 三、被追诉人基本权利实现的困境:国家权力的侵害性和膨胀性 第三节 被害人的权利及其救济 一、被害人:公权力影子下不完整诉权的持有者 二、被害人利益与国家意志的平衡 三、被害人利益的真正实现:国家责任的视野 第四节 诉讼中的国家与个人 一、被害人与被追诉人基本权利救济的平衡:平等保护还是优先保护 二、诉讼中的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 三、诉讼中权力本身的内部制衡 第三章 刑事诉讼认识论:事实与认知的科学哲学讨论 第一节 诉讼中的认知:事实认定的确定性与司法认知的局限性 一、诉讼中认定事实的阶段:审判 二、诉讼中事实认定的确定性基础:经验法则 三、诉讼中司法认知的局限性 第二节 诉讼中的证明: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认识论分野 一、刑事证明在形式上表现为事实的客观性与法律性的合理分离 二、刑事证明在实质上表现为事实与规范的合理分离 三、刑事证明在法律上表现为裁判的确信性与可接受性的合理分离 第四章 刑事诉讼目的论:追诉恣意与法秩序的安定 第一节 结果难料的救济 一、未禁止不利变更的二审 二、打破“终审”的再审 第二节 随意变更的罪名 一、公诉的效力 二、罪名变更的随意 第三节 难以精确的未决羁押期限 一、主观维度 一、制度因素 第四节 追究犯罪的限度与作为价值的法律安定 一、法律安定与基本人权的安全 一、程序安定的要素 三、追诉的限度 第五章 刑事诉讼的制度理性:对抗与宽容的社会责任 第一节 刑事诉讼对抗性的降低 一、从对抗性刑事司法到宽容性刑事司法的可能 一、对抗性降低的典型制度表现 第二节 宽容司法的社会功能 一、缓和国家与个人的对立 一、强化刑事诉讼的主体性构造和利益性构造 三、促进协商性与和谐性社会的建构 第三节 宽容司法的哲学基础:社会责任的国家观 一、宽容司法对传统刑法及刑事司法理念的挑战 一、对抗性降低的边界 三、从个人责任、国家责任到社会责任 结论:正义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之法哲学基础 一、刑事司法的工具主义法律观与司法的正义目标 一、刑事诉讼目的下的利益冲突权衡 5宪政哲学下我国刑事吨玲中的利益冲突选择 四、对利益冲突选择中国家谦抑原则下的例外 原则的批评 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